北府江山 第241节

  “算了,你回话过去,让他先蛰伏,静待时机,万万不可泄露此事,尤其是高雅之。”刘道规挥挥手。

  燕国形势虽然恶劣,但还未有亡国迹象,慕容德的几万精锐犹在,刘道规更没有一口吞下燕国的实力。

  北面魏军的心思不可捉摸。

  历史上,刘备兴兵为关羽报仇,被火烧连营八百里,南征北战多年的精锐付之一炬,名将凋零,国中惶惶不可终日,曹丕却不听刘晔之策,选择攻打东吴,功亏一篑。

  刘道规与慕容德激战,拓跋珪攻谁还不一定。

  之前拓跋珪围攻洛阳,刘道规枋头大胜,正常人都应该退兵,驰援邺城,但拓跋珪反其道而行之,付出上万人的性命,强行攻破洛阳。

  所以他的行为轨迹,实在不好预测。

  攻打己方的可能,要远远大于慕容德。

  而慕容德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没有南燕,冀东的庾岳、达奚斤二部就放开了手脚,刘道规压力更大。

  刘道规的目的是削弱南燕,打疼慕容德,而非与他两败俱伤。

  想通这些后,便一边对峙,一边观察燕国形势。

  等来等去,没等到燕国的使者,也没等到刘遵的消息,却等到了宛城的密信。

  兄长刘裕也要出手了。

  这一次北府众人一起出手,准备以恢复晋室的名义,在宛城、京口、广陵、历阳、建康五地一同举兵。

  让刘道规出兵牵制寿春的桓石生两万西府军。

  这封密信,说明兄长刘裕没将自己拒之门外,然而……时机似乎有些不对。

  眼下正在跟慕容德对垒,已经占据了优势,压得慕容德都准备割地求和了。

  这个时候退兵,前功尽弃。

  “左将军只有一千人马,桓修手上两万大军!”高珣看完信后顿时一惊。

  “宛城不必多虑,谅桓修也不是兄长对手,只是广陵、京口、建康、历阳这些地方同时起兵,只怕走漏风声。”

  谋反这种事,中间环节越少,成功的几率越高。

  刘裕联络这么多人同时起兵,风险实在太大了。

  北府的那一群后起之秀,水平也就那样,心思也不齐。

  高珣道:“真要起兵,何必其他人,都督与左将军联手,天下何人能敌?”

  刘道规摇头,“莫要忘了王敦和苏峻的前车之鉴,桓玄不是泥捏的。”

  王敦和苏峻都曾攻入建康,却被群起而攻之,最终功亏一篑。

  “既然时机未到,都督可速派人去宛城联络左将军,等济北之战停歇再起兵不迟!”

  “已经晚了,北府诸人谋划多时,早就按捺不住了。”

第318章 反

  “大将军,为何还不攻打洛阳!”作为一员猛将,吴甫之一直对自己没有成为西府四虎将而耿耿于怀。

  当年也追随桓冲激战襄阳,身中三矟而不退,一场大战,手刃胡虏三十二人,平灭殷仲堪、杨佺期、司马尚之几战中,吴甫之亦身先士卒,表现突出。

  刘道规四万人马击退六万魏军精锐,让他觉得魏军不过如此。

  如今拓跋珪既然退了,正是进兵洛阳的好机会。

  拿下洛阳,非但能加官进爵,还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这对寒门出身的将领们而言,诱惑太大了。

  不仅是吴甫之,西府其他将士也有同样的心思。

  桓修顿兵于宛城多时,已经引起下面士卒的不满,毕竟他们接到的军令是收复洛阳。

  不过桓修眼皮一抬,连话都不屑于说一句,身边的司马刁弘道:“洛阳有山川之险,拓跋仪长孙肥在伊阙屯集重兵,若是强攻,必伤亡惨重。”

  此人出身京口刁氏,桓玄篡位后,刁氏一族投奔桓玄,得到了重用。

  吴甫之望了一眼刘裕,“虎牢关在前将军手上,只需通传一声,放我等过去,”

  如果是攻打魏国,收复洛阳,刘道规必然同意。

  这能减轻兖州的压力。

  桓修笑了一声,“吴将军真勇将也,左将军意下如何?”

  要经过虎牢,还是要看刘裕的面子。

  “收复洛阳乃是义举,陛下新进登基,正需军功稳定人心,洛阳中夏故都,人心所向,宜早不宜迟,魏军新得洛阳,人心未定,又有枋头之败,士气低迷,末将愿令八千北府精锐为前锋,不破洛阳,提头来见!”刘裕一脸的忠心耿耿。

  他要经过虎牢关,毛德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拦阻的。

  八千北府军只要进入洛中,对付拓跋仪的几万魏军,胜算非常大。

  但八千北府精锐非同小可。

  人马给他了,到时候打谁还不一定。

  桓修目光一闪,“左将军真乃国之干城,有此良将,何愁洛阳不能收复?八千北府军之事,容后再虑,传令全军,先至许昌,再图虎牢!左将军可愿为先锋?”

  堂中气氛顿时转冷,左右甲士全都虎视眈眈。

  每次议事或者出行,只要有刘裕在,桓修身边都带着十几名甲士。

  要借道虎牢,其实根本不需要经过许昌,直接北上襄城,入阳翟,走荥阳更近一些,而他之所以绕这么远的路,显然不是真的要去攻打洛阳。

  如今刘道规正在济北与慕容德对垒,豫州兵力空虚。

  许昌自曹魏以来便是中原重镇,这些年经营的不错,颍水两岸良田万顷,还有四五千户人口,早就让桓修眼红不已。

  荒田无人问,一耕有人争。

  以前许昌荒废时,没人想过经营此地,如今略有生机,立即有人动了心思。

  桓氏几兄弟的贪婪,比王谢庾殷更甚,江左民怨沸腾,一半原因在他们身上。

  拿下许昌,比强攻几万魏军镇守的洛阳容易多了。

  回去也好跟桓玄交代。

  对付胡虏,桓修没把握,也没这个胆量,但冲自己人捅刀子,熟门熟路。

  “末将领命!”刘裕扫了一眼杀气腾腾的甲士,嘴角却露出一抹笑意。

  桓修十分满意,“收复洛阳就全靠左将军了,这一战若胜,我向陛下保举尔为北府都督!”

  “谢大将军!”刘裕拱手一礼,抬头挺胸的转身走出。

  桓修望着刘裕的背影,脸上也浮起冷笑。

  吴甫之低声道:“刘裕这些时日编织了大批芒鞋,不知何意。”

  “芒鞋?”桓修穿的都是皮履,对这种芒茎外皮编制的鞋没有任何印象,“哼,织履贩席之徒尔!”

  话一出口,忽然感觉有些不对。

  刘家的另外一位,当年也是织履贩席之徒……

  “此事刘裕向我报备过,说是军中士卒无鞋,自请编织草鞋。”刁弘身为军中司马,掌管军中物资。

  但凡是北府军,吃穿用度和军械,都比西府军差了不止一筹。

  刘裕所部更是区别对待,连军械都是一些三流货色。

  “这等小事以后就不要疑神疑鬼的了,别忘了他以前是干什么的,哈哈哈……”桓修大声嘲笑起来。

  在场之人不是士族出身,就是桓氏家奴,对出身市井寒门的刘裕带着天然的歧视。

  所以也就没放在心里。

  吴甫之总感觉哪里不对,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刘裕……龙行虎步,非久居人下之人,大将军令其领兵,岂不纵虎归山?”

  桓修冷笑道:“他若不领命,便是违抗军令,汝可借军法斩之,与汝一万精锐,紧随其后,骗开许昌大门后,亦无需多问,直接出手,一个不留,提刘裕首级来见我!”

  桓修满脸杀气。

  一万精锐对付刘裕的一千人马,就算打不赢,也不至于瞬间崩溃,只需挡住刘裕,他就能率剩下的一万人马杀来……

  刁弘劝道:“杀刘裕,定会逼反刘道规!”

  “不杀刘裕,刘道规就不反了吗?如今他与慕容德鏖兵,无暇西顾,我们拿下许昌,便对彭城形成合围,他能如何?陛下早有除二人之心,一直未得其便而已!”

  北府和西府只隔着一张窗户纸。

  只因桓玄器重刘裕,才隐忍至今。

  桓修深吸一口气,“再说杀了刘裕,刘道规就一定有胆量反吗?寿春汝南合肥都屯有重兵,长江之上,西府水军天下无敌,他能如何?实话告诉你,陛下已经与慕容德暗中结盟,灭掉建威军府后,兖州归他,淮北归我!”

  虎有伤人意,人亦有诛虎之心!

  江东高门可以允许北方被胡人占据,却决不能允许有人北伐成功。

  无论是寒门还是士族。

  当年的司马家不能允许祖逖、桓温、谢玄北伐成功,现在桓氏同样不会允许刘道规成功。

  所以刘道规已成桓楚心腹大患!

  “原来如此,属下放心了,大将军英明,陛下英明,绝不能让两个寒门倒反天罡,否则我等士族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

  刁弘满眼戾气,整张脸也扭曲起来……

  阳春已至,风和日丽,朗朗乾坤,却风起云涌。

  从天边涌来大片浮云,飞过头顶,周围旌旗猎猎作响。

  刘裕静静的望着天上的浮云,仿佛一尊石像。

  “将军,都准备好了!”亲兵沐谦低声道。

  一百多名部曲利刃在手,满脸兴奋。

  他们虽然不知道要去干什么,但追随刘裕多年,知道这几日必有大事。

  桓修虽是纨绔子弟,却并不傻,一直将兵权抓在手上,对刘裕暗中防备,他的一千人马,被朱秀之、刘统、冯稚三部西府军围在中间,没有军令动弹不得。

  即便今日出行,三部人马也小心戒备。

  西府和北府军之间早就剑拔弩张。

  “出发!”刘裕收回目光。

  一千人马扛着长矟向东行去,身上盔甲少得可怜,不足一成,大部分人衣衫褴褛,兵器也都是一些锈迹斑斑的陈年旧物。

  桓玄上位后,北府军的日子更不好过。

  江左这碗粥就这么大,以前就不够分,现在西府来了,落进北府军嘴中的更少。

  不过这一千余士卒士气高昂,每人脚上都穿着一双崭新的芒鞋。

  这种鞋轻便柔软,利于长途行军。

  刘裕在北府军中宛如战神一般,早就超过刘牢之,甚至不在谢玄之下。

  有他在,这一千余众的气势都不一样。

首节 上一节 241/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