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祖真大将也!”刘道规大喜,生擒桓玄,这一战完满终结。
刘裕许下的一年之期,不到两个月,桓楚就覆灭了。
虽然还有很多城池没有攻克,亦有很多桓氏余党在外,不过大势已定。
“桓兄别来无恙?”刘道规走到囚车之前。
“终究还是败在你兄弟二人手上,此乃天意,非人力可改。”桓玄缩在囚车中,满脸落寞,却并没有求饶。
“或许吧。”刘道规懒得跟他争辩。
争辩也没有意义。
桓玄沉默稍许后道:“可有五石散?”
“有。”刘道规令人取来,怕他自尽,只给了三颗,“送下去,好生看管,不可慢待,来日押解建康。”
无论如何,桓玄也算是个人物,其父桓温有功于华夏。
虽然败了,但该给的体面不能少。
“领命!”刘怀默应了一声。
囚车将要推走,桓玄忽然笑了起来,眼中带着稍许锋芒,“阿规,你营救皇帝,扫平荆襄,还俘虏了我,立下如此大功,岂不抢了寄奴的风头?”
周围军将眼神忽然异样起来。
桓玄皇帝当的不怎么样,但内斗却是看家本事,挑唆水平也是一流。
士族高门中内斗更加残酷,桓玄也算耳濡目染。
刘道规平静道:“此事就不劳足下多虑了,我的就是兄长的,兄长的也是我的!”
桓玄目光如炬,“看来你不怎么知晓寄奴秉性?何谓猛虎?他一直在利用你,你却蒙在鼓里,在权柄面前,休说是手足兄弟,便是父子亦兵戎相见!”
“你以为我是任人拿捏的鱼肉不成?足下先担心担心自己吧,押下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便拭目以待!哈哈哈——”
也许是五石散的药性上来,桓玄癫狂大笑。
拿下江陵并不等于攻占荆襄,刘毅和何无忌仍没能攻破武昌,桓谦、桓振退守襄阳,此外还有桓希占据梁州。
桓氏势力遍及荆襄。
刘道规立即令刘钟率军南下,攻打大江之南的南乡、长沙诸郡,王镇恶攻打长江上游的宜都、宜昌、夷陵等城。
毛德祖率军北上,佯攻襄阳。
荆楚大地,自东吴起,就修建了一系列的要塞和坚城,以宜昌和襄阳为最。
宜昌就是东吴时的西陵,位于大江之南,居高临下,俯视江汉大地。
至于襄阳,从古至今便是重镇。
当年苻坚伐晋,派太子苻丕、武卫将军苟长,尚书慕容啼率步骑十七万人攻襄阳,镇守襄阳的朱序手上手上只有万余人马,却能屡次出击,大胜而归。
即便外城丢失,仍坚守中城,抵御秦军一年之久,后因叛徒出卖,里应外合,方才攻破了襄阳。
刘道规手上的这两三万人马,缺少攻城器械,很难攻陷襄阳。
而桓谦也不是桓玄,身为桓冲次子,声望、才干都不差。
桓玄称帝期间,只知吃喝玩乐,军政大事全靠桓谦维系,虽不见得多出色,却也能撑住场面。
刘钟攻打南乡、长沙诸郡颇为顺利,西府军稍作抵抗就投降了。
但王镇恶被挡在夷陵城下。
此城与宜昌隔江相望,一南一北,互为犄角,还有蛮军相助,守将正是桓玄的堂兄,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桓石康。
王镇恶手上八千人马,能自保不就不错了。
北面的毛德祖一千五百骑佯攻倒是顺利,但也没有占到大便宜。
覆舟山之战,各路楚军被刘裕击败,桓谦见势不妙,直接率领部众逃回襄阳,早早就坚壁清野。
桓玄覆灭,反而解开了桓氏子弟身上的束缚。
桓氏这么大一个宗族,不可能全是酒囊饭袋。
自桓温时代起,经营荆襄五十多年,根基之深厚,超过外人的想象。
第343章 治
攻打江陵容易,攻打武昌、襄阳、宜昌三城却极其艰难。
王镇恶猛攻一个多月,束手无策,还伤亡了一千三百多将士,北面襄阳,随着桓谦坚壁清野,毛德祖几乎占不到什么便宜。
而且桓谦还宣布投降姚秦,企图报上姚兴的大腿。
“令,王镇恶、毛德祖返回江陵。”鉴于目前形势,刘道规干脆让士卒退回江陵休整。
这种烂仗打下去没什么意义,只会增加士卒伤亡。
刘遵道:“就这么放过桓氏?”
刘道规胸有成竹,“不是放过他们,而是暂时休战,要解决桓氏,还是要借助西府的力量。”
“西府愿意听咱们的?”
“那要看我们给他们什么。”
眼下既无攻城器械,又没有足够的人力,襄阳、宜昌这种坚城实在太难了。
十日之后,毛德祖和王镇恶返回。
朝廷的诏令也封赏诏令也到了,毛德祖为广武将军,刘钟为长沙太守,王镇恶为南郡太守,刘遵也领了个襄阳太守。
刘道规以灭楚之功,升侍中,兰陵郡公,骠骑将军,监荆雍诸军事,食邑一万户。
作为兄长的刘裕跟着水涨船高,升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封豫章郡公,食邑五千户。
让人意外的是西面的毛璩也得到了封赏,升征西将军,加任散骑常侍,都督益、秦、凉、宁四州军事,代理宜都、宁蜀太守。
毛璩当即派毛瑾、毛瑗自成都顺外江而下,参军谯纵率领巴西、梓潼二郡兵马下涪水,与成都军在巴郡会合,攻打宜昌、夷陵。
桓楚倒下,现在都想在他尸体上分一口肉。
各种迹象表明,毛璩就是司马遵的坚持支持者。
而毛氏加入这场权力角逐,让形势变得越发复杂。
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实力不强,想再多的没有用,荆襄最核心是江陵,水土肥沃,人口众多,大有可为。
刘道规身上顶着监荆雍诸军事,还有持节之权,索性放开手脚,下令将桓、庾、殷诸族田地收归官府,抄没其庄园、僮仆。
江陵周围的肥田,大半都被他们侵占。
每家僮仆少则四五千众,多则过万。
桓氏不止一个桓玄,还有桓云、桓豁、桓冲三支,每支再生七八个儿子,再占无数良田,江陵都快成为他们的私产。
还有追随他们的党羽,上行下效,胃口同样不小。
江陵城中的卞府,占了整整一个里,华宅三百多间,家奴两千余众,这还不算城外的庄园。
卞范之是桓玄的党羽,而他自己也有党羽和亲眷,麾下五个掾吏,占田七千亩,整条沱水竟然成了卞范之外甥的私河,百姓打渔割草,还要交钱……
短短一个月,刘遵、刘怀敬、刘怀默三人就抄没了良田十七万亩,粮食六十一万石,钱帛金银折合两百四十万缗,庄宅五十六座,僮仆四万余众,各类牲畜八千多头。
刘道规攻下一个江陵城,只缴获二十多万石粮食,七十多万缗钱……
“此次西征将士,每人赏钱十缗,军功另算。”刘道规大手一挥,先让将士尝尝甜头。
十缗钱在饥荒的江左只能买到两石粮,但在淮泗却能买到八石左右的粮食,足够一家五口吃上半年。
“再贴出告示,招募义从军,应募者每人分田四十亩,攻破襄阳后,按军功授以田宅!”
荆州自古便是人口大州,汉顺帝时,人口过百万的郡就有三个,南阳两百四十三万,长沙郡一百零五万,零陵郡一百万。
到了晋室,北方人口大举南下,庾翼、桓温经营几十年,这些年江左闹起了天师道,战火滔天,荆州风平浪静。
刘道规长驱直入,快速攻破江陵,所以人口损失不大。
江陵在籍户口就有三万七千户,刘钟镇守的长沙一万四千户,加起来足有二三十万的人口。
这还不算被士族豪强的荫户,以及散落在外的野户。
募兵告示贴出,军中督队督官到处宣扬,不到五日,就募集了七千义从军。
其中不少人是当初释放的俘虏,一人回到乡里,带来十几个宗族同乡。
更多的人还在赶来的路上。
这年头从军也是一条活路,只靠几亩薄田根本养不活全家,更何况绝大多数人家中根本就没田……
“属下裁汰老弱,得精兵四千一百二十人。”王镇恶是王猛的孙子,不仅会行军打仗,还会处理军务民务。
在没当西府水军参军之前,曾任天门郡临澧县令,在政务上也是一把好手。
刘道规看完文牒后非常满意,“不错,宁缺毋滥,那些裁汰下来的人也不要放弃,让他们转为民夫,准备明年屯垦开荒。”
王镇恶道:“那四万余僮仆,不知都督有何打算?”
僮仆都有奴籍,与普通百姓不一样。
即便转为民户,这些人没有田地也没有屋舍,要么成为流民,要么继续与他人为奴。
“令曹霁转运回兖州,转为奴户。”刘道规一不做二不休。
千里迢迢的来浴血奋战,没有点实际好处实在说不过去。
每次大战,都少不了曹霁这种商贾。
士卒也是人,也需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战场上的缴获,不可能都背在身上。
商贾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为军队提供各种需求,几乎每一个军府背后都有曹霁这种角色。
以前在淮泗,边境上的晋军劫杀流民,夺其妻女,卖与商贾,再转卖至建康……
军务上有毛德祖、王镇恶,民务上,刘道规直接将西府原有的浊吏转正,又招募大批寒门士人,任为县令、县尉、主簿、司马等。
桓玄主政期间,弄得天下乌烟瘴气,退回江陵后,喜怒无常,动辄以小过杀人,弄得人心惶惶。
刘道规拿下江陵,一扫其弊,定下严格的赏罚机制。
全部都按规矩来。
能者上,庸者下,不问出身,不问门第。
江陵迅速安定下来,官府运转逐渐恢复正常。
忙碌之间,白驹过隙,转眼就是新的一年。
武昌和宜昌都是硬骨头,刘毅何无忌久攻不下,受到了朝廷的斥责。
西面毛璩攻打宜昌和夷陵也不顺利,四万大军,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巴东太守柳约之还战死在宜昌城下。
刘道规读完战报,难免有些幸灾乐祸。
想要虎口夺食,也要看看有没有这个本事,君子之泽三世而衰,毛家传承至今,已经五代了,毛宝、毛穆之都是一代虎将,毛璩也算宿将,但到了下一代,就逐渐平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