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钱已经够了,粮食其实也不算什么问题。
这几年关东风调雨顺,刘道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人口不断增长,非但租赋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长。
加上大量战俘转化为奴户,成为免费的劳力,洛阳、陕县、彭城、滑台、枋头、高唐几大粮仓的粮食已经充裕起来。
关东的底蕴,绝非漠南、代北可比。
还有去年灭秦凉诸国时缴获的几十万头牲畜,刘道规现在的家底丰厚的可怕。
这两年的大战,都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也就攻城战耗费了些时日,但时间也不长,士卒伤亡不大,国力没有虚耗,反而通过战争越打越强。
不过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毕竟是国战。
“既然钱粮充足,那就再扩充三万虎卫军,十万义从军,泰山压顶,一战灭魏!”
有这么多钱粮,不转化为战力实在可惜。
刘道规对宫殿楼阁、酒气财色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但对开疆拓土极端狂热。
大汉已经崛起,如日中天,麾下猛将如云,精兵如雨,此时不扩张,还要等到何时?
第451章 临
虎卫军从天下各折冲府中遴选勇武敢战之士,义从军则是从羌氐、匈奴、鲜卑、丁零、杂胡等异族中挑选。
只是稍微放出一点消息,整个关中都沸腾起来。
胡人对战争的渴望远在汉人之上。
按照大汉的制度,只有战争才能让他们翻身。
严格来说,大汉治下的这些异族已经不完全算胡人了,衣冠、习俗、姓名、言语已经完全汉化,本族的语言早就抛之脑后。
尤其是羌人和氐人,有条件的还会供养族中年轻子弟读书。
前来从军者挤满了兵曹衙门。
刘道规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关中义从军让高珣、刘怀慎仔细挑选,关东义从军则令刘广之、孟龙符、胡藩、王元德四人负责。
时间非常充裕,离北伐还有大半年的时间。
西凉、仇池也派出五千精锐,向蒲阪集结。
魏国也意识到一场决战在即,全力备战,征发国中青壮,弄出二十五人人马,集结在平城、晋阳、襄国、中山一线。
不过无论是国力,还是将帅质量,士卒精锐,大汉已经远在魏军之上。
枋头之战后,魏国精锐损失十之五六,大将长孙肥、达奚斤等阵亡,到现在还没恢复过来。
而大汉这两年里,向西攻灭秦凉诸国,向南灭林邑,补充了大量牛羊和钱帛,国力不降反升。
“从军之人太多,皆是各族勇猛之士,已经超过兵曹的定额。”高珣这些时日忙的脚不沾地,人都瘦了十几斤。
刘怀慎也道:“很多部族上马为军,下马为民,民意已起,若是不选他们,必心怀怨怼。”
刘道规笑道:“这么说不让他们上战场,他们还不愿意了?”
“胡人素来好杀,大汉有军功爵制,马上可取富贵,人人争先。”
“既然他们这么积极,那就放开手招募,有多少要多少,不过只有一点,粮草军械,他们自己出,府兵都是自备粮草军械加入战斗,凭什么这些胡人要国库供养?”
刘道规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只要不拖垮财政,来者不拒。
高珣拍了个马屁,“还是陛下高明,此策既可以排除那些浑水摸鱼之人,亦可节省开支。”
“那就这么定了。”
军令贴出,果然散去了不少人,但留下的也有四万七千余众,其中羌人最多,其次是关中各姓豪强,杜、韦、辛、郭、韩、李、皇甫、胡、贾、窦、尹、马等等。
自备战马和军械,披甲者高达九千余众,其中铁甲三千四百余,皮甲五千八百余。
河东薛氏一家就出兵五千,全都是精锐步骑,自备粮草。
留在北地的士族豪强,比江左的士族高门觉悟高多了。
在对付异族上,达成了共识。
这一战算是他们交投名状。
刘道规定都长安,获益最大的恰恰是他们。
不过关东也丝毫不弱,活跃在山泽之间的流民军、乞活军纷纷下山,投奔当地折冲府。
淮泗的檀、徐、诸葛、高、何、孙等武宗,也招募乡勇和宗族,加入北伐大军之中。
豫徐兖青荆扬六州义从军高达十五万之巨。
若是加上关中,只义从军就有二十一万,算上各郡的府兵以及长安的虎卫军,总兵力将近四十万!
以前总是以寡击众,小心翼翼,机关算尽,方能取胜。
如今则是堂堂正正的碾压。
各路大军陆续抵达黄河前线,还未开战,魏国渤海、博陵、范阳三郡倒戈,驱赶郡内魏国官吏,归降大汉。
孟龙符引兵入博陵,胡藩入渤海。
拓跋嗣亲率十万步骑进入中山,方才制止了形势的进一步恶化。
不过北地汉人,想尽各种办法南逃,投奔大汉。
大战还未开打,胜负已分。
尚书台制定五路齐攻之策,西路,王镇恶率秦凉之军出贺兰山,顺黄河而下,攻朔方五原云中。
蒲阪,朱龄石、朱超石溯汾水而上,攻打晋阳。
洛阳,王仲德出河内,攻上党,长驱直入,向北横推,直抵平城。
邺城,毛德祖、沈田子、孟龙符率河北诸军北上,拖住拓跋嗣的主力。
东路,刘广之、胡藩、王元德、檀道济率青徐兖诸军猛攻蓟城,横扫广阳、上谷、渔阳诸郡,而后与中路邺城军南北夹击,决战于中山。
这套战策四平八稳,瞄准的都是魏国重镇,无论是五原云中,还是晋阳上党,只要有一路成功,魏国不死也残。
两路成功,拓跋嗣可以直接逃亡漠北了。
“善。”刘道规在战策上盖下了玉玺。
此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各路大军各自为战,不会互相掣肘,一路失利,不会影响其他汉军,既有国力碾压,也看前线将帅的发挥。
后勤补给方面,太子刘义兴负责秦凉路的粮道。
刘钟、曹霁从彭城转运粮草军械北上,屯于枋头,经河北运河体系,输送各军。
朱龄石和王仲德这两路,有三门峡的广通仓补给,刘道规特意调刘怀慎过去,统一筹划。
诏令雪片一般的送往各路大军。
关东、关中的运河空前忙碌起来,大战的气息弥漫天下。
也许是被大汉的军力震慑,北燕、高句丽、柔然纷纷派出使者。
北燕国主冯跋老成持重,恭恭敬敬的上了一道降表,愿意归附大汉。
高句丽则是来朝贡的,顺便暗中观察大汉实力。
柔然则有些分不清形势,说是愿意派出十万骑兵南北夹击魏国,但要将阴山南北的漠南、朔方、五原、云中、定襄、代郡划给他们……
“干脆河北也划给你们如何?”刘道规两眼一翻。
按他们这种搞法,此次大战,纯粹是为他们打了。
“大汉乃上国,漠南代北皆胡族,我家牟汗纥升盖可汗乃是大汉子民考虑,当然,陛下若有异议,可以再谈,然云中、五原二郡必须交予我国。”
使者竟然也是个汉人文士,口才也了得,亮出柔然的真实意图。
漠南最肥沃的地方就是云中和五原,是北魏的牧场和粮仓。
拓跋珪当年就是靠着这两块地,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牟汗纥升盖可汗意为万胜之王,可见这位柔然可汗野心之大。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柔然在北魏的连续打击下,非但没有没落,反而崛起了一位丘豆伐可汗,先夺下高车的牧场,建立王庭,而后四面征战,吞并诸部,士马繁强,雄踞北方。其地西至焉耆,东接朝鲜,南临大漠,旁属小国皆属之。
柔然雄踞一方,其后经过几年内乱,又重新被牟汗纥升盖可汗统一,并与北燕联姻结盟,实力复振。
不过柔然久在漠北,还不知道中原形势的变化,也不知道现在的大汉有多强。
“不用考虑了,回去告诉你家可汗,阴山南北皆为大汉土地,让他莫要痴心妄想,如若不服,尽管放马过来!”
刘道规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柔然连北魏都打不过,竟敢跑来大汉装腔作势。
“陛下难道就不为大汉将士考虑?不为天下子民考虑?云中五原从古至今便是游牧之地,前汉占据不过数十年,便拱手相让于匈奴。”柔然使者急了。
汉武帝时大力经营这些地方,但随着大汉国力的衰微,最终放弃了。
东汉用来安置匈奴。
“你们要来便来,休要多言。”刘道规挥挥手。
从一开始就没寄希望于什么联军援军,现在的大汉也不需要。
如果云中五原二郡落入柔然之手,反而成了大患。
牟汗纥升盖手上人马刚到十万,就敢号称什么万胜之王,等他壮大起来,祸患比鲜卑人还大。
这二三十年来,柔然持续南下,长期威胁后燕、北魏边境。
一句话,魏国要灭,柔然,刘道规也不打算放过。
漠北和中原,天生就是宿敌,不存在和平共处,除非中原王朝将它彻底打服……
第452章 决
各路人马陆续抵达边境。
两国间的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魏国在中山、襄国一带修建大量坞堡,主力大部分放在河北。
就在战火一触即发时候,南中忽然来了一道奏表。
“罪民以为,北魏国力不及大汉十之二三,其国境东西狭长千里,今诸路大军北上,北魏尽起国中青壮,陛下可决而不战,东进而西守,西进而东守,虚张声势,令其疲于奔命,不出一年,北魏国力耗尽,民变既起,陛下可兵不血刃而灭魏国,节省国力,以待柔然、高句丽……”
落款竟然是谢晦。
当初司马尚之谋反,刘义兴借此案,将王谢庾郗褚殷这些江左的士族高门一网打尽,流放南中,谢裕常年服食五石散,半路就死了,谢混被野兽所伤,没撑到半年也死了。
其他几家也是死的死,病的病,活下来之人寥寥无几。
但谢晦却在谢家宗族的保护下,活了下来。
而他的计策颇有可取之处。
北魏坚壁清野,魏军死守中山、襄国、晋阳、上党这些坚城,以大汉的势力,固然可以打下来,但损失的国力,伤亡的将士必然非常大。
魏军不是泥捏的,当年枋头之战,北府军伤亡也不小。
这一次魏军前面防守,更难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