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325节

  “有服装之美曰华,有礼仪之盛曰夏”。

  华美的服饰,本来就是天朝上国的标志之一。

  华夏服饰的发达,更是能增加蛮夷对华夏的向心力。

  赵朔对这些不太感兴趣,那是他个人的性情。但对于一个国家统治者来说,还是需要重视的。

  之后的几样东西,就不适合在这里看了,孙威带着赵朔视察各个工坊。

  工匠们刚刚制成了一台最新式的纺纱机器,这台机器通过一种叫“飞梭”的工具,极大提高纺纱效率。

  不过,话说回来,这玩意儿需要性能极好的弹簧。

  制造弹簧的材料成了大问题。

  另外,各种机械结构,也消耗了赵朔工坊内能工巧匠们太多的精力。

  以赵朔工坊的实力,这时候想要量产这种具有飞梭的纺纱机器是不可能的,只能算是个试验品。

  当然了,赵朔也不着急。

  有总比没有好嘛,材料上的问题只能一点点地试,这根本就不是着急的事情。

  各种机械的制作,也需要新一代年轻人慢慢努力。

  接下来,赵朔还视察了火炮工坊。

  原始火炮的技术含量不高,其实工坊五年前就制出来了。但是,效果着实不尽人意,也就一直没有量产

  这次赵朔参观火炮工坊,火炮的威力的确比之前有了些进步,但效果依旧非常一般。

  赵朔觉得,这种火炮给八旗军装备上了,未必能增强八旗军的战力。再者,还有技术扩散的风险。

  还是算了。

  赵朔吩咐孙威,让工坊内继续提升火炮的威力,依旧不必量产。

  然后,赵朔又视察了造币工坊,想亲眼看看一枚枚银币,是怎么被水力机械压制出来的。

  “王上,此人就是造出齿轮金币的最大功臣了。郭珣,造币工坊主管。这台水力机器能这么快研制成功,郭珣真是居功至伟,另外,能制造出金属螺杆来,郭珣也出力不小。”

  孙威将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带到了赵朔的面前,满脸的赞赏之色。

  “郭珣参见王上!”

  郭珣赶紧上前,向赵朔大礼参拜。

  赵朔对这种技术型人才当然是非常重视的,道:“免礼。郭珣,你这么年轻,就立了这么多功劳。今日见了你,我心中真是高兴。不知你是哪里人啊?”

  “臣是河北邢州邢台县人。”郭珣似乎不善言辞,有些拘谨地答道。

  孙威主动介绍道:“郭珣可是邢台有名的才子。他的父亲郭荣,就是当地有名的学者,不但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而且擅长水利。郭珣家学渊源,学问不在其父之下。”

  “三年前,郭珣来哈尔喀贵城游历,偶然间和我结识。我见他学问精深,竭力邀请他加入工坊。这些年,郭珣可是给工坊解决了不少难题。”

  赵朔有些疑惑,道:“郭珣,你的学问那么好,参加科举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为什么安心留在工坊里呢?”

  郭珣道:“臣是这么想的。参加科举,也只是为基层小吏。要想当大官,还得立下足够的功劳。但是,臣天生喜欢做学问,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就算参加科举,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王上这工坊,不但待遇好,而且是最适合做学问的地方。我留在这里,才算不负此生。”

  赵朔微微点头,道:“也是。人各有志,华夏虽然想当官的居多,但是淡泊名利之人也有不少,郭珣你就算一个。对了,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啊?可搬来了哈尔喀贵城?”

  “臣的父亲故土难离,还在邢台,由二弟三弟尽孝。臣还有一妻一子,现在都在哈尔喀贵城居住。”

  “哦,还有一个儿子。叫什么?多大了?”

  赵朔本来是随便问问的,但是郭珣的回答,大大出乎了的预料之外。

  “郭守敬,今年刚刚五岁了。”

  嗯?郭守敬?

  赵朔在准备修建埃及运河的时候,就考虑过郭守敬。但是,他的记忆相当模糊,不知郭守敬到底什么时候出生的,只是大概估计年岁很小,现在应该是用不上的。

  郭守敬的祖籍在哪,赵朔也忘了。

  赵朔只是大概记得,郭守敬的学问,主要是爷爷传授,家学渊源。后来,才拜了刘秉忠为师。

  至于郭守敬的父亲是谁,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好像从没出现过一般,人们推测是是英年早逝了。

  这郭珣就是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郭守敬的父亲?

  很有可能啊!

  郭珣的父亲,和郭守敬的爷爷,都是一个大学者,这不就对上了吗?

  再仔细想想,郭守敬如此历史大名鼎鼎的人物,为什么他的父亲连名字都没留下?

  恐怕,在历史上,这郭珣不仅仅是英年早逝,而且是参与了什么反抗蒙古的义军,犯了朝廷的忌讳,才没有留下名字。

  赵朔改变了历史,郭珣没有死在乱军之中,一身才华也没浪费,加入了他的工坊。

  赵朔高兴道:“刚才我已经说过了,加重赏赐制造金属螺杆和制出钟表的人。孙威,你准备报上来的制出金属螺杆的两个功臣,有没有郭珣?”

  孙威道:“有!制出金属螺杆,郭珣可排名第二。按照王上您的吩咐,应该挂七品衔,赐黄金五百两,美女一人。”

  赵朔道:“郭珣还有制出齿轮金币的功劳,应该加重赏赐。这样,让他挂五品衔,赐他黄金千两,美女两人。”

  “呃……”郭珣欲言又止。

  孙威催促道:“还愣着什么?赶紧谢王上恩典啊!”

  赵朔却不以为意,道:“郭珣,你到底想说什么?”

  咚!

  郭珣给赵朔种种叩首,道:“不是臣不知好歹,实在是王上的赏赐太厚了。臣在工坊内的待遇本来就很好,您就算仅仅赏赐臣五百两黄金,美女一人,臣都心满意足之极。能不能……”

  “怎样?”

  “人们都说,王上不但发明了许多新奇物事,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究天人,连北极的极光都早就知道。臣心中其实一直有个疑惑,我能不能用这些额外的赏赐,换王上解决臣一个疑惑呢?”

  “哦?你到底有什么疑惑?”

  “呃……容臣斗胆,请王上屏退左右。”

  “你们都出去吧。”

  赵朔现在心情甚好,既然郭珣想要单独奏对,也就允了。再说了,郭珣别说是一个文弱书生了,就是当世猛将,又能威胁到赵朔不成?

  也许是穿越的福利,赵朔虽然年已五旬,但不但面相也就三十多岁,而且体力也和三十多岁的时候差不多,并未见衰老的迹象。

  有时候赵朔都会暗暗怀疑,莫非自己这一世,还能来个超长待机?

  功夫不大,造币工坊内就只剩下了赵朔和郭珣二人。

  郭珣这才小心翼翼地道:“臣想问的,就是天上的雷霆。有人说,雷霆是天怒所至。但是,夏季有雨的时候,就雷霆阵阵,总不能次次都是上天发怒吧?”

  “还有人说,雷霆本质就是火,因为被雷击之人,如同火烧类似。但是,事实上,虽然形似火烧,还是跟火烧有很大不同的。”

  “第三种学说,是说阴气和阳气激荡为雷。王上,您学究天人,能不能告诉臣,这雷霆究竟为何物呢?”

  “原来你是想知道这个啊。”

  赵朔这才明白,郭珣为什么要他屏退左右了。

  一来,人们普遍认为,这雷霆跟上苍有关。郭珣问雷霆之事,不是大犯忌讳吗?如果郭珣当众向赵朔问出这个问题,赵朔又特别在意这种事,说不得要杀鸡儆猴了。

  二来,即便赵朔不在意雷霆和上苍有关,但他也不知道雷霆是怎么回事,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怎么办?那不是让赵朔的脸上不好看吗?还是单独奏对的好。

  赵朔想了一下,道:“我认为,阴阳激荡为雷的说法,比较准确。”

  “为什么?”

  “你仔细想想,雷霆概括起来,到底是什么现象?无非是先有闪光,然后传来巨大的声音而已。”

  “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冬天,天气干燥的时候,用梳子梳头,或者穿衣脱衣时,就可能听到轻微的啪啪声,甚至在黑暗中就能看到微小的光亮。把这种现象放大了,不就是雷电吗?”

  雷电和静电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但都是电荷放电现象。在这个时代,已经是非常正确的说法了。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看到苹果落下的人多了,发现万有定律的可只有牛顿一个。

  郭珣当然也看到过生活中的电荷放电现象,但从未将其和雷电联想在一起。

  此时的他,心中豁然开朗,道:“可能是梳头时,梳子上带着一些阴气,头发上带着一些阳气,阴阳相激产生了这种现象。天上的雷霆,也可能是有的云层带阴气,有的云层带阳气,阴气和阳气激荡产生了雷霆。只是云层所带的阴阳两气,比梳子和头发多多了!”

  其实郭珣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雷电既有云层内部的放电,也有云层之间的放电,还有云层和大地之间的放电,主要是巨大的电势差引起的。

  但仔细解释起来,远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赵朔只是道:“我也不是神仙,哪能什么事都知道?只是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诉你,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还得你亲自想办法验证。”

  “是,臣一定想办法仔细验证。”

  郭珣心思单纯,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此时脑子已经不由自主地开始想如何验证了,目光有些呆滞。

  赵朔干脆又多提点了一句,道:“我征战天下时,曾经看到过一种巫师骗人的玩意儿。在醋里面,放上一根铁棒,一个铜片。当在外面用一根金属线连接铜片和铁棒的时候。那金属线就会迅速的发热,铁棒和铜片上还会出现激烈的气泡。我猜测,这也是一种阴阳相激的方式,只是比用梳子梳头更加温和。呃……”

  说到这里,赵朔陡然间心中一动。

  他所说的这种装置,就是“巴格达电池”了。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巴格达附近地区出土了一件文物。仔细测量,这件文物竟然是公元前二百多年制成的。

  只要在这件文物里面倒入酸性液体,连接导线,就可以产生稳定的电流。

  当时这玩意儿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

  有人猜测是用来进行最原始的电镀,有人猜测是进行类似针灸的医疗,还有人猜测是巫师用来装神弄鬼的。

  甚至有人怀疑,这完全就是一个巧合。因为没有发现导线,当时的人未必就是把此物当电池用的。

  不管怎么说吧,这种最原始电池的技术含量几乎相当于没有。有铜有铁,再倒入一些酸性液体就行,就算稀释的柠檬汁都可以。

  赵朔原本没准备发展电力科技。

  现在连蒸汽机,赵朔的工坊里面都完全搞不出来。就更甭提什么电气革命了,似乎完全没必要白费力气。

  只是今天郭珣问到这里了,赵朔就解释两句。不过,仔细想来,这电池的技术含量也太低了吧?

  再改进改进,似乎也不难。

  五百年前,就已经有硫酸了,被称为“绿矾油”。

  铜铁组合的发电效率,的确比不过铜锌的组合。但是,提炼出来锌来,也没太大的难度。

  北宋时期,人们就用锌矿石和铜合炼,让铜钱的颜色更加接近黄金了。到了明朝时期,纯锌已经成为正常的大宗交易物资,被称为“倭铅”。“倭”字取“猛烈”之义,指锌的化学活性强于铅,而非指代扶桑。

  铜有了,锌有了,稀硫酸有了,基本可用的电池不就有了吗?

  这些电池串联起来,就能提高电压!

  有了合格的电源,有线电报又有多远?这可比蒸汽机的技术难度低太多了。

  就算这种电源的成本高一些,但对于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又算得了什么?

  而有了电报的世界性帝国,对于维持大一统又有着怎样的好处?

  赵朔越想越觉得有戏,继续道:“你可以仔细改进这种装置,如果威力足够大的话,应该就能想办法看到电光听到响声了。再仔细研究下去,不但可能发现雷霆的秘密,还可能用雷霆的秘密造福世人。”

  “比如,这激荡的阴阳之气,为什么能够通过金属线传输?能不能测量出来,究竟有多少?速度究竟有多快……”

首节 上一节 325/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