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324节

  然后,再发行纸钞。

  这些纸钞可以完全无碍地和这些金银币进行兑换。

  随着逐渐加大投放量,纸钞的信誉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当然了,虽然这些金银币不是纸钞,但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比如这枚银币吧,按照赵朔之前的指示,单纯用银子质地太软,为了保证银币的硬度还加入了百分之十的铜。

  但其价值,还是按照纯银来计算的。

  一元银币,就价值一两白银。

  这就是大约百分之十的铸币税了。

  还完全不用担心百姓们不接受。

  一小块银子,到底成色如何?普通百姓怎么可能分得清?

  到底多重?也很容易被奸商盘剥。

  铜钱更不用说了,币值太低,携带和交易起来太不方便。另外,铜钱各种伪币流行,成色不一,也有着很复杂的兑换问题。

  这种可以用来交税,币值确定,无法伪造,无论携带还是交易非常方便的货币,可比日常交易的铜钱和散碎银两强多了。

  孙威对工坊的进度也颇为自豪,道:“现在的工坊里面,无论是工匠,还是各种研究人员,都比以前强太多了。”

  “哦?为什么?”

  孙威道:“这些年,不断补充着新的工匠。他们的父兄大就是我们工坊的子弟。王上您想想,他们的父兄当初是什么学习环境?什么时候才学成的?又是什么待遇?”

  “我们的工坊给的薪水多,他们都愿意自己的子弟干这一行。非但如此,王上您还下旨,在哈尔喀贵城建了学校,让这些人的子弟入学。这些子弟的老师,就是那些顶尖的工匠和研究人员。时间久了,能不青出于蓝吗?”

  “而且,新加入的这些人年轻,脑子活,各种点子层出不穷。我都明显感觉到,最近几年完成各种王上交代的任务,越来越顺利了。”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赵朔的工坊内,聚集了天下各国的顶尖人才。

  他们聚集在一起,原来还有着语言不通的因素,只是普通的协作。而且,那些西方工匠被掳掠而来,也没那么尽心。

  时间久了,语言通了,良好的待遇才让他们愿意真心对赵朔效忠了。

  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的思维不断碰撞,产生了各种灵感,自然会产生各种成果。

  现在,已经到了成果大爆发的时候。

  不过,孙威之前对赵朔提过类似的想法了,这次就不必提了。而且,孙威现在感触最深的,还是学校的力量。

  赵朔微微点头,道:“看来,兴建专门的匠人学校,是个好主意。可惜,现在我们财力不足,没办法让国内的小孩子都上学。不过,以后在各大州城中,都设立一个匠人学校,专挑聪明伶俐的孩子入学,再用优秀匠人教导,还是办得到的。”

  匠人学校这个名字,其实不太好听。

  不过,这种细枝末节以赵朔的身份完全用不着操心。他指个大概方向,旁边的杨惟中自然就会记下来。

  自然会有朝廷官员将赵朔的要求进行各种细化和美化,形成完整可行的方案,让赵朔定夺。

  孙威道:“王上英明。其实,除了这硬币之外,我们还有几样成果。”

  “哦?快拿来给我看看。”赵朔高兴地道。

  “送上来。”

  随着孙威的一声吆喝,有两个人抬着一个半人高的巨大木盒,走入了殿内。

  把那木盒打开,一个赵朔非常熟悉的物事,出现在他的面前。

  一个大摆钟!

  钟摆轻轻摇动,按照赵朔的吩咐,上面用阿拉伯数字显示着当前时间。

  钟表在这个时代,妥妥属于高科技了。

  原理当然非常简单,钟摆定律嘛,中学课本里面教过的。使用擒纵结构,就能制出钟表来。

  不过,知道钟摆定律和擒纵结构,和制出合格的钟表来,就完全是两回事了。

  在历史上,四百多年后,欧洲才制出了摆钟。

  赵朔饶有兴致地问道:“你们制出的这种钟表准吗?一天能差多长时间?”

  “经过我们的改进,现在这钟表运行一日,大概差三分钟的时间。不过,我们正在改进,相信用不了一年时间,能将这钟表每天所差的时间,限制在一分钟之内。”

  “很好!真到了一分钟以内,孙威,我给你挂工部侍郎衔!另外,发明这钟表和螺杆有功的,你可报上两个名额来。一个挂五品衔,一个挂七品衔。另外,再赏你黄金三千两,美女四名。那两个挂五品衔的,每人赏黄金一千两,美女两名。挂七品衔的,每人赏黄金五百两,美女一名!”

  “谢王上!愿为王上效死!”

  咚咚咚!

  孙威跪倒在地,连给赵朔磕了三个响头。

  赵朔的工坊里面,有着完善的奖惩制度,这些匠人其实已经奖励过了。刚才赵朔说的这些,是额外赏赐的,标准的意外之财!

  美女黄金,当然令孙威非常高兴。但是,孙威最感兴趣的,还是这个工部侍郎的官衔。

  杜甫算什么啊?不过是一个工部员外郎而已。

  孙威,却是仅次于工部尚书的工部侍郎,可以被人们名正言顺的称一句“孙工部”了。

  事实上,何止是孙威?

  那些得了赏赐的工匠或者研究人员,听了这消息之后,肯定也会热血沸腾。

  华夏人最想要的,还是当官。

  虽然赵朔不可能真的让他们当官,专业实在不对口。但是,政治待遇完全是可以给的。

  此举一为酬功,二来也是为天下人打个样子。

  不是光加入八旗成为武将,或者参加科举成为文官,才能当官,光宗耀祖。

  做工匠,研究各种技术,同样也可以!

  而且,这两项发明,值得如此奖励。

  螺杆就不用说,那是影响世界科技史的成就。只是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赵朔知道它的重要意义。

  钟表的意义,也非常强大。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到存在的。

  华夏人非常在意一个词,“正朔”。

  正朔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每年的正月初一。其二,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的新历法。其三,就是王朝正统的代称。

  颁布历法,是朝廷的义务。

  各藩国被朝廷赐予历法,按照朝廷的历法行事,代表着臣服。

  所以说,提供准确时间,本来就是朝廷的义务。提供的时间越准,越说明这个朝代和上天的关系越紧密,文明程度也就越高。

  赵朔已经决定了,在各大城池,包括征服的西方的各个大城,都建立一个肉眼可见的钟楼。特别大的城池,可以建四个或者五个。

  让普通百姓们抬起头来,就能清楚的知道现在的时间。

  既宣扬着赵朔汗国的煌煌天威,又代表着华夏的文明程度。

  事实上,这不是赵朔的发明,而是借鉴后世西方的经验。

  历史记载中,再过三十年,西方就会出现纯机械装置的时钟了。只是采是纯齿轮结构,而不是现在赵朔用的钟摆结构,每日的误差在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

  他们把这种巨大而且最原始的机械时钟,安在教堂的顶部,或者修道院中。

  这些大摆钟明面上的作用,是让信徒们方便看到时间,按时进行祷告。

  从本质上讲,这种能让每个人随时看到的巨大而先进的钟表,是一种“奇观”。

  此举和佛教宏伟的庙宇,庄严的佛像,乃至于埃及的金字塔,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

  历史上,西方人用“钟表”奇观,提高了罗马教的凝聚力。

  现在,赵朔也可以在西方用钟表造奇观,让西方人见识着华夏的强大和文明。

  谁说赵朔的大军到西方,只是野蛮的征服?

  纯属污蔑!

  瞧瞧这巨大钟楼上的大摆钟吧!告诉了你们准确的时间,西方人自己能办到吗?

  看看赵朔开拓的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巨大运河吧,勾连了亚欧非三大陆,西方人同样办不到。

  还有那指南针和印刷术,还有火药,以及精美的瓷器和玻璃制品!

  赵朔的大军到西方来,只是让这些白皮猴子从蒙昧状态解脱出来,给他们狠狠注入文明而已!

第272章 赵朔工坊,改变世界的力量!

  接下来,孙威又向赵朔献上了白砂糖。

  在这个时代,糖业已经是个比较成熟的产业了。赵赫在埃及,埃及人为了表示臣服,还献上了两千糖块堆叠而成的小塔。

  江南的制糖业,更是非常发达。以四川、福建和浙江为主要产地,生产着各种糖类制品,《糖霜谱》这种介绍如何制糖的专业书籍,都诞生了一百多年了。

  至于通过贸易,向着扶桑、南洋诸国、真神教诸国进行输出各种糖类制品更不用提。

  甚至福州人有独特的秘方,能制出“干白砂糖”来。

  只是他们的技术路线好像有问题,产量极低,价格极高,市面上很难看到。一部分成了皇家贡品,另外一部分,没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的人,即便有钱也买不着。

  也正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糖业如此发达,而且主要集中在南宋地区,赵朔征战西方诸国获得了海量的钱财也不缺钱,之前也就懒得传授什么“黄泥水淋脱色法”了。

  直到全取宋国后,赵朔才向麾下的工坊传授了“黄泥淋水脱色法”,让工坊研究制造白糖的技术。

  果然没什么技术含量,现在工坊就拿出了成品。

  以后白糖工业,就是赵朔的一大财源了。

  其实,仔细想想,白糖也不光是有食用方面的用途,军事上也是可以使用的。

  白糖加火药等于大伊万嘛。

  赵朔又交代孙威,将火药和白糖结合起来,看看如何达到最大威力,或者开发出什么火器来。

  之后,孙威又让人拿来了几匹布。

  其中一匹布,是工坊里的工匠们最近发明了一种叫“踏布”的工艺,也就是说将织好的棉布卷上木滚置于石板,通过足踏千斤凹形石左右滚动挤压布料。

  这种工艺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其一,能让棉布更加致密,降低洗了之后的缩水率。

  其二,让棉布的外表更加光滑柔顺,更加有质感,摸起来也更加柔软。

  其三,减少了尘埃的吸附,更不容易脏。

  另外几匹布,有的是增加了新的颜色,有的是改进了工艺让图案更加精美。

  赵朔从本性上讲,其实对这些并不太感兴趣,但是外表上丝毫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额外赏赐了立下功劳的工匠。

  无他,服装的美观,虽然不能显著提高国家的硬实力,但是对于软实力的提升还是很有益的。

  何谓华夏?

首节 上一节 324/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