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世子千岁千岁千千岁的”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大婚之典结束后,中都城内各大茶楼酒肆各个爆满,一贺世子大婚,二庆日子越来越好。
当天晚上,更是有爆竹阵阵,无数烟火腾空,火树银花不夜天,一片盛世景象。
耶律楚材的府邸内。
“铸儿,你对世子今天的大婚之典,怎么看?”
耶律楚材向自己次子耶律铸看来。
他有两个儿子,长子耶律玹,次子耶律铸。耶律玹随赵赫西征,现在却依旧留在西方,没有随赵赫回来。
次子耶律铸,不但天资聪颖,望继承耶律楚材的衣钵。而且,今年十七岁了,已经可以当做成年人看了。
耶律铸道:“王上为世子举办如此盛大的婚礼,无非是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加强世子的地位,让天下人皆知,世子是当确凿无疑的继承人。”
“其二,就是借世子大婚之机,彰显国力,给天下人看了。不用说别人了,就是我看了都大受鼓舞。唐人有两句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如今,我赵朔汗国的气象,哪里是盛唐可比?真是想想,都与有荣焉啊!”
耶律楚材却微微摇头,道:“你只想到了这些?”
“那父亲大人的意思是……”
“为父觉得,我就算了,但是到你这一代,应该改回本姓了。”
“改回本姓?”
饶是以耶律铸的聪明,闻听此言,也微微一愣。
金国灭亡大辽后,为了磨灭契丹人的反抗意志,强令契丹国姓“耶律”,改为“移剌”。
耶律楚材,不是已经改回来了吗?
还改什么?
不过,紧接着,他陡然间心中一动,道:“您的意思,是我改姓汉姓,姓刘?”
“不错,正是如此。”
耶律楚材道:“我们契丹人,本就是汉人苗裔。后来,契丹人建立辽国,国姓有两个,一个是契丹姓耶律氏,一个是汉姓刘氏。后姓,是契丹姓拔里比和乙室,汉姓就是姓萧。”
“我虽是契丹人,但是,熟读汉人诗书,出口成章。对于契丹文字,却是一个字都不认识。既然如此,何必还抱着契丹姓不放,一定要传下去呢?你和你大哥俱皆改姓刘姓,也算回复本来。”
耶律铸眼前大亮,道:“对,契丹不过是汉家一个分支而已!现在,哪里还有谁姓什么拔里比和乙室,都称自己姓萧了。我们耶律氏,现在才改回刘姓,已经算是晚的了。”
其实,还有句话,他没说出来。
赵朔口口声声称“愿和汉人和蒙古人共天下”。
耶律楚材这个契丹人却为帝国首相,也太扎眼了。
当初,赵朔刚入中原,求贤若渴,逐渐让耶律楚材有了如今的地位。
以后,耶律铸虽然自认才干不在耶律楚材之下。但是,帝国现在的人才太多了。
他想做到耶律楚材的位置,本来就很难。再加上这契丹人的出身,更是千难万难!
还是改姓好!
他以后,就是正儿八经的大汉苗裔,刘铸了!
事实上,何止是耶律楚材想让儿子改汉姓啊?
中都的官吏以及军民百姓,大都是汉人,但也有很多契丹人、女真人、渤海人,不知多少人早就打着改姓的主意。只是这场盛大的彰显赵朔汗国实力的婚礼,让他们加速了决定罢了。
汉人的军民百姓们,虽然没那么多想法,但也对这场婚礼津津乐道,过了十天半个月之后仍在回味。
直到各国使者离开使者返回本国,关于这场婚礼的议论才渐渐平息,转而又热烈的讨论起征扶桑来。
与此同时,征服扶桑,也正是进入了帝国朝堂的讨论日程。
皇宫,大安殿内。
“什么?父王您要亲征扶桑?”
赵赫本来以为,赵朔调他回中都,一是大婚,二是让他领兵征扶桑呢。
没想到,赵朔竟然是御驾亲征!
赵朔点头道:“确实如此。一来,扶桑的总人口,官面上的数字是六百万左右。但是,户籍这东西你也懂,肯定会少于实际人口。我估计,扶桑的人口在七八百万,军队也应该有几十万了。跨海远征如此国度,还是我亲自走一趟为好。还有最关键的……”
“什么?”
“赫儿,这江山总是要交给你的,你也该试着管理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度了。我出征扶桑,中都就由你监国,耶律楚材辅佐。”
“那父王您究竟想出动多少大军呢?”
“海军三个万户,全部出动。其余汉军旗,每旗抽调三个最精锐的千户,由该万户万户长统领。总共十二万大军,随我覆灭扶桑!”
第282章 灭倭令,车轮放平!
赵赫想了一下,道:“自古兵凶战危,谁敢言必胜?海上又风高浪急,多有不测之事。如果父王一定要御驾亲征的话,我建议先锋军取得初步胜利,占据了一部分地区之后,父王再率领主力登陆扶桑。”
“那是自然。”赵朔满脸的欣慰之色。
他之所以如此欣慰,主要不是因为赵赫担心他的安危,而是赵赫能说出“自古兵凶战危,谁敢言必胜”这句话。
自古以来,掌握绝对优势力量,却被敌军翻盘的战争不绝于史。比如曹操的赤壁之战,苻坚的淝水之战,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就算了,但谁能说曹操和符坚不算了不得的英杰?
赵赫是赵朔从小就当继承人培养的,长大后也表现了不俗的能力,赵朔非常满意。
他唯一担心的是,赵赫这辈子太顺了,生出骄傲之心,看轻了天下英雄,以至于以后会栽大跟头。
现在看来,赵赫的头脑非常清醒。
赵赫又开口问道:“父王御驾亲征,我来监国。那拜占庭行省、罗马尼西亚行省、埃及行省、叙利亚行省、也门行省和阿拉伯行省,该何人坐镇?史嵩之长久坐镇,恐怕不妥。另外,西征将士们,也的确需要回来休整。”
赵朔道:“我准备派老三、老四和老五去。弈儿坐镇拜占庭行省和罗马尼西亚行省,聿儿坐镇埃及行省和叙利亚行省,玹儿坐镇阿拉伯行省和也门行省。”
“至于西征军嘛,除了你在当地组建的七个色目万户中的汉军千户外。其余汉军千户,蒙古千户、色目千户全部轮换。还是老规矩,各万户中抽调一个千户。西征的几个蒙古千户,则和驻巴鲁湾草原的几个蒙古千户,进行对调。”
赵赫西征,获得了广大的地盘。在埃及行省设了两个色目万户,其余行省各设了一个色目万户,总共七个色目万户,每个色目万户里面安排一个汉军千户为核心。
这七个色目万户,当然继续驻守地方。
其余的西征军,可以和后方部队进行换防。
现在其他地区有四十六个万户,也就是能抽调出四万六千换防的大军,比之前的西征军要多上不少。
但是,考虑到当初西征军都尽数选的本万户最精锐的兵马,换防后的实力应该变化不大。
这四万六千军,由赵朔的三个儿子统帅,再加上史嵩之、史天泽和即将与海日格换防的格日勒辅佐,应该也问题不大。
赵赫点头道:“父王英明。”
父子二人商议已定,又与朝廷的主要大臣们商议后,赵朔连发两道诏书。
第一道诏书,组建枢密院,以史天倪为枢密副使主管枢密院。
原本赵朔汗国的军事,一直是赵朔亲力亲为。以后交给赵赫,似乎也不会不妥当。
但是,子孙堕落是避免不了的,还是要先把正规架子搭起来。
这次赵朔东征扶桑,赵赫监国。政事方面是耶律楚材辅佐,军事方面就是史天倪辅佐赵赫了。
到了现在,赵朔汗国武将的晋升路线也就非常清晰了。
十户,百户,千户,万户,旗主,枢密副使,枢密使。
虽然史天倪这个枢密副使即将要干的是枢密使的活儿,但他既没有足够的功劳直升枢密使,也没这个必要,还是留下些进步空间的好。
第二道诏书,就是《灭倭诏》了。
在这份诏书里面,赵朔首先当然是叙述了灭倭的意义。
之前赵朔已经在报纸上做了足够的舆论准备,简单交代即可。
然后,就是宣布世子赵赫监国,史天倪和耶律楚材辅佐,赵朔率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
其三,就是对扶桑的政策。
赵朔宣布,扶桑任何城池,胆敢在大军所至之处,七日内不归降者,一律车轮放平,只留年轻女子。
路过乡村小镇,但凡向大军发一支箭者,即为不服,立刻屠灭,同样只留年轻女子。
其四,除了十二万正规军外,全国动员十万府兵为预备队、
待主力大军在扶桑打开局面后,府兵部队再登陆,帮助野战军运输后勤,安定地方。
胜利完成任务之后,每个府兵赐倭女二人。
其五,各地百姓,现在就可以报名移民扶桑了。第一批计划移民十万人,十年内计划移民五十万。
其六,鼓励民间船队,帮助大军运输军粮。
宋朝海运发达,民间船只的保有量相当大。光一个泉州刺桐港,就常常有超过万艘的船只停泊。
赵朔的海军三个万户,主要是用来打仗的,跨海运输完全可以交给民间船只来做。
而且,要求运输的距离,其实并不算长。
赵朔十年前,就为征服扶桑做准备了。时至今日,已经在高丽南部的釜山港,以及耽罗岛囤积了大量的粮草。
从这两地到扶桑九州岛的距离,不过是四百里到八百里之间。
琉球归降之后,赵朔也在琉球囤积了部分粮草,此地距离扶桑九州岛,也不到八百里。
朝廷以高出正常海运价格两成的价格支付运费。
完成重大海运任务之人,还会赐予名誉官衔,立下殊功者以军功计算,就是封爵都不是不可能。
诏书下达,四海鼎沸!
泉州城,张氏祠堂。
“王上已经下达《灭倭诏》,别的我们管不着,但是海运却是我们张家的专长,你们怎么看?”
泉州张氏的族长张德,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目光灼灼地向祠堂内族内的二十多名张家主要人物看来。
作为泉州最大的海商,张家这时候是必须出力的,只有出力多少的分别罢了。
“我认为,王上既有此旨,我张家就应该拿出两成运力来,为朝廷运粮。如此,既满足了朝廷的需求,又不会影响我张家的生意。毕竟,去海外寻找新的陆地,我们已经派出了不少人手。”
“两成绝对不够!应该三成!这种生意虽然赚头不大,但是却拉近和朝廷关系的好机会!就算损失些许海贸利润,也不算什么。”
“四成!别忘了,宋国是如何压榨我们的?没有王上,我们的生意能做得这么大?为报王上恩德,我认为我出四成运力非常合理!”
“就四成吧!出这么多运力,说不定能让朝廷欢喜,给我们赐下官爵呢,也算光宗耀祖!”
……
人们纷纷发言,大部分觉得,张家出现有的四成运力,非常合理。
虽然赵朔给的价格比正常运费还高上两成,但是张家做的主要是远洋海贸。这种相对短途的海运,相比起来,就利润不大了。舍去大赚头的生意,去运输军粮,一来一去相当于损失不少。
不过,待人们的声音渐低,张德却是微微摇头。
他说道:“四成,还是太少。老夫以为,我张家出七成运力为妥。”
“为什么?”有人出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