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353节

  “那是自然。”

  其实,也用不着崔四带头。

  赵朔给的工钱是非常公道的,在这种灾年这种工作更是可遇不可求。

  为了争取去兴修水利的资格,村里的男人们险些动了手。直到崔河宣布,拿出一部分工钱补贴留守村里的男丁之后,众人才安静下来。

  接下来,崔家庄留下了三成的男丁守在村庄里,捕杀蝗蝻,预防蝗灾的爆发。

  毕竟崔家庄附近是绝收了,其他地方可不是。蝗灾一起,赤地千里,预防蝗虫泛滥为灾还是很有必要的。

  剩下七成的人,在崔河的率领下,前去兴修水利。

  这些人每日里白面馒头管饱不说,还有工钱和粮食送回家里。

  甚至于,他们还改善生活。

  吐蕃行省的青稞,阿拉伯行省的椰枣,南洋的西米……这都是粮食啊!往常这些人哪里吃过这些东西?

  不仅吃饱了,还尝了鲜,还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地大物博。

  这还是颗粒无收的灾年吗?

  他们感觉比平常年景都要好上一些。

  晚上村民们聚集在一起,有识字的人念报,更是让他们心头大定。

  河北丰收!

  山东丰收!

  高丽丰收!

  北天竺行省前所未有的丰收!

  ……

  上天是公平的,有大灾大难的地方,就有五谷丰登的地方。

  除了江南地区之外,帝国其他行省的地方收成,都相当不错。

  事实上,赵朔又不知道这么细节的历史,朝廷是按照江南地区全部受灾进行准备的。但实际上,除了之前就受灾不小的福建和浙江以外,只有江苏行省遇到了一场空前的旱灾。

  而且,由于灭蝗得利,这三省今年的蝗灾比比历史上轻了许多。

  其他江南几个行省只是收入平平而已,完全可以拿出一部分粮食来,支援这三个省。

  还有,原来帝国的粮食太多了,粮食不值钱,农民们改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

  如今江南受灾,很多地方的农民又把经济作物改成了粮食。

  虽然现在秋粮还没有收完,但是粗略统计,今年国家粮食的总产量,和之前没什么差别。

  甚至有个小报激动的指出,吃不完,朝廷准备用来赈灾的粮食灾民们根本就吃不完。哪怕三省一直受灾,朝廷都完全可以支应!

  你们家才一直受灾呢!

  当天这家报社都被愤怒的百姓们砸了。

  不过,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朝廷对赈济这场大灾太有余力了。

  随着秋后一场大雨的来临,更是宣告这场大灾已经结束。

  别说受灾三省了,就是江南都一片欢声雷动!

  这么干旱的天气,竟然只有几起小规模的蝗灾!

  这么大的天灾,百姓们没有一人饿死不说,百姓们的生活都没受太大的影响。

  以后,即便再有天灾又如何?

  帝国广大,总有丰收的地方,总有受灾的地方,粮食总体是不缺的!

  朝廷如此英明,完全可以像这次一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天灾消弭于无形!

  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到来了!

  ……

  ……

  杭州,涌金门外,西湖之畔,丰乐楼。

  三楼,雅间内。

  “想不到,真是想不到,这场天灾,赵朔竟然安然度过了!”

  “何止是安然度过啊,简直是因祸得福。现在,不知多少人,盼着他称帝呢!只是当初他在午门外斩了宣缯,人们不知他不是真的不想称帝,没人敢起头罢了。”

  “要我说,他也真是太过多虑了。都到了这个地步了,怕什么蒙古国?你信不信,如果那蒙古大汗敢反对他称帝。江南百姓就敢组织百万大军把整个草原都扬了!

  “你们说,以后他百年之后的评价如何?恐怕秦皇汉武,都难望其项背啊!”

  “我们当时怎么就走错了一步,没有前往西方为官呢!我年纪大了,现在参加科举,实在是来不及了啊!”

  “其实,有没有一种可能,王上真的是远超秦皇汉武的明君,你我虽然学富五车,却和王上相比,如同蚍蜉比日月。一切,都是吾等错了呢?”

  ……”

  别之杰,郑采,王伯大,戴庆炣又凑在了一处,议论纷纷。

  他们当初决定囤积聚奇,给赵朔救灾制造困难。但是,朝廷的九大措施下发,严禁囤积居奇。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赵朔汗国又没有优待士大夫的政策,这四个人还真没那么大的胆子,试试赵朔的刀锋利不锋利。

  所以,他们刚起了个头,就马上做起了缩头乌龟,对粮食进行平买平卖,赚取微博的利润了。

  他们只是盼望着,这场天灾足够大,能让赵朔焦头烂额。如果趁机灾民四起,动摇赵朔的统治,那就更好了。

  但是,他们的愿望只实现了一半。

  这场天灾,的确是三四十年来,江南地区最大的天灾了。如果是在南宋朝廷治下,恐怕已经饿殍遍地,百姓们易子而食了。

  然而,现在呢?

  赵朔汗国进行了一场华丽的表演,彰显了帝国的实力和动员能力。

  如此巨大的一场天灾,竟然只成了赵朔汗国表演的背景板!

  即便灾民的生活,都没受多少影响。

  事实证明,赵朔汗国就是比宋国强得多!事实证明,赵朔汗国的官员们,就是比南宋那些原本的士大夫能干,比他们更加擅长治国。

  他们还能有什么说的?

  服了!

  郑采,王伯大,戴庆炣已经完全服了,甚至开始后悔,怎么当初没有去西方,也成为这个辉煌帝国的一名官员,也为这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出一份力。

  唯有别之杰一直皱眉不语。

  他不愿意相信,一个和儒家描述中的圣王完全不同的人物,建立了如此赫赫功业。

  他更不愿意相信,他这个在宋国有希望位列宰执的人物,现在表现的像是一个跳梁小丑。

  还有最关键的,他年纪大了,即便想幡然悔悟,也来不及了!

  “听听,你们说的都是什么?!”

  啪!

  别之杰听着三人的话语,再也忍不住了,拍案而起,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赵朔在扶桑的所为,和仁义二字何干?此等人物,即便取得了一些小成就,能值得你们如此追捧?你们还是不是孔圣门徒?”

  “哪里,别兄此言差矣。”

  王伯大却微微摇头,道:“孔圣大,还是天道大?孔圣难道就没有错的地方?王上既然取得如此功业,那就说明,他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此事,我看是孔圣错了!我们儒家错了!”

  他是亲自主持过一场弥漫数州之地的大灾的。

  深知能将眼前这场弥漫三省的大灾消弭于无形,意味着什么。

  原来,王伯大只是被私心蒙蔽了头脑罢了。

  现在,他已经完全转换了立场,对赵朔佩服的五体投地、。

  郑采也附和道;“即便王上有些微不妥之处,和他的辉煌功业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这场大灾,王上活人何止千万?这不是最大的仁义吗?”

  戴庆炣扯了扯别之杰的衣袖,道:“别说了!你就是说得天花乱坠,也改变不了王上活人无数的事实。咱们毕竟是华夏人,总不能为了扶桑人指责自己君王的不是?为尊者讳,同样是孔圣的教导啊!”

  “哦?现在你们一口一个王上了?早干什么去了?”

  别之杰最近本来就相当郁闷,如今眼见眼前三名好友齐齐转变了立场,直感觉脑袋嗡嗡作响,简直都要气疯了!

  他想继续污蔑赵朔,却不知如何开口!比如今年临安,其实还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但是,这种以前足以促使君王下罪己诏的地震,相对于三省之灾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一切语言,在赵朔汗国的真实实力面前,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他想劝三人回心转意,更没有合适的理由。

  他感觉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

  错的不是他,而是整个世界!

  王伯大却不想再听别之杰胡言乱语了,站起来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以后咱们就不必聚了。我年纪大了,已经老朽,这就回去含饴弄孙,争取多活几年。看王上所建的盛世,能到什么程度!”

  郑采道:“我却不觉得自己老,想做一些事。明年,一定要参加科举。我就不信了,凭我的才学,在这盛世里没有一席之地!”

  戴庆炣年纪最轻,附和道:“我也去!”

  言毕,三人直接起身,离了雅间而去。

  唯有别之杰,呆呆愣愣地坐在那里。

  他,已经被整个时代所抛弃!

第294章 贵由急眼,蒙古全部动员西征欧洲!

  欧罗巴,波兰地区,里格尼茨城。

  “大汗,不能再打下去了!现在退军,还来得及啊!”

  速不台的声音有些沙哑,语调中充满着疲惫。

  他是从匈牙利赶回来的。

  三年前,贵由一意孤行,取了波兰之后,依旧和欧罗巴联军继续作战。于是乎,贵由麾下大军,在波兰和波西米亚交界的苏台德山区,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的大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虽然这种攻坚战,蒙古人主要驱使波兰签军战斗。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参与了一些关键战斗。

  长期的征战,蒙古军损失了四五千人,却依旧无法突破欧罗巴人在苏台德山区建立的一系列堡垒。

  欧罗巴联军中的条顿骑士团,更是越战越勇。

  此团的“大团长”赫尔曼·冯·萨尔扎,不仅军事才能卓著,而且是腓特烈二世最好的朋友。

  腓特烈二世本来就不简单,有了赫尔曼·冯·萨尔扎之助更是如虎添翼,苏台德防线可谓固若金汤。

  贵由决定改变进攻策略,由他率领部分蒙古军佯装主力部队,和腓特烈二世在苏台德山区对峙。

  速不台率领三万蒙古军,猛扑匈牙利王国。

首节 上一节 353/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