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352节

  “央金,你说留够自己吃的以后,最多能捐出出多少青稞来?”

  多吉向着刚刚成亲不到一年,已经大了肚子的妻子,开口问道。

  央金道:“不到三百斤吧。”

  “那我们就捐两百六十斤怎么样?”

  “是不是太多了些?”央金有些犹豫,道:“孩子眼瞅着就要出生了,我们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都要用牦牛和青稞来换。”

  多吉却微微摇头,道:“我觉得不多。我们以前,都是农奴啊,贵人老爷眼里的人形牲口,连头牦牛都不值。”

  “以前,你能想到过,有自己的土地,顿顿吃饱饭?以我们的身份,能用上铁锅?还有最关键的,贵人老爷想打就打,想杀就杀,谁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

  “我以前真没想到啊,能有一天,再也不用担心挨打!更别提吃饱饭了!还有你,我美丽的央金,你肚子里的孩子,我更是做梦都没想到!”

  央金微微点头,道:“我也没想到,汉人来了,我们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这都是王上的恩德啊!”

  “有恩,我们就得报!王上富有四海,我们有什么机会能报答王上?如今华夏的江南地区遭灾,王上好不容易给了我们报恩的机会,我们能错过吗?央金,你相信我,交了这两百多斤青稞以后,我一定努力干活,收更多的青稞,养更多的牦牛,不会让你和孩子受苦的!”

  央金温柔的靠在丈夫的怀中,点头道;“行,我听你的。”

  ……

  ……

  西方,罗马尼西亚行省。

  “怎么样?安尼斯,你的余粮都卖给我吧!我们是老朋友了,哪次买你的粮食,不是给的最为公平的价格?”

  安尼斯是罗马尼西亚的一名农民,今年四十六岁。

  由于罗马尼西亚不战而降,此地不但未受屠戮,而且实行了均田制。

  只是安尼斯原本的土地既不算多,也不算少,他不算吃亏也没占了便宜。

  只是赋税降低了不少,他的日子也好过了许多。原本勉强温饱的生活,终于有了些结余。

  他当然对朝廷心怀感激。

  但是,让他无偿捐出粮食,他就不愿意了。

  没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数商人开始疯狂买粮,以求获得献粮的奖励,造成了罗马尼西亚行省粮食价格的上涨。

  官府特意下了命令,限制粮食的交易价格。

  涨价收购行不通,就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

  安尼斯不解道:“我就不明白了。米利奥,你说,朝廷要这么多粮食干什么?江南遭灾就遭灾呗,朝廷减免一些赋税,再稍微赈济一下不就行了?为什么朝廷,要花这么大力气赈济呢!”

  他都快五十了,经历了好几个灾年,一直是这样赈济的,已经习以为常。

  对赵朔花这么大力气赈济灾民,分外不解。

  利奥多是商人,见识却比安尼斯高得多,道:“我们和华夏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华夏民族起于黄河制畔,是治理洪水将他们凝结在了一起。治理天灾,在他们看来,是朝廷本身的责任和义务,不容推却。”

  “如今王上的国度广大无比,是华夏有史以来最强盛的国度,自然要比以前的朝廷更擅长治理天灾。”

  “你瞧着吧!哪怕是如我们罗马尼西亚地区一般大小的地区全部受灾,我估计都不会有一个华夏人饿死!”

  安尼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置信之色,道:“你的意思是……即便发生我从没见过的大规模天灾,都能不饿死一人?这……这身为华夏人,也太幸福了吧?”

  “何止是华夏人?”

  利奥多道:“王上的诏书上说了,只要帝国范围内,发生天灾。无论是华夏故土,还是其他地方,都一视同仁!”

  “还有这种好事?”

  安尼斯不识字,只是听人说了赵朔诏书的大概内容,对于这件事还真没听说过。

  全力赈灾的朝廷?

  不让一个人因为天灾饿死的赵朔汗国?

  身为赵朔汗国的子民,还有这种福利?

  他张大了嘴巴,久久无法合拢!

  ……

  ……

  就这样,从西方的罗马尼西亚行省,到东方的高丽行省,一船船的粮食从帝国各行省运往江南之地。

  无数北方官吏,前往江南地区进行监察。

  江南之地兴修水利,统计各户的经济情况,开展灭蝗工作。

  整个帝国已经全部动员起来,对江南之灾严阵以待。

  战争只能检验军队的战力,而救援一场弥漫数省之地的天灾却是最能体现帝国的整体实力。

  不知多少人,拭目以待!

第293章 前所未有盛世,气疯江南士大夫!

  浙江,绍兴府,新昌县,崔家庄。

  七月十三,晨。

  咚咚咚!

  咚咚咚!

  “崔四在家吗?崔四在家吗?”

  随着一阵敲门声,里正崔河的声音在崔四家门外响起。

  “来了!”

  崔四一家已经起床了,正在洗漱,听到声音,崔四紧走几步,打开了大门。

  “阿叔,怎么这么早就来了!快进屋说话!”

  “不了!”

  崔河摆了摆手,道:“就两句话,我交代完就走,还得通知别人呢!”

  “到底什么事?”

  “吃完了午饭,去祠堂领粮食。咱们捕蝗的官府补贴下来了。一升蝗蝻,换两升粮食。”

  “真有这么多?这朝廷也太大方了吧!”

  南宋可以说是华夏历史上,蝗灾最为频发的朝代。

  崔四今年都四十七岁了,大半辈子都在南宋绍兴渡过,经历的蝗灾都有七八次了。

  对于蝗灾,他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

  对付蝗灾,最重要的就是“除蝻”。也就是蝗灾刚刚开始爆发,蝗虫还是“蝗蝻”的时候,进行处置。

  这时候蝗虫还是幼虫,只能跳跃,没有飞翔的能力,最容易捕获。

  人们会密切关注着田地,一旦发现爆发蝗灾,马上动员人员,用大扫帚将这些蝻虫聚集起来,给予处置。

  对此,朝廷发下了赏格。

  按原来南宋朝廷的律令,是一升蝗蝻,换一升粮食。

  但是,南宋朝廷财政困难,实际执行的是五升蝗蝻,换一升粗粮。

  价格降的如此之快,百姓们的积极性当然大打折扣。

  虽然赵朔的朝廷早就下了灭蝗令,决定今年的一升“蝗蝻”换两升粮食。但真的发下来了,崔四还是张大了嘴巴,恍在梦中。

  事实上,最近几年,他遇到的“恍在梦中”的事情相当不少。

  崔四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没什么文化。自从他爷爷那辈起,就成了佃农。

  江南富庶,但每年的田租赋税加起来来超过七成,崔四一家也是勉强维持温饱而已。

  结果,七年前,北方赵官家来了,均分了田地。

  崔四一家只要缴纳四成收入为田地赋税。

  他家一下子就宽裕起来,不仅吃饱穿暖有余,还翻盖了房屋,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可惜,在三年前,一场小规模的蝗灾爆发了。

  规模小是相对于庞大的国土而言的,对于普通农民就是灭顶之灾了。

  崔四正在田里面耕作,陡然间一片蝗虫铺天盖地而来,连太阳都要遮蔽。

  崔四吓傻了眼,赶紧卧倒,整个身体贴在地上。

  蝗虫不吃人,只吃草木。但是,它们才出生多久?也不知道人不能吃啊!仅仅一番尝试性的啃咬,崔四的背上已经血肉模糊。

  待蝗虫飞走后,崔四顾不得疼痛,起身查看自己的庄稼。原本已经长了一尺多高的青苗,已经被蝗虫啃咬一空,崔四简直欲哭无泪。

  不过,官府很快就调查了这场蝗灾的情况,对他免除了秋季的赋税。

  还有这种好事?

  崔四经过打听知道,这场蝗灾的面积不广,往常年景,南宋朝廷是连眼皮都懒得动的。

  单独为受了灾的少数农民免税,想屁吃呢!

  而现在这个朝廷,小吏都是科举而来,既识文断字,又渴望着升官,把差事做得极为细致。

  夏粮他已经丰收了,缴了夏税。虽然秋粮被蝗虫祸祸了,但朝廷减免了秋税,比之前没有实行均田制的时候,减少的收入并不多。

  而且,他还可以趁着这段时间,补种一些瓜豆,日子尽可以过下去。

  来年普遍干旱,朝廷减了一半的田租赋税。

  去年干旱更加严重,朝廷免了他全年的田租赋税、

  今年上半年已经是旱灾了,朝廷不仅免了了夏季的田租赋税,还给了他两斗赈济粮。

  每次朝廷对灾情采取措施,他都是“恍在梦中”。

  按他的想法,这灾情其实没那么严重啊,朝廷何必采取如此赈灾措施?

  他都受灾三四年了,生活水准几乎没什么变化。也就是家里没置办什么物事,少置办了几件衣裳而已。

  现在,朝廷直接将灭蝗虫的奖励翻倍,给两升粮食,更是让他震惊不已。

  崔河却摇头,道:“这算什么?朝廷为了这次救灾,可是花了大本钱,全国都动员起来了。告诉你,这次发的全是麦子,一点粗粮都没有!咱们有福气,可算是遇到千古明君啦!’

  这个时代和后世不同,江南实行的是“稻麦复种”模式,百姓对吃面食已经习以为常。

  “这么好?全是麦子啊!感谢王上,愿上苍保佑王上千秋万代”崔四由衷说道。

  崔河道:“光嘴上说不行,我们得有实际行动。你瞅瞅,这都多少日子没下雨了,今年秋天我们这几个乡恐怕要绝收。捕蝗蝻也用不了那么多人。现在朝廷要征召人手,兴修水利,你去不去?”

  “去啊!朝廷这么好,我们还不服徭役,那还算是个人吗?”

  “不算徭役,这次征发的人,和兴修水利的时间,都比徭役多得多。朝廷说什么,要搞以工代赈。不白干活,不光管饭。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工钱,一半给钱一半给粮食。”

  “那就更得去了!我有手有脚的,还能坐在家里等着吃王上的救济不成?”崔四毫不犹豫地道。

  崔河满意地点了点头,道:“那就好。今天中午领粮食的时候,我就给乡亲们宣布这件事。到时候,你可得带头。”

首节 上一节 352/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