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少女与钢铁 第128节

  德军亦是如此,一名军需官记载道:每支后勤车队应该准备八个女人和四个专职卫生兵,使用汽油桶改造的简易浴桶对女人进行‘快速消毒’。

  并且德军还制订了细致入微的预防指南,甚至到了直接描述如何清洁私处的地步,即使如此仍然有数以万计的士兵因为花柳病失去战斗力甚至丧命。

  类似的例子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因为这一传染病的历史跟人类战争史一样漫长。

  一想到花柳病泛滥成灾的巨大危害,商克头疼不已。

  现在大统制联邦都还没参战,这方面的危害的苗头就已经显现了,如何不让他警惕?

  会议结束后,他立刻让装步八师卫生负责人撰写一份报告,由他署名后上报到总司令部。

  尽可能防患于未然吧!

  当商某人在全心全意的操心军队建设之时,万里之外的欧洲全然是另一般画风……

  伊凡罗斯军队组建了全新的战役兵团——第27集团军,这些参与过击败瓦尔兰德的精锐之师根本不是图哈契弗斯基的第10集团军可以比拟的。

  依照维罗妮卡的要求,第10集团军令伊凡罗斯举国蒙羞,所以取消了番號,各军各师的残兵败将全部拆散开来补充进第27集团军。

  有数十万罗曼尼亚军队配合,新锐的伊凡罗斯军队势如破竹,毫不费劲的将匈尔瑞军队在布达珀斯以东重新建立的防线撕了个七零八落。

  究竟是敌方变强了还是己方变弱了?又或是两者皆有?

  仅仅是几次遭遇战,匈尔瑞军队就意识到再度来犯之敌的强悍,只能且战且退避敌锋芒,逐步撤回多瑙河以西。

  布达珀斯保卫战的胜利就好像回光返照一样,市民们觉得希望的曙光只照耀了很短暂的时间就消失了。

  现在,伊凡罗斯军队又一次兵临城下。

  这次,匈尔瑞上层一致同意弃城不守,没有浪费珍贵有生力量的必要了。

  3月19日上午8时30分,位于杰尔的匈尔瑞战时内阁公开宣布布达珀斯为不设防城市,此时伊凡罗斯军队几支先头部队之中最近的已经距离市区12公里。

  根据统制政府的建议,匈尔瑞上层一边考虑依托山区进行长久抵抗,一边着手组建流亡政府和流亡军队。

  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现在还没到绝望的时候,因为最大的倚仗都还没正式下场。

  西格莉德号召匈尔瑞人民不要放弃希望,抵抗之火不灭,唯有战斗到底!

  相较于唾手可得的匈尔瑞,玛丽安娜共和国才是维罗妮卡的眼中钉。

  虽然联合王国方面严厉反对,但是维罗妮卡将之华丽丽的无视了。

  伊凡罗斯上下的狂热民意浩浩汤汤,鹰派政客和将领从来没有这么潇洒过,仿佛已经将世界踩在脚下。

  不列颠人想要反悔已经来不及了,他们没有充足的陆军来制止我们,我们有把握通过现有战争资源击败玛丽安娜人,我们胜利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一千!

  伊凡罗斯帝国总参谋部加班加点,制订了针对玛丽安娜共和国的战略进攻计划,甚至参考了一些从瓦尔兰德总参谋部那儿缴获的秘密作战计划文件。

  从临海的埃姆登到茂密的阿登森林,四百多万伊凡罗斯军队蓄势待发,两千七百多辆坦克令人望而生畏。

  让维罗妮卡非常恼火的是,意塔利军队在边境和玛丽安娜军队作战时两次失利,甚至被反打回境内十几公里!

  这让佛郎机上层感到忧心忡忡,原本差点就被伊凡罗斯秘密使团说服了,现在断然拒绝参战。

  即使维罗妮卡允诺未来给予佛郎机更多优厚回报,佛郎机上层也只答应向边境加派地面部队,陈兵示威,顶多尝试故意制造一两起边境冲突。

第216章 碰壁

  作为交换条件,维罗妮卡允诺之后会将玛丽安娜共和国在北非的一部分殖民地交给佛郎机,比如较为富庶的摩洛哥。

  另外,维罗妮卡还保证她会为佛郎机提供工业建设援助——主要由瓦尔兰德傀儡政府负责。

  近代以来,佛郎机再不复大航海时代的辉煌,工业化水平不值一提,前几年又蒙受内战摧残,如今百废待兴,钢铁年产量才七八十万吨,仅通过这个数据就知道佛郎机有多么孱弱。

  既提供建设援助,又愿意让渡殖民地,所需付出的只是在边境陈兵数十万装模作样?

  维罗妮卡给佛郎机上层画的饼可以说非常好看,但是最后能不能吃到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期间,联合王国也嗅到了异样,察觉到伊凡罗斯正在和佛郎机私下串通,立刻严肃告诫佛郎机上层决不能听信伊凡罗斯方面的诱惑。

  夹在中间的佛郎机两头受气,好在独裁者弗兰哥还是比较理智的,有一定的外交智慧。

  谨慎权衡之后,弗兰哥选择接受维罗妮卡开出的条款。

  陆续有十几个步兵师和步兵旅部署到比利牛斯山脉一线,佛郎机军队还奉命制造摩擦,在三月下旬以‘纵容走私’为理由堵截了一支玛丽安娜巡逻队,随后双方发生交火……

  历史上整个大战时期,面对诡谲变幻的格局,弗兰哥一直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周旋,从头到尾保持中立。

  现在不比原位面同期,伊凡罗斯堪称‘如日中天’,格局相对清晰,弗朗哥做出判断——伊凡罗斯体量太大了,击败玛丽安娜的可能性非常高。

  玛丽安娜共和国只有四千多万人口和三百多万军队,内政混乱,战意涣散,主观上缺乏抵抗到底的斗志。

  而且战略纵深不大,三分之一的工业集中在枫丹白露(巴黎)周围,必须御敌于国门之外,一旦被敌人突入境内那就直接完蛋,客观上缺乏抵抗到底的条件。

  弗兰哥或许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但至少合格,他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了直接关系到佛郎机王国命运的决策。

  3月25日,不顾联合王国的警告,伊凡罗斯第4方面军和第6方面军涌入了比利时和尼德兰。

  西线帝俄部队集结了庞大的兵力,一共有多达135个正规师级单位和48个国民射击兵旅,一线部队连带勤务单位总人数多达340万人。

  至于技术装备,帝俄部队总计部署了大约3300架飞机和2677辆坦克,其中最好的是832辆T-34中型坦克和大约450辆缴获的III号G2型坦克(50毫米42倍径坦克炮),其余一千多辆则都是T-26、BT-7、T-35之流。

  经过战火洗礼,帝俄部队步坦协同的技战术水平越发娴熟,坦克部队被誉为‘祖国的铁拳’,士气高涨。

  玛丽安娜军队严格遵循着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指导思想,提前进入比利时境内布置防线。

  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比利时企图保持中立的幻想彻底破灭,公开宣布与玛丽安娜并肩作战,坚决抗击来犯之敌。

  马奇诺防线的作用在战略上非常显著,玛丽安娜军队只需要驻扎三十几个师就能保卫长约四百多公里的边境线,由此节省大量兵力,得以在北部和比利时部署近百个师。

  纵观局部,挡在伊凡罗斯军队面前的部队一共有99个玛丽安娜师级单位和20个比利时师级单位,计约260万人。

  双方五六百万大军云集于低地三国,这样的兵力密度是空前的。

  伊凡罗斯击败瓦尔兰德的一系列战役实际上是比较取巧的,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

  现在却截然不同。

  更小的作战地域集结了更多的部队,兵力密度和火力密度都高得令人发指,这是战役层面上的差异。

  而在武器装备方面,最重要的仍然是火炮,尤其是抗击装甲部队的反坦克炮。

  除了剑走偏锋的25毫米轻型反坦克炮,玛丽安娜军队还装备有Mle37型47毫米反坦克炮,这是一种53倍径的长身管炮,可在500米距离上击穿77毫米厚度的垂直钢板。

  虽然47毫米反坦克炮依旧无法正面威胁T-34,但至少可以轻易击穿其侧面装甲。

  这带来的战术价值非同一般,要知道瓦尔兰德军队的37毫米反坦克炮甚至连T-34的侧面装甲都难以击穿。

  正因如此,帝俄坦克部队的生存环境比之前艰难多了。

  三月末的爆发于列日要塞以北的一场战斗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支玛丽安娜分遣队伏击了骄狂的帝俄坦克部队,分遣队以潘哈德装甲车吸引注意力。随后,埋伏在侧翼树林中的三门反坦克炮一齐开火,在五分钟内击毁八九辆坦克。

  此外,对于师级防御阵地的布置,玛丽安娜军队吸取了邻国的惨痛教训,不仅在侧翼布置反坦克炮,还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阵地之间增设更多复杂的斜切阵地,布置反坦克炮和临时组建的反坦克步兵小组。当敌人的坦克部队突入纵深之后,可以最大限度的割裂步坦协同队形,各个击破。

  地面战况如此艰难,空战亦是如此。

  过去几个月,为了压制瓦尔兰德空军,伊凡罗斯帝国空军可以说拼了老命,飞机和飞行员的损失触目惊心。

  单引擎战斗机的产量绰绰有余,伊凡罗斯不缺,可是大量菜鸟飞行员的补充让航空兵部队的战斗机大幅下降,根本无法与玛丽安娜空军相提并论。

  在多方面的糟糕境况下,伊凡罗斯军队的大规模进攻收效甚微,多个主攻方向都止步不前。

  全面进攻仅开始一个星期,帝俄部队的伤亡数字就已经激增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战斗减员六万余人,其中三分之二由玛丽安娜炮兵部队造成。

  由于对方炮火覆盖精准且猛烈,而且反制无效,帝俄部队的集结和进攻准备工作变得无比艰难,可怕的炮火挫伤了士气,甚至有人声称敌人的炮兵从早到晚二十四小时都在开火!

第217章 研讨会

  “……这是一个锁链式的整体构想,让部队的作战效率有质的提升。”

  三月底的时候,商克撰写了一篇简略的短文,发表在联邦国防军内部刊物上。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他对体系作战的观点和展望,结合了自己在匈尔瑞的个人经验。

  在他前往首都述职期间,总参谋部邀请他参加一个研讨会。

  商克以为这不是什么重要的会议,事先未做准备,等看到里面将星闪烁的时候为时已晚,甚至连总参谋长程云都在场。

  没办法,事已至此,他只能硬着头皮即兴发挥了。

  一名中将略有不满地说:“有点粗糙了,细点讲。”

  看到程云好像也微微皱眉的样子,商克索性把心一横,深呼吸一口气,继续侃侃而谈。

  “在匈尔瑞的时候,客观条件比较差,王室卫队不怎么受重视,经费和装备很多都是靠我四处化缘搞来的,让大家见笑了,一些构想没能完美实践,但是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我这个构想主要局限在战术兵团(师),集中提升指挥、控制、通信、信息情报的交互效率,尤其是炮兵,根据我的经验,反应速度可以提高两倍以上,很明显……”

  “总结一下,大体来说就是设立专门的前沿观察单位、中继通信单位、后方协调单位,并且全面引入地图网格化,全方位服务炮兵,用快准狠的远程炮火压制或杀伤敌人……”

  后世所谓的信火一体,简单来说就是信息化和火力打击的结合,通过先进的通信设备高效的传递情报(信息),在火控计算机系统的辅助下迅速制定火力打击计划,并调用长射程武器实施迅速打击,最大限度提升杀伤效率。

  这年头没有电子计算机,注定达不到二十一世纪的水平,但是可以通过集中参谋人员和机械继电器计算机来尽量加快射击诸元解算速度。

  另外,第一类和第二类战士又可以直观且迅速的传达战场情报,综合下来提升幅度也不小了。

  人在回路了属于是。

  商克的看法是有希望提升到历史上冷战早期北约军队的水平,放在眼下四十年代足够大杀四方。

  一名少将说:“听上去还可以,就是很占用人力和物力。”

  之前那位吐槽商某人阐述太粗糙的的中将开口问道:“天气条件非常好的时候,精锐的欧洲军队大概能做到发现目标后半小时内制订好炮击计划并打出第一炮,我军大概也是这个水平,你觉得按你的构想能做到多快?”

  商克的语气非常肯定,不假思索地回答:“训练充足的话,十来分钟,我在匈尔瑞练的卫队炮兵做到过九分四十几秒。反正,各位长官,我只能说比起现在的速度最少能翻倍。”

  对于商某人描绘的蓝图,一些崇尚炮火克敌制胜的将领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说实话这个提升幅度真的非常诱人。

  如此之快的反应速度可以争取到多大的战术优势?

  一旦暴露行踪,劈头盖脸的炮火覆盖马上就到!

  夸张些说,如果己方防守,敌方恐怕都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刚一进入进攻出发阵地就被炮火瓦解了。

  身为总参谋长的程云一直没吭声过,全程仔细倾听,末了,他才平静道:“嗯,挺值,可以研究。”

  商克喜出望外,急忙补充道:“阁下,我觉得刚好可以跟自行火炮计划一起,配套设计一种指挥车,这样就能装得下更大的机械(继电器)计算机,也能多塞几个参谋。”

  程云点头道:“可以。”

  研讨会不是商某人唱独角戏,除了他,还有其余几名军官各自上台作报告。

  接着是一名空军中校向大家阐述自己关于空中格斗战术的观点,还有战斗机编队的改进。

  目前来看,传统的‘狗斗’似乎不那么吃香了,能量战术在欧洲战场越来越多见,不知道是否具有普遍性?

  然后轮到一名海军上校作报告,主要是谈论皇家海军狮级战列舰和光辉级装甲航母的最新情报,以及今后海战模式的变化。

  上校列举了联邦国防海军过去的五次演习,指出目前舰载机仍然无法主宰战场。

  因为舰载机在保证作战半径的前提下只能挂载轻型航空炸弹和鱼雷,而且飞行速度慢,每次出击都会损失一部分,故而仅凭航空母舰难以在决战中歼灭敌方舰队,上校估计这一情况会在五到十年后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而扭转。

  在台下的商克觉得这位上校有点保守了,实际上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年,战争让军事科技发展速度快得吓人,完全称得上日新月异。

  现在的舰载机——比如美制SB2U辩护者俯冲轰炸机使用850匹马力发动机,通常挂载一枚500磅(227公斤)航空炸弹,确实有点孱弱。

  然而仅需过三年,SB2C地狱俯冲者就服役了,使用1900匹马力发动机,可以轻易挂载两枚1000磅(454公斤×2)航空炸弹。

首节 上一节 128/1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