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少女与钢铁 第132节

  等接近以后,中尉一把将之抱住,然后开启主伞。

  原来这个主伞与副伞都失效的倒霉蛋是里亚波娃准尉。

  显然她惊魂未定,语无伦次地说:“上帝啊…谢……谢谢你…中尉…我……”

  中尉又无语又气恼地斥责道:“你为什么要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

  两人最终共用一顶降落伞安全着陆。

  烈别杰夫中尉和里亚波娃准尉来自近卫第201空降步兵旅第4营,在作战计划中属于第一梯队的E突击支队。

  第4营着陆之后迅速集结,心灵通信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4营仅用时十几分钟就完成初步集结,然后马不停蹄的向邻近的玛丽安娜炮兵阵地发起进攻。

  正面冲击,两翼同时包抄,迫击炮小组就近挑选合适位置部署!

  帝俄伞兵火力全开,连续不断砸落的迫击炮弹炸得玛丽安娜炮兵晕头转向。

  然而半永久工事对付起来岂有那么简单?

  多挺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阵地附近又有铁丝网和雷区,帝俄伞兵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烈别杰夫中尉率领一个加强排向左翼运动,试图迂回攻击。

  在烟雾弹的掩护下,帝俄伞兵顽强拼搏,一切可以利用的地形起伏都不放过,就这样一米一米的交替跃进。

  最前面的几个伞兵丢出了爆破筒,剧烈的爆炸之后,‘差不多’在雷区之中开辟出了两条通路。

  烈别杰夫中尉大声问:“那里是否已经清除了地雷?”

  一名下士回了个冷笑话:“肯定比没炸过的地方少一些(地雷)!”

  帝俄伞兵以三三两两的战斗小组发起冲击,在强行穿越雷区通路的时候,仍有不少人踩雷,死伤七八人。

  满身泥泞与血污的帝俄伞兵突破了重重阻挠,当他们突入炮兵阵地的时候,玛丽安娜炮兵的噩梦降临了。

  一名上等兵一个翻滚躲过几名炮兵的射击,直接将波波德冲锋枪夹在腰间扫射,眨眼间就撂倒了面前这几人。

  更多伞兵杀进了炮兵阵地,用冲锋枪肆意扫射,躲在堑壕转角处开枪的玛丽安娜炮兵也被手榴弹炸得血肉横飞!

  烈别杰夫中尉带领里亚波娃等五六人在堑壕中兜兜转转,里亚波娃低声示意那儿有很多敌人。

  有个中士直接放下半自动步枪,左手右手各拿一颗手榴弹,接连丢了过去。

  两声轰响过后,旁边的一名女准尉立马纵身冲上前去猛烈扫射。

  眼见残余两三人丢下手枪高举双手投降,她摇头冷笑着扣下扳机,戏谑道:“你们不能只在快失败时才投降!”

  没过多久,面对如狼似虎的帝俄伞兵,这个炮兵阵地就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十几门大口径加农炮成了案板上的鱼肉……

  此时此刻,十几公里长度的纵深也有六七处正在激战。

  沃隆佐夫少校指挥第2营进攻NO.6野战机场,但是遭到玛丽安娜机场守军激烈抵抗,进展缓慢。

  杰尼先科上尉接过阵亡少校的指挥权,率领第1营进攻一处炮兵阵地,成功摧毁二十几门105毫米加农炮和155毫米榴弹炮。

  第202近卫空降旅第2营着陆太过分散,被玛丽安娜军队各个击破,全军覆灭。列瓦绍夫少校率领第3营击退了敌人的围歼,但也被困在原地,只能就地固守。

  从凌晨到日上三竿,全线激战甚酣。

第224章 争分夺秒

  帝俄近卫第202空降步兵旅第4营的处境更加倒霉,由于为机群领航的运输机找错了方位,第4营竟然偏离预定坐标15公里。

  更糟糕的是,全营四分之三官兵的跳伞位置恰好在玛丽安娜军队的预备阵地上空。帝俄伞兵因此成了绝佳的目标,被下边的玛丽安娜士兵们用轻机枪和高射炮当成活靶子打!

  面对炙热的轻重火力,帝俄伞兵死伤惨重,仅极少数人逃脱。

  最关键的战斗爆发在色当要塞以西的‘贝尔西利’火力据点,这里有十多个由钢筋混凝土掩体保护的大口径榴弹炮,还有四座重型迫击炮堡垒。

  两三百名帝俄伞兵在没有完全集结地情况下就发起突袭,与守军展开了残酷的攻防战,直到玛丽安娜援军赶来解围时已经摧毁了半数火炮。

  帝俄伞兵部队几乎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即使深陷绝境亦血战到底,压根没多少人投降,因此拖延了大量时间。

  由于帝俄伞兵的凌厉突袭,贝尔西利堡垒的155毫米榴弹炮和135毫米迫击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时断时续的开火,无法为前线部队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

  玛丽安娜统帅部此前误判的恶果迅速浮现。

  空军作战单位三分之二部署在低地三国方向,四分之一部署在意塔利方向,东部地区没几个战斗机中队。

  猝不及防之下,一时间居然差点被伊凡罗斯帝国空军夺取制空权。

  好在玛丽安娜空军的MS406和D520在性能上远强于伊-16战斗机,玛丽安娜飞行员依靠性能优势给入侵者造成了大麻烦,击落了不少运输机,其中就包括第2空降军第7旅旅长乘坐的运输机,致使旅长别祖格雷上校当场毙命……

  事实上大部分着陆的帝俄伞兵都被反应过来的玛丽安娜军队歼灭了,只剩下散兵游勇,孤立无援轻步兵面对正儿八经的野战部队太过脆弱。

  何况帝俄伞兵不像历史上巴斯托涅的一〇一空降师伞兵那样据守着预设阵地,还有冬季大雪。

  帝俄伞兵部队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其中包括精锐中的精锐——近卫空降步兵旅。

  色当要塞与马斯河成了帝俄伞兵的坟墓。

  这样的‘诱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仅消灭了一部分威胁甚大的重型火炮,并且吸引了玛丽安娜军队的注意力,帝俄精锐伞兵之犀利也吓坏了许多人。

  同时,冲出阿登森林的地面部队也一路猛打猛冲,推进至河边准备强渡马斯河。

  近卫第2‘奥尔洛娃’坦克旅在马斯河以东建立了临时阵地,近卫第1‘索洛维约娃’坦克旅紧随其后,在相邻约4公里站稳了脚跟。

  随后,第1特种车辆旅和第38工兵旅也顺利跟进。

  第1特种车辆旅是几个星期前才成立的新部队,由几个车辆回收连和炮兵连拼凑而成,装备着七八十辆基于T-34车体改装成的简易自行火炮,五花八门,包括:

  |自行榴弹炮,33辆安装122毫米榴弹炮。

  |自行加农炮,11辆安装107毫米加农炮

  |自行高射炮,32辆安装25毫米或37毫米高射炮

  这些T-34都是损坏维修的时候临时接受的改装,只是焊接火炮和8毫米钢板而已,简陋且仓促。

  除此之外,特种车辆旅还有24辆由BT-7改装成的76.2毫米自行加农炮。

  这便是总参谋部的弗罗洛夫准将想出来的办法,既然牵引式火炮无法通过阿登森林,那就想办法把火炮搬上车,这不足百辆的简易自行火炮就是伊凡罗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极限了。

  原先奥尔洛娃坦克旅旅长蒂霍诺夫上校现在已经是准将了,参谋向他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玛丽安娜军队的远程炮兵火力零零星星的不构成威胁,坏消息是大部队遭到了空袭至少要迟到两个半小时。

  蒂霍诺夫准将下令各部队组织强击群,强渡马斯河建立桥头堡,又要求工兵部队以最快速度架设浮桥。

  争分夺秒!一切从速!

  没有进行详细周密的侦察就直接行动非常冒险,水文条件都不清楚,很可能强渡失败。

  所以负责抢滩登陆的海军步兵旅直接全军出击,不留预备队,组织了五六个加强营级的强击群,选择多个位置同时强渡。

  帝俄突击集团军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系列麻烦——陆战队步兵强渡上岸位置水太深、浮桥突然垮塌、坦克陷入河滩淤泥动弹不得等等。

  即便如此,入侵者的顽强与疯狂还是深深的震撼到了防线守军。

  最早过河的先头部队甚至胆敢在只有四五辆坦克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四五辆T-34和百余陆战队步兵冲向了正在集结的玛丽安娜第55步兵师第164团,搅得玛丽安娜军队阵脚大乱,当然最后也仅有一辆T-34撤了回来……

  5月6日傍晚18时45分,‘布苏尔’火力据点以东9公里。

  “哒哒—哒哒哒——”

  “让步兵上!扫荡!”

  一队帝俄伞兵残部撤到了一片树林和低洼地,负隅顽抗,玛丽安娜军队派出装甲车和步兵协同清剿,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残存的最后十多人也全部被射杀。

  “终于解决他们了,这些死硬的伊凡罗斯人,有俘虏吗?”

  塞西尔-莫萝推开了舱盖,从她的潘哈德装甲车炮塔探出上半身。

  一名步兵少尉骂骂咧咧地答曰:“只有几个受伤的,可恶,他们拖延了我们这么久,现在天都黑了。”

  莫萝跳下车,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僵硬的手和腿,抱怨道:“好饿,我们该吃晚饭了,快点让营部野战厨房把面包送过来。”

  莫萝隶属的第3机械化师两个月前就从匈尔瑞撤回国了,此话一直归于第2集团军序列,驻扎在马斯河防线附近。

  就在第12胸甲骑兵团官兵狼吞虎咽的啃面包时,突然接到‘尽快增援第55步兵师’的命令。

  可是仅过了半小时,命令又变成了‘情况有变’和‘暂停增援’,这让大家感到莫名其妙。

  朝三暮四的命令让军官们都糊涂了,不知该如何是好,因为上级让他们原地待命。

  “那就休整呗,战斗了一天,大家不累吗?”莫萝倒是无所谓,她向几名步兵招呼道:“喂,你们几个过来,帮我们换轮胎。”

  在茫然和混乱中,危机迫近了……

第225章你要撞大运咯

  一个月后。

  暖阳东升,这天早晨,松江府的合众机动车集团总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几名高管和工程师都特意出门相迎。

  黑色长轴距轿车停在大门口,前后各有一辆挎斗摩托车护卫。

  “哎,见过商师长,鄙人合众集团董事会唐上临,百闻不如一见,商师长果真是年轻才俊啊。”

  “唐董过奖了,话说的好听不顶用,东西做的好才算数。”

  面带忧色的商克下车以后整理了一下衣领,向面前的几人点头致意。

  唐上临随即带头,引领他走进集团总部参观。

  在这里,他见到了新型装甲运兵车的原型车,还有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

  装甲运兵车是必定出现的,道理很简单,随着正确的步坦协同战术确立,人们自然而然的就发现必须给步兵搭配运输车辆才能跟上坦克,而且最好是有装甲防护的车辆。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装甲输送车应运而生。

  商克早在去年就让三联防务公司草拟了几种装甲输送车的大致设计方案,由昂贵到便宜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履带式,第二种是全新设计的四轴轮式,第三种是基于卡车底盘的轮式。

  履带式方案拥有最佳的地形通过能力,但是可能会影响坦克和自行火炮的产能,故而排除。

  陆军方面和装备局最后选择了第三种方案。

  至于半履带式……高不成低不就,不契合大统制联邦的国情,故而直接舍弃。

  大统制联邦的生产力绰绰有余,适配的武器装备风格可以相对极端一些,要么昂贵复杂,要么廉价简单,没必要像二流工业国一样折中。

  第三种方案基于现有的合众牌‘跨越’型卡车,取其底盘,重新设计上层结构,摇身一变成为军用装甲车辆。

  标称载重量3吨,三轴十轮,全轮驱动,搭配一台直列六缸4.0升排量汽油机,最大马力96匹。

  这种卡车并不是多么先进高大上的型号,早在几年前就发售了,很受民间欢迎。

  ‘跨越’继承了大统制联邦一贯的卡车风格,为平头卡车造型,用料非常足,相当坚固耐用,民间卡车司机基本上没有不超载的,多拉货多赚钱,俗话说有钱不赚王八蛋嘛。

  “装备局从五六种卡车里面挑中了它,除了技术成熟方便大量生产,它有什么实力?”

  商克面前是一辆‘跨越’和一辆同底盘的装甲输送车原型车,可见二者下半部分完全一致。

  一名高级工程师张口欲言,想要罗列‘跨越’的性能参数,结果还没说出话,唐上临就抢先回答了。

  只见唐上临微微一笑,从容淡定地答曰:“上个月有个登报的大事故,有辆跨越超载了十一吨,撞翻了三辆车。”

  且慢!

  是‘超载了’还是‘超载到’?

首节 上一节 132/1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