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38节

  不止赵安一个人好奇,其余客人也都聚精会神看着掌柜。

  掌柜这边没卖关子:“老吴说他参加了二十八次抽签,最后抽中了去云南普洱府下面哪个县任县令。”

  有客人不解:“有官当怎么他人还在家的?”

  掌柜道:“据他自个说刚走到湖南境内,吏部就有加急文书追了过来,说他籍贯江苏,按新规不得赴滇任职。“

  “为什么?”

  众人不约而同问道。

  “为什么?故意的呗。”

  掌柜捶了捶老腰,“吏部的人坏着呢,他们把不能去某省上任的侯补官员故意抽去某省,等人走到半路再宣布作废,如此你还想要选官就得再交钱,光改签费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言罢,起了身,“为了去京里选官,老吴把他家的祖产能卖的都卖了,哪里还有钱交给吏部,他倒是气不过去找吏部理论,大伙猜吏部怎么说?

  嘿,说什么经查该员年逾五旬,按例不得选任知县,真要交钱最多也给他选到国子监当个教书的,把老吴气的要吐血,连夜就收拾东西回来了。

  我看老吴死了做官这条心也好,再这么折腾下去,指不定就把自个埋在京里的官坟场喽。”

  有人问了:“掌柜的,官坟场是干啥的?”

  “听老吴说京城东门外十几里有个官坟场,里面埋的都是没钱被高利贷逼死的侯补官,那些个侯补官就像当铺里的死当,连本带利滚到阎王爷都算不清账!还好老吴没借高利贷,要不然估计都回不来。”

  掌柜说完拍拍屁股自去忙活,众人见状也没再就这事聊下去。

  赵安这边却有了点小心思,吃完饭结账时随口问那老吴头住在哪。

  “小哥问他做什么?”

  掌柜有些疑惑。

  “老吴虽然当不了官,可他怎么也是进士出身,我这边也在继续举业,想着若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讨教他一二。”

  赵安以这个理由从掌柜口中得知了吴卫平家的地址,出店之后立即在路边摊买了些酒肉便直奔吴家而去。

  吴家原先的大宅子早被吴卫平卖了凑进京选官开销,现在住的是祖母生前留下的一套小院子,日子过的很是艰难。

  其实以吴卫平的进士出身,只要肯放下身段还是能把日子过好的,哪怕给有钱的盐商当幕僚,当西席收入都是普通人想也不敢想的。

  问题这人死要面子,宁可跟人赊欠,也不愿去给有钱人“打工”,那日子过的就穷巴巴了。

  院门没关,赵安直接进的院子,没敢往人家屋里闯,便在屋外恭敬的喊了声:“吴大人在么?”

  “你找谁?”

  一个看着也有四十多岁的妇人听到声音从屋中出来疑惑看着赵安。

  “我找吴卫平吴大人,”

  赵安面上都是笑容。

  刚说完,先前在小饭馆想要赊饭的老头就气冲冲从屋中出来,一脸愤怒的指着赵安:“你是何人,为何如此讥讽于我!你给我出去!”

  眼见对方就要来赶自己,赵安忙道:“学生不敢讥讽大人,学生此来是想帮助大人进京为官的。”

第58章 大孝之人

  赵安专门来找老吴可不是拿人开涮的,更不是过来讨教什么经典的,而是真心想帮对方去京里做官。

  因为他想做天使投资人。

  先前饭馆掌柜说的一件事让他上了心。

  就是这吴老头想在吏部谋个实缺肯定不可能了,但老头却能到国子监教书。

  这个安排其实是清廷对进士出身的候补官员的特殊“关照”。

  没办法,官太多,补不过来,尤其每年还有大捐、小捐要往外发售,排队等着候补上任的官员能从吏部大门排到永定门去。

  进士出身的正途候补官员又不能和异途杂捐出身的同等对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廷就规定进士如果愿意投身教育行业,那么就不需要候补期,只要向吏部申请就能随时外放教职。

  有品级,有俸禄,就是没实权。

  外放的主要单位便是国子监。

  很少有外放到府学的,毕竟进士嘛,怎么也不可能跟举人一个待遇。

  除非本人特别提出。

  国子监是什么?

  帝国的最高学府。

  去这地方教书等于大学教授。

  只是选择了教职,仕途发展就有限了,教书的再怎么样也不能跟实缺官比的。

  因此大部分选择去国子监教书的都是上了年纪实在等不起的老进士,四十岁以下的绝不会走这条路。

  国子监的主要负责官员却有很大机率调到翰林院任侍读学士,表现好的话有望成为内阁学士,再进一步就是六部堂官乃至军机大臣了。

  赵安本人是不可能到国子监任职的,因为他文化水平太有限,纵是他才腹八斗,一个例监出身也限死了他。

  但他不能去,老吴头能去啊!

  只要替对方在吏部交二百两“报名费”就能立即去国子监上班。

  当然,赵安不是白帮老吴头的,他有自己的小九九。

  乾隆都八十岁了,没记错的话老小子说当皇帝不能超过他爷爷康熙,今年又是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说老小子还能再干五年皇帝,届时就得让位给嘉庆当太上皇了。

  五年之后,大清朝就要有两个太阳了!

  天无二日可不是说说的。

  是捧老太阳的臭脚,还是抱新太阳的大腿,想来聪明人都知道怎么做。

  现在,赵安必须把老吴头劝回京先当个大学教授。

  因为,这是计划的第一步。

  也是他给自己未来仕途上的一道保险。

  “若大人想当官的话,我可以借大人钱,不过大人放心,学生绝不要大人一分利息!”

  赵安坐在那里很认真的看着对面的老吴头。

  老吴头能让他进来坐,说明老小子内心并不像饭馆掌柜说的死透了,实际还是想做官。

  “老夫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何这般好心要帮我?”

  老吴头人倒霉归倒霉,对陌生人还是具备基本警惕心的,不相信天上会轻易掉馅饼。

  “因为我相信大人将来一定对学生有所帮助。”

  赵安说的非常坦诚,在他看来利益交换才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最重要前提。

  “老夫能帮你?”

  老吴头听了这话有点莫名其妙,自嘲一笑:“纵是你肯借老夫银子,老夫也没法补实缺,如何帮你?”

  赵安轻声笑道:“补不上实缺不要紧,大人不是可以去国子监教书么?”

  一听这个,老吴头就来了气:“有什么好教的,老夫堂堂两榜进士去给人教书成何体统!”

  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赵安只能做思想工作了,轻声道:“大人可知当今圣上已经八十岁?”

  老吴头想也不想:“这是我朝大事,也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事,老夫如何能不知!”

  赵安更进一步:“那大人是否知道圣上五年后要禅位?”

  “此事天下皆知。”

  老吴头点了点头,皇上早年就说过圣祖康熙爷御极六十一年,他这个皇孙不敢与圣祖爷比,所以乾隆六十年也就是皇上八十五岁时便要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十二年前更是就此事公开下旨,因此天下人皆知皇上最多只做六十年天子。

  可这事跟他有什么关系?

  目中有些不解。

  赵安轻咳一声,循循善诱道:“大人您想,若皇上退居为太上皇,则我大清就有新君,敢问大人新君执政当用何人?”

  老吴头不假思索:“自是上皇所用重臣。”

  “如果上皇所用重臣不合新君心意,新君又当用何人,从何处用人?”

  赵安将问题抛给老吴头自己去想,有时候别人灌输的未必就有自己领悟的强。

  “这?”

  老吴头若有所思,如果新君登基后对上皇所用的重臣不满意,他只能挑选新人来用。

  为避免任用的新人与上皇重臣有“结党”之嫌,必定要从最干净的地方选人。

  大清朝哪两个地方最干净?

  翰林院、国子监!

  想到这里,心中不由一动,连带着眉头也是不受控制的挑了挑。

  赵安察言观色,低声道:“大人这会去国子监,难道不是您出人头地的好机会吗?”

  别看吴老头今年五十三了,真能在国子监踏踏实实教几年书,到了嘉庆真正掌权时老头是有很大概率被嘉庆“简拔”的。

  印象中嘉庆比较重视老人,或者说比较欣赏上了年纪的官员。

  尤其老吴头三十年丁忧的悲催经历很有可能给他“上大分”。

  这可是大孝之人啊!

  嘉庆能被上个仁宗庙号,同情心肯定是不缺的。

  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哪怕老吴头最后只混了个四五品的京官,对赵安这个“投资人”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要混成部里的堂官,那就赚大发了。

  事实上只要吴老头听话,赵安有办法让其混成部堂大人。

  很简单的办法,将炮火对准和中堂轰呗。

  要么在乾隆未死时炮轰和中堂,要么在乾隆刚死就炮轰和中堂。

  前者有点风险,但最多革职回家等一两年东山再起,后者却是稳赚不赔的。

  要知道嘉庆干和珅时可是比猴子还急,那直接就是老子尸体还未凉透动的手。

  动的还相当冒风险。

  吃准嘉庆想要弄死和珅这个点,在关键时候开个炮,获得的回报必定是大大的。

  当然,现在还没必要提醒老吴头发家致富的点在哪。

  五年后赵安能混成什么样也是个未知数呢。

  老吴头虽然在家服了三十年丧,可人家毕竟是进士出身,时运不济不代表没有思想智慧。

  稍稍一琢磨自然明白在国子监“蛰伏”五年的好处。

首节 上一节 38/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