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77节

  给配了两个有权有势还于军中有极大威望的大舅子,不是主子刻意为永瑆这个未来皇帝培植势力好于登基之后稳固统治又是什么?

  另有一事让和珅愈加认定永瑆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密盒中人,这就是主子不管是南巡还是东巡都带着永瑆。

  而十五阿哥永琰就没这个福份,这次父皇万寿都没能跟去避暑山庄,而是留在京中同大学士阿桂一起负责京中万寿庆典相关事项。

  主子毕竟八旬老人,自古七十都古来稀,况八十高寿呢。

  百岁帝君不过是君臣笑言而矣,真指望主子能活到一百岁?

  聪明如和珅为将来打算自然要押宝储君,既认定十一阿哥才是大清下一任主人,自当也要成为新君身边的第一重臣,为此去年特意敲打了下有点不将他放在眼中的福康安。

  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假公济私,借进京之机顺路用官船运送私人木料给时任两广总督的福康安。

  此事本来是小事一件,但和珅想抓住这次机会打击一下福康安,迫使其同弟弟福长安一起成为自己的党羽,便授意时任吏部给事中的弟弟和琳上书弹劾李天培。

  折子上来后,和珅在老太爷耳边一吹风,结果李天培被流放到边疆,而倍受老太爷宠爱的福康安也因纵容部下被罚总督俸禄三年、罚公俸禄十年。

  这让16岁就成为三品大员,24岁就出任一品要职吉林将军的福康安倍受打击,也深深意识到皇帝虽然对自己无比器重,但与一天到晚就在皇帝身边的和珅相比似乎仍有不及。

  为了弥补过往对和珅的不敬,也为缓和双方关系,福康安立即通过弟弟福长安同和珅“讲和”,并授意属员上书夸赞在吏部任给事中的和琳有大才,和琳由此被破格提拔为从四品的内阁学士。

  上个月远在西安的福康安再次上书朝廷,意和琳为人稳重,知晓军事,可于朝中帮办西北军务。

  一边是自己待如亲子的“内侄”,一边是已经离不开的宠臣,老太爷哪里会不允,和琳由此又被破格提拔为从二品的兵部右侍郎、兼任工部左侍郎。

  福家两兄弟也由此同和珅正式结为“同盟”,这个“同盟”也可称为十一阿哥党。

  因为十一阿哥永瑆是他们共同的押宝对象。

  既然押了十一阿哥的宝,那十五阿哥自然是有多远滚多远,毕竟十五阿哥也在去年被封亲王,朝中有帮人也在暗中押嘉亲王的宝。

  迷底正式揭晓前谁也不知道开的究竟是什么,为防万一,和珅只能不遗余力打压十五阿哥,包括围绕在其身边的十五党。

  其中就包括十五阿哥的老师朱珪。

  正愁不知怎么才能阻止朱珪出任四川总督拉拢福康安这一重要“盟友”时,好巧不巧十五阿哥有点犯傻,没能体察父皇对已经过世五十多年的嫡长子痛惜哀悼以及挽思之情,竟说什么以弟拜兄于礼不合。

  和珅便不介意来个落井下石,让十五阿哥彻底失去竞争皇位的机会。

  自古忠不离孝,孝不离忠!

  既然你十五阿哥不孝,那和中堂只能给你老十五来个大忠榜样了。

  两淮巡盐御史郑博文折子中那个“忠教授”无疑和跪在地上的“不孝”十五阿哥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对比,你十五阿哥忠在哪,又孝在哪?

  忠孝俱无,有什么资格成为储君!

  没来由的中堂大人倒是加深了对赵有禄那马屁精的好感,这小子就跟提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似的,总能精准的替他和中堂送上惊喜。

  老太爷这边随手想要找放大镜,却发现镜子不在,索性笑道:“朕就不看了,和珅你读给朕听。”

  “是,主子。”

  和珅忙打开郑博文的折子,直接跳过上面的废话将扬州出了个“忠教授”的事洋洋洒洒跟老太爷念了。

  “.主子,这个赵有禄先前只是扬州府学的一个小小学录,且还是监生出身,因主子隆恩这才破格升任府学教授,未想对主子、对咱大清竟怀有如此赤诚报效之心,奴才瞧着都欢喜呢

  主子您再听这‘生入文华殿、死入紫光阁’的学训,就奴才这脑袋都想不出呢,要是咱大清的读书人要都以此为志向,咱大清可不就得万万年么.”

  说话间,和珅故作无意的瞥了眼跪在地上的十五阿哥永琰,竟是替十五阿哥求起情来:“主子,嘉亲王跪了有一会了,是不是让他起来说话?”

  听了这话,正听的有趣且十分高兴的老太爷就跟小孩子似的突然想起什么,转头看向跪在地上的十五阿哥,气乎乎道:“一个七品小官都对朕无比忠诚,永琰,你是朕的儿子,为何对朕反而不如个七品小官,你这是对朕不孝,不孝就是不忠!”

第113章 赏个同进士待遇

  “皇阿玛,”

  跪在地上的永琰被父皇的样子吓的竟是说不出话来,肉眼可见的身子在颤抖。

  “皇阿玛息怒,十五弟岂敢对皇阿玛不忠不孝!”

  十一阿哥永瑆赶紧跪下一脸惶恐状,心里是不是如此,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主子,您息怒,可别吓着嘉亲王.”

  成功挑出老太爷怒火的和珅这会倒是充起好人来了。

  “他就是不孝!朕让他去看看永琏,他为何不去?什么叫以弟拜兄不合礼法?朕让他去拜自己大哥有什么错!”

  八十高寿的老太爷真跟个小孩子似的脾气说来就来,就差拔胡吹须了。

  “主子,您喝碗茶先消消气,让奴才同嘉亲王说两句。”

  将桌上的御茶端到老太爷手中后,和珅赶紧扭头对吓坏了的十五阿哥道:“嘉亲王,这就是您的不对了,端慧皇太子早年就被主子密立为太子,这是有名分的,也是天下都知道的事,所以嘉亲王您不是以弟拜兄,而是以臣拜君,此再合礼法不过了.怎的嘉亲王如此糊涂的,还不赶紧给主子认个错。”

  “对,对,和珅说的对,朕就是这个意思,以臣拜君非以弟拜兄。”

  老太爷一脸还是和珅懂朕的老怀欣慰状,再看压根没明白自己什么意思的永琰,不禁又生出闷气来。

  “儿臣,儿臣,”

  有点缓过神来的永琰刚想开口给父皇认错,却见十一哥永瑆主动开口道:“皇阿玛,儿臣愿替十五弟去祭拜大哥!”

  未想老太爷扫了眼永瑆,闷哼一声:“朕让永琰去,没让你去,你掺和什么。”

  说的永瑆本来挺直的腰一下又弯了下去。

  和珅在边上见了眉头也不由跟着一皱,总觉这事有蹊跷,但真不知主子为何非要让十五阿哥去祭拜永琏这个死了五十多年的皇太子。

  训了老十一,再瞧老十五,老太爷虽然没再发作,却还是气鼓鼓道:“朕还没老糊涂呢,你就不听朕的话了!朕要真老糊涂了,你嘉亲王是不是都要嫌弃朕了?”

  “皇阿玛,儿臣不敢,不敢!”

  不擅言辞的永琰也不知如何说才能让父皇消气,只好在那连磕了三个响头,“咚咚咚”的听的和珅都不忍心。

  “好了,”

  许是永琰的老实模样让老太爷慈父之心又多了几分,放下茶碗缓缓抬起右手摆了摆,“不敢明儿就替朕去看看你大哥。”

  “是,皇阿玛。”

  永琰应了后却是不敢起来。

  和珅看了看老太爷,对二位亲王道:“成亲王、嘉亲王,主子让您二位起来呢。”

  老太爷没吭声。

  不吭声就是默认。

  永瑆和永琰这才双双起身,前者恭敬立在父皇边上,后者则站在原地默默不动。

  老太爷平复了一阵,抬头问和珅:“孙士毅给朕上书说朱珪这人能任四川总督,你以为呢?

  和珅忙弯腰道:“主子,朱珪文章写的是极好的,之前也在福建和山西任过布政,于地方事务倒也熟悉,只并未有巡抚一省经验,且朝廷明年要用兵雪区,四川总督职责极重,奴才怕朱珪未必能胜任此职。”

  永瑆听了这话并无反应,站在那的永琰虽垂着头,眉头却是下意识挑了下,继而暗哼一声,知道和珅这是不让自己老师成为封疆大吏。

  再想自己无缘无故被父皇痛骂一顿,还指他这个当儿子的不忠不孝,永琰心中更是委屈。

  这一委屈自然就想到了父皇说他不如的那个七品小官。

  叫什么名字的?

  对,赵有禄!

  王八蛋,就你忠是吧!

  远在扬州当副考官的赵安浑然不知自个竟上了要抱大腿的嘉庆帝黑名单,且还是和珅阴差阳错给弄上去的,若知道估计真就哭笑不得了。

  老太爷这边最听和珅的话了,见和珅反对便道:“那让李世杰继续任四川总督,此人早年平定金川有功,是个能任事的,有他在后面,福康安他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说完,可能是想到朱珪从乾隆四十一年起回京担任永琰老师后一直在京任职,十几年了也确实该放出锻炼锻炼,这样将来也好辅佐新君。

  便问和珅意见。

  见主子有意外放朱珪历练,和珅也不好反对,便道:“安徽巡抚何裕城前番奉主子之命来京祝八旬万寿,未想半路病逝,如今安徽巡抚空缺,奴才以为可让朱珪前往安徽就任巡抚一职。”

  “也好,”

  老太爷欣然点头,“你让军机处拟个旨意,就叫朱珪去安徽吧。”

  说完,淡淡看了眼低着头一脸认错样的老十五,再看看边上站着的抠门儿子老十一,不禁感慨道:“朕御极五十五年来忠臣孝子见了无数,但还是头一回见有人将忠于朕忠于大清作为官学教化首要的,生入文华殿、死入紫光阁这句话提的好啊,好,嗯,难得那小小七品官对朕有这份心思,朕就他叫什么名字来着的?”

  和珅忙道:“回主子,叫赵有禄。”

  “赵有禄?”

  老太爷觉得这名字有点熟悉,就是年纪大了不太记住事,这两年尤其健忘的很。

  和珅赶紧提醒就是前番主动缴纳一千两议罪银被老太爷您给连升五级的那主。

  “原来是他啊,”

  老太爷笑了,笑的老人斑都挤成一堆,“难怪能说出生入文华殿、死入紫光阁,这赵有禄书没白读,也没辜负朕对他的提拔,和珅,你让礼部把这十个字都给朕写在各地官学大门上,往后咱大清的读书人都要以此为志向.对了,那个赵有禄是哪年的进士?朕之前见过吗?”

  “.”

  和珅被老太爷问的愣在那:主子这健忘症越来越厉害了啊,这要再持续下去哪天怕是连奴才我都记不住了。

  定了定神,赶紧道:“回主子话,那赵有禄并非进士正途出身,乃是捐监出身。”

  “捐监出身?”

  老太爷也是怔了一下,旋即不以为然道:“朕看这捐监的不比科甲进士差,今年是朕万寿,朕就破个例赐他个同进士出身。”

第114章 你一举人有什么资格!

  科举殿试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称“进士及第”。

  第一名状元从六品起步,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正七品起步。

  三人无须朝试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编修等职,起点很高,仕途也很顺利,很大概率荣升部堂、中堂。

  二甲录取的进士称“进士出身”,录取人数并不固定,有时录几十个,有时也录一百多个。

  起步也是正七品,但除排名最高的“传胪”可直接授予官职外,其余均需要参加朝考选拔,成绩优秀者才能正式授官。

  三甲一般录取一到二百人,称“同进士出身”,成绩属于殿试垫底的,要不是殿试有不淘汰人的规矩,就是全部不合格滚蛋的那种。

  相比“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官员起步低的多,只有正八品且很难“留京”工作,大多是被分配到边远贫瘠之地。

  后期升职时如果是和一甲、二甲出身的官员竞争同一岗位,必须让位于那些正牌进士,不过要强于举人、监生出身的官员。

  也就是说“同进士出身”不是真的进士出身,但按进士出身对待。

  好比“如夫人”,如同夫人实则低人一等的小妾。

  因此不少同进士出身的官员就耻于提自己的“学历”,因为真的很难听。

  搁赵安这边,实际比同进士出身还不如。

  因为他是老太爷高兴起来破例赏的“赐‘赐同进士出身’”。

  什么个意思呢?

  表子都不如的表子。

  这种事跟监生出身当老宗师差不多,都他妈的百年不遇。

首节 上一节 77/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