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实习也算工龄 第121节

  顺子低声问:“你刚才说的意思是这座小庙当初建的时候就是为了这些金银,也有一拨人当初就在找这些金银……”

  贾川也压低音量说:“当初的事我不知道,但这个案子……两个老道来的时候没人注意到二人背了几个包袱,我觉着应该是两个,因为他们年纪差不多,若是一老一少,或许有机会就一个包袱,即便二人就背了一个,那些银子在他们进门的时候,应该也不在包袱里。”

  “你是说……”

  贾川搓了搓手,说:“一直没时间仔细琢磨案情,刚刚想了一下,我是觉着两个老道本身可能是有些身手的,他们那伙人查到那些金银就在这里,也打听到庙中只有两个老和尚,他们二人来了,逼着老和尚拿出了一些银子,或许还有金字,他们装到包袱里……”

  贾川脑子里闪过一个画面。

  屋外北风呼啸,两个老道苦口婆心的劝两个老和尚,语气诚恳但字字威胁,两个老和尚态度还是端正的,老实巴交,可怜巴巴的,最终不知道他们是谁说动了谁,两个老和尚带两个老道去了主殿,那里有他们藏的很小一部分金银,可就在两个老道往包袱里装的时候,有人来了……

  贾川想到这个可能,立刻站起身,让顺子举着火去了主殿。

  里长几人看到也要跟去,老郑头说:“你们别动,让干啥干啥,没让干啥就啥也不干,帮不上他啥,不添乱便是帮忙了,你们等着,若是需要你们,他自然不会客气,若是不需要,你们去了,反倒是麻烦。”

  里长一听,看了看四人,这四人倒是没有多事的,都听话的坐下了,里长点着头也坐下了。

  那边贾川跟顺子围着佛像台基转了一圈,贾川也是有机会仔细的端详了一下佛像,他之前觉着佛像是因为有破损才显得破败,可眼下举着火把细瞧,没破损的地方也不咋样。

  正殿内除了这尊佛,便是四面墙了,贾川又在四周墙壁上敲敲打打,终于在一处与地面相连的墙角发现了端倪。

  墙面原本的颜色应是白色的,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灰尘和剐蹭,早就失了原有的颜色,有墙面剥落的地方,能看到里面的夯土层,夯土层中的麻刀和稻草都能清晰可见。

  那里,最下面有一块地方颜色尤为暗沉,且贾川看到了遗留在上面无数个叠加的指纹混迹,或许是老和尚触碰这个地方的时候,正好手脏,还有些湿。便将指纹清晰的印在墙面上。

  顺子举着火把已经看到向旁边了,可指纹这东西对贾川来说尤为显眼,哪怕只是一眼,他喊住顺子,蹲了下来,他伸手将略显突出的地方按照指纹显示的位置按了一下,这块只有手掌大小的地方便陷了进去,旁边一块抽屉大小的灰色墙面慢吞吞的向外移动。

  真的很像一个抽屉,墙体里三面都是木质的板子,上面的分割线就像墙上随处可见的裂缝,贾川皱眉看着,这个地方还是在贴近地面的地方,很容易躲过其他人的视线,当然,也没什么其他人会来。

  ‘抽屉’完全展露出来,里面是空的。

  顺子举着火把惊讶道:“真有这么个地方!”

  贾川又按了一下,‘抽屉’又慢悠悠的回去了,他站起身忍不住摇了摇头,这是没有鼓励百姓发展科技,不然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不是得换地方了?

  这种东西如果出现在汉王府里,贾川一点不会觉着奇怪,可这里是偏僻的破庙。

  ……

  贾川重新回到火堆旁,里长又坐不住了,他坐过来问:“可是发现了啥?今晚……会有人来吗?”

  贾川搓了搓脸,表情严肃的对着火堆发呆,像是没听到里长的话,顺子低声解释道:“他想事儿呢,听不见别人说啥。”

  里长‘哦’了一声,问顺子:“里面有啥?”

  顺子耸了耸肩:“啥都没有。”

  贾川不是没听到里长问什么,这个时候他刚坐下,思绪还没有集中,他不答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答。

  但二人后面的话,他确实听不到了,他脑中再次出现那一晚的画面。

  看着像是道士说动了老和尚,实则两个老和尚也只是仅仅将放在外面的金银交给了两名老道,俩老道看到了‘抽屉’里的金银,便将自己的包袱取来,全都装了进去,是不是装的时候就分好了金银?还是说那‘抽屉’里只有银子,俩道士也确实只带了一个包袱……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还在主殿内,庙里来人了。

  来人有身手,不用走庙门,老和尚听到动静赶紧出去了,俩道士急急将包袱系好,殿内四壁皆空,他们只能将包袱放在佛像侧面的台基上,他们应是知道来人是谁,那一刻他们俩见到为数不多的银子,或许想的是私吞。

  在院中发生了什么?为何来人会将他们四人都冻死?四人身上并无抵抗伤,也就是来人并没有拳脚相加的逼问金银藏在何处,他们是没有见到那个包袱还是说看不上包袱里的那点银子,才没有动那个包袱?又或者是两个包袱,他们只拿走了装金子的……

  说不通!

  贾川长出一口气,在地上捡起一根细细的树枝,用手擦了擦,叼在嘴上。

  那个包袱应该是那些人成心留下的,之后数日里,他们频繁出入小庙,没理由将那个包袱落下,为何要留下?

  贾川先将这个想不通的地方放到一旁,他扭头看了看四周,一种无力感涌上心头,如果现在坐在他身边的是上一世的同事,很多线索理应在第一次上山的时候便都查明了,可他呢?也不知道是天冷冻着脑子了,还是业务生疏了,有多处没有及时查证,地窖旁的痕迹是他当时没时间仔细勘察,那后院的院墙呢?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有这么大的疏漏。

  四人应该是死后被扔出后院,而后被抛尸山下枯井的,那就是死在庙内的,庙内一定有这么一块儿地方有四人蹲靠躺,即便后来有村民进进出出,只要仔细些,应该能找到这么一块儿地方……

  贾川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小案子,痕迹明显的他一个人能应对,这么大的案子,他要瞻前顾后的,脑子必定不够用,这么一想,贾川立刻原谅了自己。

  他深吸一口气,脑子继续分析下去。

  这座小庙在最初建的时候便不是本着认真负责虔诚的态度,佛像建的都不是很庄重,却装了一个机关抽屉……

  这伙儿道士来就是为了银子,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道士,这些年传宗接代的就为了找到这些金银,可他们之间并不团结,这一点,贾川很肯定。

  冻死的两个道士若是真心想留宿农户家,包袱里又有银子,虽说不能露富,但表示不白住还是可以的,再说,村民中大多都很淳朴,怎会一路走来一户愿意收留的都没有?是村民刁难还是……道士引导着村民刁难?

  最初贾川不知道庙中藏有一个宝藏的时候,便曾推断村民被老道带了节奏。

  牛鼻子对秃驴,这是村民觉得好玩的事,但道士要装出不知道山上有庙,村民忽见有道士上门也不会马上想到山上那两个老和尚,怕是需要两个老道提醒。

  唉,贾川心想:走访摸排人手不够,交通又不方便,不然这件事挨家挨户的问问,总会问出点什么来佐证。

  老道本可悄无声息的上山,甚至不让村民知道,可他们不仅要让村民知道,还要让村民跟着前去见证他们的入住。

  首先,这两个老道肯定没想着要老和尚的命,其次,这般大张旗鼓的让村民注意到他们借宿寺庙,肯定不是为了宣传佛道关系融洽,若非为了宣传,吸引村民注意力更大的可能应该是自身的保护,也就是说这一趟两个老道知道危险很大,那些不团结的人们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挑选了他们两个上年纪的,像是弃子……所以,刚才想的那一幕应该是错的。

第137章 身份

  危险来自何处?是庙中的老和尚不好惹?贾川挠了挠头,他觉着脑子有点乱,站起身叼着树枝开始在院中溜达。

  几人都抬头看着他。

  贾川深吸几口冷气,换了角度继续分析。

  为何要让两个老道先来试探?既然是自己人,为何要将老道也一同冻死?他们四人都上了些年纪,这等样的天气,又是半夜趴在冰雪上,用不了多久便会意识模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后来的人不是与前面俩老道一伙儿的?那怎会抓到的三人也还是道士打扮?

  前朝就有的庙……那就是元朝,唐宋元明清嘛,这个贾川知道。

  几人就这么看着贾川,突然,贾川转身扔掉口中的树枝,跑向装着三名伤重道士的庵房,顺子起身举起火把便追了过去。

  庵房内,贾川挨个查看三人谁还有力气睁眼,之前里长送来的蒸饼,热粥,老郑头给这三人多少喂了些,眼下两个昏迷不醒,一个至少还能睁眼看他。

  这时候顺子觉着火把进来了,贾川拎起睁眼那人:“你是鞑靼的人还是瓦剌的人?!”

  那人瞳孔收缩了一下,一脸惊讶。

  贾川将那人放下,走出了庵房。

  “啥意思?北元部落的?不是汉人啊。”

  顺子跟在贾川身后刚说了一句,贾川猛地转身喊了句:“老郑头,来验尸,不是,来检查身体!顺子掌灯,不是,里长找俩村民帮手举着火把。”

  老郑头急急的起身,差点摔倒在地,旁边的村民扶住他,二人朝庵房快步走去。

  庵房里地方小,顺子还有两位村民举着火把,地上躺着两人,那名刚才睁眼的被贾川和老郑头费力的抬上了床,而后贾川便开始脱衣服,那人想要挣扎,却苦于身上无力,滴里嘟噜的说了什么,最后放弃了挣扎。

  “你可知道常年待在马背上的人与咱们有何不同?”贾川边脱边问。

  老郑头脸颊泛红,眯着眼睛,眼神迷离,晃着身子认真思考了一下,说:“他们罗圈腿,我见过。”

  “还有呢?”

  “大腿内侧得有茧子吧?手掌……”老郑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虎口和指根处也得有茧子,握缰绳嘛……”

  “他们需长时间用力分缰,小指可能外翻变形。”贾川接了一句。

  “还真是!”老郑头举起那人的手看了看。

  贾川将那人脱了个干净,老郑头皱眉说:“这是啥味?”

  “马汗、皮革,干草,羊膻混在一起的味道,他们当年攻打欧洲,大部队还没到近前呢,味儿就先过去……”

  “啥?”

  “没事,帮我将他翻过去,活着是比死了难弄。”

  贾川想要将他翻过去,那人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反抗者。

  “要不先弄死再翻?”老郑头认真的问。

  那人的力道一下就泄了,可翻动的时候带动骨头,疼得他龇牙咧嘴,忍不住呻吟,画面实在不太能入眼。

  贾川嘟囔道:“没带手套,你当我愿意摸你!老郑头你看,他臀部肌肉发达且扁平,能看出来有马鞍形状的印记,按一下……这叫色素减退斑,尾骨这里……应该是慢性皮炎,再看他腰椎……有前凸。”

  “他有前途?你摸骨看相呢?”

  贾川扭头问老郑头:“那两个冻死的老道,身上可是细皮嫩肉的吧?”

  老郑头歪头想了想问:“你是说他们几个是北元部族的假道士,冻死那两个可能是真道士?”

  “其实还可以看看牙,他们习惯性紧咬缰绳或者习惯性咬牙抗颠簸,门牙可能有横向裂纹和磨损,等死了再看吧,顺子,你们给他穿上吧,暖和一点是一点。”

  贾川说罢走出庵房,在门口深吸一口气。

  老郑头走出来,凑到贾川耳边问:“梦里那人跟你说的?”

  贾川叹了口气,点了点,坐回到火堆旁。

  他也是突然间灵光一闪,想起上一世办过一起无头男尸案,找不到头颅,也找不到尸源,法医通过尸检确定死者是多年骑在马上的,他们缩小来了范围,那也是耗时三个月才确认了尸源。

  他记得当时他还按照法医报告上写的内容,去了趟解剖室把各种特征都对了一遍,只不过当时法医报告还写着‘坐骨结节磨损’和‘第三腰椎前凸’,不是他眼下能确认的。

  怎就突然想起来了?怎就记得这么仔细?

  贾川抬头看了看星空,是同一片星空下吗?为什么有些他以为早就忘了的,会突然在脑子里闪过?他都快以为自己就是这个朝代的人了……

  “你说你用得着这么费劲吗?刚才他情急之下滴里嘟噜的说了一堆,不就已经说明他不是……”

  “你能让冻死的俩也开口说两句我听听?”贾川打断老郑头问。

  这时里长也坐了过来,好奇的问:“屋里那仨不是汉人?”

  贾川抬头看向对面的里长,问:“你们家从根上就是这个村里的人吗?”

  里长愣了一下说:“还真不是,我听我爷爷说过,我们祖上是从西边逃荒过来的。”

  “这个村子……再早也没这么多户人家吧?”

  “那可不,我小时候……洪武十四五年,我也就五六岁,记事了,好像是那时候开始村子里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我爷爷做了里长,后来是我爹,再后来是我……”

  “哪几户人家是比你们家还早的,你可记得?”

  里长呆愣的眨了眨眼,问:“找之前的老村民?”

  贾川突然沉默了,他突然意识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若是他据实跟朱瞻基说了,以老朱家的脾气,这个村子……朱瞻基还能管谁先来谁后来?

  贾川又站起来了,他需要想明白这件事要如何说,不然,便是上百条人命!

  最早来的僧人极有可能便是当时还叫元大都的北京城里的谁,不知道是蒙人还是汉人,但他绝对是很钱人甚至有极高的官职,且有自己的死忠仆人。

  不知道他因何事避到此处,为了防止被一锅端了,他与家人应该是分开藏匿的。

  这个老人能来这么个村子……当时周围可能是零零散散的有些人家,又或者根本周围就是一片荒野,他瞧准了这座小山,建了这么个破庙,埋了那些金银,留下供庙里人活着的银子放在抽屉里,或许他觉着不用等太久,便可等到能重见天日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于是,为了掩人耳目,跟随他来的人便在山下暂做村民。

  为何菜地不在庙内?山下自然会给送,且这个传统传到今日,莫说吃食,便是柴火和水,日用的东西都是山下的人去买来的。

  可等这人去世也没等他想要的日子,只能传给后面的人继续等,所以这座庙始终就一两个人,里长说的徒弟,可能都是最先来的那人藏在别处的后代……慢慢的,山上的人究竟在等什么?庙里藏了什么秘密?知道的人越来越少。

  村民也只记得送吃食,帮着打水劈柴,里长一家不是那人的家仆,便没有上山送东西的习惯,可有的人家还在做,应是祖训。

  而地窖中藏的东西始终还是有人惦记着,他们是如何断定就是这个小庙的?贾川下意识的看向那间庵房,里面有三个活口,之前他想过送回衙门再找医师给医治一下,可今日是正旦啊,大年初一的日子莫说衙门里没啥人,颠簸一路,不用等到县衙这三人怕是半路便颠簸死了。

  他们可是伤在高云天的铁尺下,加上董圆圆再来一下子,这三人少说身上也得有多处骨折,哪一根插进肺腑,华佗在世也无用。

  所以贾川想先不动,就像乐安宅子那个庄子上的徒弟被董圆圆砸了一样,摆那不动也许还能活,颠簸一路必死。

  可眼下该如何是好?若是继续让他们活着,看着都是铮铮铁骨,用刑以后能守住秘密的人有几个?万一他们招供了一些……

  贾川开始努力回忆历史,他刚刚说出了鞑靼和瓦剌,这倒不是贾川记忆里有的,是之前在乐安闲聊的时候,听陈默和高云天讲过的。

首节 上一节 121/1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