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274节

  如果没出事,这个局长就是好局长,但如今出了事,近百人死亡。

  那覆没的船,虽然说的是人失联,但在深海失联,王玉心中很清楚,这个失联是什么含义。

  朱高煦闻言,深吸一口气。

  “这件事,必须要处理,传本王诏,让刑部立即成立专项人员,从京城过去,将此事调查清楚。

  该追责的全部进行追责,不允许有丝毫包庇。

  同时让都察院也派出专项小组,做好监督与判决。

  另,还需做好这次海难家属的补偿事宜,安抚民心。

  这件事让陈骥亲自负责,不能让百姓寒心。

  此次事件,待全部查清之后,由宣传司通传各地,务必要警惕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王玉听后,心中既放下心来,又是惊讶。

  放下心来的是,朱高煦是让刑部与都察院下去调查,而不是让豚卫负责。

  这就说明这件事尽管会一查到底,但起码不会血流成河。

  因为豚卫只要负责,那就必须会死一大片人。

  刑部与都察院一同负责,也会死人,但起码不会死那么多。

  如今又是迁移人口的节点,杀得太多,影响极大,而这件事,也远没有达到用豚卫的地步。

  惊讶的是,朱高煦最后那句话。

  “王爷,这样的事情让宣传司通传各地,会不会对朝廷的影响不太好?”

  王玉所担心的,就是这点。

  这虽然是地方官员以及那个船长惹出的祸端,但在百姓眼中,就是朝廷的不对,极为容易对朝廷的威信造成冲击。

  朱高煦看着王玉,却是摇头。

  “王玉,我能理解你的想法,毕竟千百年来,哪个王朝不是这样做的,出了什么事,凡是对朝廷不利的,绝不会让百姓知晓。

  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如今不一样了,时代已经在逐渐发生了改变。

  朝廷有错,那就认,只要处理好这件事,百姓不会因为这件事就对朝廷失望,更不会降低朝廷的威望。

  相反,朝廷在第一时间积极处理,并做好善后安抚事宜,大汉百姓只会认为这是朝廷显现出来的担当,朝廷的威信会更进一步提高。

  做错了事,就认,肩负起这个责任,并且进行改正。

  这才是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在告诉各地官吏,今后出现什么案子,说不定就会暴露在所有百姓面前,他们那些人,将会彻底遗臭万年。

  让执法逐渐靠近百姓,让百姓逐渐知道真相,不仅能够得到民心,更是在让所有官吏知道。

  做得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流芳百世,做得不好,他以及后代子嗣,都会被人戳脊梁骨。

  更是让大汉各地官吏,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更加的慎重。

  只有让百姓逐渐参与到监督中来,才能更好的防范那些贪官污吏恣意妄为!”

  朱高煦无比的坚定,这件事,若是发生在以前的王朝,以前的朝廷会怎么做,他不管,但是大汉,绝不一样。

  他很清楚,这些也是时代发展所要进行的必要趋势,愚民不可取,唯有开智,加强与百姓的联系,才是根基,更是大汉发展强大的基石。

  想要发展强大一个国家,大汉想要不断发展强大,国与民,是相互成就的。

  而这件事,也是他要对外释放的信号,唯有让百姓一直参与发展建设,国才能越发强盛。

  且这样做,他也确实有意要遏制贪官污吏,在如今,大部分人都还是在乎遗臭万年的,尤其是后代子孙都会被人戳脊梁骨,这是非常看重的。

  朱高煦很清楚,只要有人,贪官污吏就会一直存在,想要彻底肃清,根本不现实。

  人都是利己的,都是利己主义者,真正大公无私,能够做到真正绝对公正的,极少极少。

  一心为公的人,也有,但也是有限的。

  有些人,就是不在乎那些,他们只有贪得无厌。

  在大汉之内,朱高煦很清楚也有那样的官吏存在,只是还没被揪出来罢了,但不代表没有。

  他只想尽可能的压缩那些人的空间,让他们的存在变得更加艰难。

  在朱高煦眼中,他看待问题,不是看人有没有贪,而是只看有没有做实事,有没有为一地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

  大汉一直以来,都是看实际贡献的,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拿了钱不办实事,不办利民之事,那就是十恶不赦。

  如今他的这个举动,也是将那些黑暗之中的,逐渐放到烈阳之下。

  这次是这个事件,后面逐渐会有更多的案子,更多各地发生的问题,会不断出现在大汉日报里面,让世人知晓。

  他要再一次给大汉各地官吏上强度,上压力。

  王玉听着朱高煦的话语,一时沉默。

  他一时还有些没有缓过神来,这样不仅不会让朝廷的威望受损,反而还会提升朝廷的威望?

  想了许久,王玉渐渐想通,看向朱高煦的目光,满是敬佩。

  “王爷当真鬼才,这般逆着来的思想,着实是一个新的方向。

  臣之前想都不敢这样想,直到现在,臣依旧还是稚嫩了,思想还是没有跟上王爷的脚步,需要学习的,看来还有很多。

  臣受教,今后定好生参悟。”

  王玉这次是真的受教了,他本以为自己已经逐渐跟上了朱高煦的脚步,现在看来,他还差得远啊。

  他其实一直都在保持学习,就是为了让自己不断进步,因为他清楚他肩上的担子。

  从当初的幕僚,到如今大汉的阁老,王玉知道自己有许多地方的不足,正是因为他一直以来在处理国事之中不断学习与进步,他才能跟上大汉的发展节奏,一直能够成为朱高煦的左膀右臂。

  不仅是他,包括许柴佬,同样也是如此。

  这也是他能够与许柴佬成为好友,并且两人都是朱高煦左膀右臂的原因。

  因为在如今的大汉,只有能力,但思想跟不上,注定是要被逐渐淘汰的,起码前途已经注定了。

  哪怕就是大汉的教育方式,也是在不断改进,从最初到现在,起码已经改进了三次。

  如今朱高煦再现逆思维,王玉是真的又被开眼了。

  朱高煦给他们的震惊,其实已经非常多了,每次王玉都以为自己已经适应了,但出现新的之后,依旧还是会有震撼。

  朱高煦听着王玉的夸赞,顿时笑了。

  “行了,你现在是年纪越大,越来越会夸人了,想当初,你可是轻易不会夸人的。

  说正事吧,这次海难的事情,就这样处理。”

  决定了事情的处理,朱高煦这才开始打开航线图,当看见岛屿的位置后,顿时一愣。

  因为这个岛屿的位置,完全不是他所想的那个岛,而是另外一个。

  原本他以为发现的是新西兰那里,结果没想到却不是。

  朱高煦皱着眉头想了一会,才骤然恍然大悟,这个地方,不就是新喀里多尼亚吗!

  首都努美阿,是西南太平洋最好的港口之一。

  朱高煦一笑,他是真没有想到,发现的竟然是这里。

  至于他为什么知道这个,还是因为这里有着储量世界第一的镍矿。

  是的,别看这地不大,但镍矿的储备,却是世界第一,并且还有丰富的金、银、铜、铅、锌矿等等。

  这里的渔业资源,同样无比的丰富,也有美丽的海滩。

  当然,后面这两点,在如今的大汉,真算不得多大的资源,因为大汉沿海的地方太多,渔业资源,以及海滩等等,太多了。

  想着这些,朱高煦怎么能不高兴,这地方,是真有不少矿啊!

第297章 澳洲再现新岛,大汉第一条铁路,汉定铁路!

  想着这里有着世界第一储量的镍矿,以及丰富的金、银、铜等矿,朱高煦嘴角都咧开了。

  大汉如今其实根本不缺各种矿产,因为就现在已经发现的,就不少了,还有很多没有发现的。

  但矿嘛,谁会嫌多?

  多一点正好,毕竟这样才经得起以后的人造。

  朱高煦看了一会,满脸笑容又坚定的看向王玉。

  “这个地方,必须要占据,这里有许多金、银、铜矿,大汉不取之,岂不浪费。

  传令平南与定南的海军,组建一支千人舰队编制,去往这里。

  此岛今后改名澳东岛,将大汉的旗帜,插在这座小岛上!”

  朱高煦并没有说什么镍矿储备量世界第一等等那些矿,因为如今还转化不了。

  现在对人冲击最大的,还是金、银、铜、铁这四个硬核大矿,这才是吸引人的。

  王玉听着朱高煦说的许多矿,顿时眼前一亮。

  对金、银、铜矿,他们这些人可是有着很深的执着。

  “王爷,臣认同,如此无名之岛,理应归属大汉,大汉需当承担起驯化万民,推行王化之责。

  臣建议,这支海军编队占领之后,后续当让陈骥挑选匠人前往,先行将港口建设而出。

  随后的人口迁移中,向这里迁移一定的人口过去,进行开发发展,尽快将此地发展起来。

  尤其是金、银、铜等矿的探查,也需要加深,尽快探测而出。

  只是这个岛,如今还不知有多大,臣建议让海军查明,这样可以尽快制定出迁移多少人前往合适。”

  朱高煦听着王玉安的高帽,顿时笑了,推行王化,驯服万民,这理由,可真不错。

  可惜王玉注定多想了,在朱高煦看来,他要是没有记错,这个地方如今本就没有多少人,可以说比澳洲的人还要少。

  至于迁移多少人过去,朱高煦早就有了想法,毕竟前世这里的总人口好像都还不足三十万吧?

  他隐约记得,具体多少他就不清楚了,毕竟没人会去记这些。

  按照这个数量推举,需要迁移的人,也就有数了。

  “澳东岛并不大,到时让陈骥迁移先迁移二十万人过去吧。

  不过这个地方一定要先期做好开发,在这个小岛的西南部,临海之地适合建立港口,那里一面临海,三面临山,且风平浪静,建成之后港口水深,最为适合。

  除此之外,还要在那里建设城池,同时派人去岛内查探其他建城的地方。

  其他的让陈骥自行决定。”

  对陈骥,朱高煦是认可的,毕竟是当初同于谦一同被破格进入国子监的三监生之一,入仕后又跟着许柴佬学习,又在下面历练多年,同龚仁一样是许柴佬亲自教出来的。

  对其能力,朱高煦是放心的。

  王玉对于朱高煦的决定,也没有丝毫异议。

  尽管心中疑惑朱高煦为什么对那里这么清楚,但经历得多了,王玉也没有去多想。

首节 上一节 274/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