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288节

  同时,银行接受储蓄业务,在同一支行存储的钱,可在同一支行任意分行进行存取。

  详细可见公告,公告里面详情解释。”

  尽管用了简易的喇叭,但传出的声音并不广,后面有甲士不断传递着话语。

  所有人闻言,顿时一惊,大汉出了新的货币?难道以后要取代如今的货币?

  这一刻,所有人都无比的惊讶与好奇,因为这已经不仅仅只是好奇了,更是关乎他们自身。

  没一会,几个告示栏前都围满了人,所有人都在看着,看不到的只能在后面焦急的等待。

  前面的人看着公告,看得无比的仔细与认真。

  而其中一些穿着锦衣的人,有的来自权贵之家,有的则是商人,也有一些学子等等有着与寻常人不一样的见识。

  这一刻,这些人里面的绝大部分人,纷纷悄然挤了出来,随即踏入银行的大门。

  随着有人进入,其余人纷纷看了过去,当看见进入的人越来越多,且身在京城的人,已经有人认出来了进入里面人的不凡,心中都已经渐渐有了决定。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有的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细看,就往里面走去,生怕自己晚了一步。

  至于他们有着这样的信心,则完全是对朝廷的信任。

  若是官员或者其他个人,他们不信,但隶属于朝廷,位列诸部之一,直接对他们的王负责,就凭借这一点,几乎没有人怀疑什么。

  至于说会不会是假的,看看这些维持的衙役,再看看刚才的甲士,敢说这是假的?

  在大汉,尤其还是在京城,想要搞出这个阵仗,若不是朝廷,那只能是他们的大王。

  而若真的是朱高煦,他们更加不会犹豫。

  外面越来越多的人看着里面有没有人出来,等了一会,不断有人开始走出来。

  这让后面准备进入的人顿时有些不敢踏入,但想要问什么原因,出来的人都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

  就在气氛逐渐越发不对之时,之前那些匆匆出来的人,又逐渐开始回来,并且这次还带着不少箱子。

  最先到的一个锦衣中年,特意还让人将箱子打开,告知其余人尽快,随即走了进去。

  而在外面的那些人看着箱子里的银子后,顿时不淡定了。

  当越来越多的人再次进入,都抬着箱子或者手中拿着钱袋走进去,更多的人更加好奇。

  直到最早进去的那个人中年男子再次走出,这次手中还拿着大汉纸币,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诸位,这就是大汉纸币,也是大汉的新货币,可好看了,这个纸币可还有惊喜。”

  随着这人一一说来,后面出来的人也同样述说着,直接让外面的百姓越发坐不住了。

  尤其是后面逐渐闻声赶来,穿着富贵的人,听了一会就直接让人回去拿钱来兑换。

  这些人要么来自权贵之家,要么学时非凡,要么经商走南闯北见识众多,要么对朝廷的政策一直有研究。

  他们都相信一点,朝廷不会无缘无故推出这么一个纸币,而且作为新的货币,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

  但统一的想法就是,先兑换出来。

  直到看见纸币,这些人更是惊奇,更是让人惊叹,尤其是看见大明两代皇帝一代汉王的头像后,让不少人都满是感慨。

  哪怕就是其他纸币,不仅是图像纹路还是做工,对比起他们在大明见到的宝钞,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而在酒楼里的朱高煦与王玉,看着银行的人络绎不绝,一颗心向挠痒痒一样,他们是真想知道,情况到底如何了。

第309章 遭疯抢的大汉纸币,苍老的朱棣与奄奄一息的大明少师姚广孝

  朱高煦与王玉此刻都已经无心坐在椅子上,两人都站起身看着。

  “王爷,要不让银行的人来汇报一下?”

  两人看着银行大门人来人往,尤其是当看见有人抬着银子进去,又拿着纸币出来,两人都是一阵激动。

  尤其是王玉,更是一脸的激动,又有一丝忐忑。

  他们虽然看见了有人兑换,但具体百姓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他们仍旧不知道。

  朱高煦则脸色平静许多,脸庞依旧充满着冷静。

  “不要叫银行的人来,他们现在正忙,不要给他们过多的压力。”

  说完,朱高煦顿时看向门外。

  “陈宏!”

  看着陈宏推门而入,朱高煦接着道:“你去带一个刚才兑换纸币的人前来,不要声张。”

  “是。”

  朱高煦确实也想知道情况,但从银行那里知道,不如直接问已经兑换的人。

  他现在不是关心兑换了多少纸币出去,而是关心百姓心中对纸币的看法,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等了一会,最开始兑换出来的那个中年人被带了进来。

  当这个中年人忐忑的进入房间,看着里面的两人时,顿时一惊。

  “大王?草民李放,参见大王!”

  李放顿时跪在地上,整个人都充满着激动,准确来说,是亢奋。

  朱高煦上前将李放扶起,却是感受到了李放的双臂隐隐都在颤抖。

  “快起来,想不到你居然认识本王。

  本王也是人,放松一些,且你能够认识本王,说明已经见过了,不要紧张。”

  “大王,我这是高兴,我是当初跟随大王一起出来的,后面大王推行商业,我就筹集了所有钱财,当时跟着经商了。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生意也越来越大,如今我响应大王的号召,已经在定城、临城、平州、延平都建立了工厂。

  不仅是我,生意只要做得不小的,都已经在开设工厂,请的工人都给了极高的待遇,当然不能和王后娘娘给的待遇相比,但也只在王后娘娘给的待遇之下。

  我们心里都很自豪,尤其是草民,作为当初跟随大王出来的那批人,一旦说出去,外面的人都对我们很敬佩呢。

  不过大王放心,我们都没有仗着这些做什么,只要不是必须报备的,我们都没有往外说,什么坏事都没有做。

  承蒙大王为我们着想,我们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好了,若是没有大王,我恐怕都要饿死了吧。

  如今能够这样近距离的看见大王,还能跟大王说话,我心里实在是...实在激动。

  冲撞了大王,还请大王见谅。”

  李放说完,又准备再次跪下请罪,只是被朱高煦给及时拦住了。

  李放是真的激动万分,他原本以为是官府的人找他,结果没有想到居然是朱高煦亲自找他啊。

  作为当初跟随朱高煦一起出来的一份子,在出来之前,日子可以说过得并不好。

  即便是出来的那段时间,其实日子也不好,出来的最初那段时间,只能说饿不死人,但也吃不饱饭,而且那时所有人都需要参与劳务,因为什么都需要建设。

  但后面日子就逐渐好起来了,作为当初最早出来的人,他也算是抓住了机遇,从最初的普通百姓,一跃成为大汉如今的富贵之人,就连居住的地方,也是在内城靠近外城一些的地方。

  尤其是作为当初最开始追随朱高煦出来的这层关系,李放是真的切身体会的,只要说出去,哪怕就是各地官员,都会敬他三分,哪怕他只是一介百姓。

  因为作为最初跟随朱高煦出来的那批人,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批人也是所有人都羡慕的。

  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安份守己,没有刻意去炫耀这些。

  这批人也主要分布在京城、定城、平州等地,京城的则主要集中在内城,外城也有一部分。

  有时候真的是选择大于努力,当初跟随朱高煦而来的这批人,几乎都从最为普通的百姓实现了资产阶层的跨越,且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有点关系。

  对的选择加上对的努力,才让他们跟着朱高煦做到了。

  这些人,也是跟着大汉一起从最苦的日子一起过来的,与大汉的羁绊也是最深的,对朱高煦以及朝廷的忠诚,也是最高的。

  朱高煦听着李放的话语,脸上也满是笑意。

  对于这些最初一起跟着他出来,又一起从艰苦的时期奋斗过来的人,其实他给予了很多优待的。

  “你没有冲撞,不用请罪,来坐吧。

  当初的苦日子过来了,如今日子也越来越好,你们也不能忘记初心,切莫做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建立工厂是一件好事,这是大势所趋,你们自己也应该有切身体会才是。

  但记住,要善待工人,当初你们都是从那个阶段起来的,也要能够体谅他们的难处。”

  朱高煦与李放聊了一会,李放说着这些年的变化,朱高煦则是主要进行叮嘱。

  直到后面,朱高煦才开始步入主题。

  “刚才我见你是第一个就进去兑换大汉纸币出来的,我见你兑换了不少,你就没有一点担心?”

  “大王,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大王所要做的事情,我们肯定都是支持的,全力支持。

  我准备后续将这些年赚的钱,大部分都用来兑换纸币,后面肯定主要流通的就是这个纸币了。

  大王出什么政策,反正也不会害我们,我们都是清楚的,现在只是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弄懂,后面这个纸币肯定会更加流行。

  不仅有着那些优点,更为重要的是,退一万讲,哪怕大王您后面不推行这个纸币了,我们兑换了的都不会亏。

  大汉纸币实在过于精美,且如今兑换的数量其实并不多,后面哪怕不流通纸币,这个纸币都可以拿去典当,恐怕比纸币本身都还要值钱。

  尤其是越往后面,还会越发的值钱,那时候的价值已经不在这个纸币的本身了。

  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而且刚才在外面,我也已经了解过了,哪怕是少部分谨慎的人,他们都想要兑换一些出来呢。”

  朱高煦的静静的听着这些,当听到若是停止推行,纸币的价值不只局限于纸币本身时,朱高煦也是眼前一亮。

  能够看到这个观点,说明李放的眼光与思想,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个问题其实他也想过,因为若是真的后面不再推行,只是前面兑换的这些,在以后就会成为典藏版纸币,收藏意义可以说直接拉满了。

  尤其是一百面额的大汉纸币,正面是大明两代帝王朱元璋与朱棣,加上他这个大汉的王,背面是大明与大汉的都城,纹路为龙纹,正面为龙头,背面为龙爪。

  以黄、红两种颜色为主调,辅以其他颜色与纹路为点缀,可以说视觉冲击拉满了。

  而李放说的话,也让他放下了不少担忧,起码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对纸币的态度是反感的。

  尽管有少许的人选择观望,但也只是观望,基本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参与进去。

  这是朱高煦尤为想要看见的,只要百姓对纸币的态度是良好的,那么后面全面推行时,就有了极好的基础。

  以京城为中心向外面不断扩散,逐渐辐射到各地,且有着京城的牵头,其他地方实行起来,也更加容易。

  毕竟有了百姓有了准备,又有京城的试行点为支撑,问题基本已经不大了。

  朱高煦与李放聊了许久,最终才让李放离开。

  待李放离开后,王玉在一旁顿时忍不住了。

  “王爷,看来发行的纸币,百姓的态度都是比较好的,与大明发行宝钞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接下来后续的全面推行,臣看来是可以进行加快准备了。”

  “王玉啊,你也不要过于高兴,如今只是推行的第一天,有着那股新鲜劲,且李放也已经不算真正的普通百姓了,未必是那么真实的。

  真正的反馈,还需要等一段时间,等普通的百姓真正接触到纸币,并且逐渐从京城传到各地,那时才是最为重要的。

  接下来要尤为注意传出京城后,各地百姓对大汉纸币最为真实的想法,这才是全面推行的关键。

  记住,无论什么问题,都要记下来,不能遇到问题回避问题,必须要解决问题。

首节 上一节 288/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