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派人暗访民间,知道百姓心中最为真实的想法。”
朱高煦并没有盲目的高兴,如今只是第一步还可以,也确实踏出去了,但后续,可不仅仅只能依靠如今见到听到的而做结论。
在朱高煦看来,普通百姓的认可接受程度,才是最为重要的。
且如今纸币推行而出,后续的问题,还需要时间来进行反馈,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问题所在。
这也是当初哪怕他决定要推行大汉纸币,但也没有匆匆直接全面推行的原因。
这些问题不解决,后续怎么能让百姓放心使用?
货币若是都存在信任危机,那乐子可就真的大了。
更为重要的是,想要推行各地,各地的支行、分行都需要建设,包括其他的一些问题,太多了。
想要一下子推行整个大汉,实际上而言,也不现实。
而朱高煦的声音并没有停下。
“不过有一点你没有说错,那就是起码如今还算是正反馈,比我们预料的结果都要好。
接下来确实应该加快准备了,不能真的等到有了好的结果才开始,到时会来不及。
准备同时开始加快,不过不再是全面推行,改为逐步推行。
以京城为中心,逐渐向外一地一地的展开。
此事重大,需慎重,步子不能跨得太大,不然容易伤了自己。”
王玉在一旁闻言记下,这些他也是认同的。
商议了一会,两人随即离开。
回到王宫,下午王玉匆匆赶来。
“王爷,这次准备发行的纸币,遭到百姓疯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兑换,支行准备的纸币,快要被兑换完了,要不要从中央银行这里再调取一部分过去?”
“不用了,今天的兑换完成,不要再行增加,告诉他们,还想要兑换的,就明天来。
若是一直保持兑换,很容易让人多想,是不是朝廷在通过纸币快速获取钱。
该吊一吊胃口的,就必须要吊着,每日就按当量进行发放。
而且这样一来,百姓才有更多的时间去讨论,也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冷静期。
当他们冷静下来,相互议论之后,后面每一天发放出去的纸币,才是越来越有效的。”
朱高煦神情一喜,发行的大汉纸币遭到疯抢,这就是大汉百姓对他以及对朝廷的信任啊。
要知道这次本就是没有经过任何宣传,就是想要看看百姓最为真实的反应,可见反响很好。
但朱高煦也并没有完全放松,他很清楚,今天许多人恐怕也有兴奋的原因在里面,并没有去考虑那么多。
毕竟才出来,绝大部分人自己都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冷静期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若是冷静之后都依旧兑换火爆,那才能真正的说明问题。
今天遭到疯抢,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实际,不过也有一点是绝对的,那就是百姓起码对他以及朝廷的认可度与信任度,是绝对可以的。
不然哪怕冲动,都不会这样。
若是换成大明发行宝钞,百姓还有这个冲动?
短时间的没有了问题,剩下的就需要时间来逐渐反馈。
王玉闻言先是一愣,思考片刻,随即也是笑了。
而在外面的银行之外,前来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都带着钱一起到来。
然而当听到今日的纸币已经全部兑换完成,银行主动让他们下去冷静思考,明日才会继续开始兑换后,所有人都顿时沸腾了。
有的人还想要争取,但依旧没有作用,最终只能逐渐散开。
但大汉纸币的讨论,却是在整个京城,以及向着京城之外逐渐传开。
京城之内,下至贩夫走卒,都在讨论着纸币的事情,尤其是纸币的精美外观传得更开,绝大部分没有见到的,都想要一睹真容。
随着讨论的深入,有的人冷静了下来,有的人反而愈发的想要兑换。
但没有一个人对大汉纸币存在担忧,尽皆是看好。
而诸国来到大汉经商的商人,是最为关心的,因为大汉货币的改变,对他们也有直接的影响。
大汉在迁移人口如火如荼之时,新的货币政策也在开始实行。
然而大汉这里进展顺利,大明的情况,却是让朱棣很是烦心与愤怒。
大明皇宫内。
此时的朱棣越发的年老,斑白的头发已经逐渐雪白,就连胡须,都已经有了斑白。
大明的永乐大帝,已经来到了真正的暮年。
此刻的朱棣,神情极为不好,本就已经苍老,面容却是无比的憔悴。
这时一太监匆匆走了进来,跪在地上。
“皇上,少师不行了,少师想要最后见皇上一面。”
朱棣神情一震,瞪大眼睛,满是不可置信,眼眸之中甚至带有一丝慌乱。
“什么?那些太医是干什么吃的?快去准备銮驾!一切从简,快!”
朱棣着急的向着姚广孝所在的寺庙而去,不断催促队伍加快速度。
当朱棣来到鸡鸣寺,此刻的姚广孝,已经奄奄一息。
“皇上,您终于来了。”
姚广孝的双眼都已经无法完全睁开,气息也很是不稳,他很想睡觉,全靠着一股信念在支撑着他等待着朱棣的到来,他还有很多话想要对朱棣说。
苍老的朱棣来到姚广孝床榻前,看着大限将至的姚广孝,眼眶一时有些红润。
想当初,靖难之时姚广孝为他出谋划策,那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如今,昔日成就自己最大的功臣,却是已经来到人生的终点。
朱棣一时没有出声,他一时间还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第310章 姚广孝的遗计,朱棣心中永乐朝的一个悲哀
朱棣看着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姚广孝,心头一时有些哀伤。
这不仅是因为姚广孝对他一路走来的帮助很大,尤其是靖难,更是因为姚广孝还在帮他谋画着新政的实行。
在大明,没有任何人理解他,朱瞻基都只能算是半个,唯有姚广孝,同他一起从朱高煦的大汉回来后,两人都有着一样的信念。
两人都想看看在大明,能不能做到,能不能让大明走出一条不同于历朝历代的路。
有着历朝历代的参考,其实到了他们这里,不管是朱棣还是姚广孝都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没有万年不变的王朝。
无论王朝多么庞大,总有消失的那一天。
这是他们没有任何宣扬的共识,两人心中都清楚。
但在大汉所见到的,他们都发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他们是真的想要试试。
奈何两人都是风烛残年之际,姚广孝最终还是率先没有坚持住。
“少师,我来了,你还没有陪我一起完成心中的大志,还没有看见新的大明,你怎么能先走。”
朱棣眼眶红润,声音都有些哽咽,眼中满是对姚广孝的担忧与不舍,哀伤的情绪不断在蔓延,这哪里是铁血的大明永乐大帝啊。
从靖难成功后,姚广孝逐渐开始激流勇退,去往鸡鸣寺静修,朱棣一直都记得姚广孝的功劳与强大的能力。
哪怕姚广孝在鸡鸣寺,他一旦有拿不定主意的大事,都会去找姚广孝商议,给予了姚广孝极大的尊重。
姚广孝的名字是他赐的,他也一直称呼姚广孝为少师,可以说姚广孝不仅是他的臣子,更是他后面可以谈一谈心里话的好友。
朱棣知道人终究都有一死,哪怕是他自己,其实他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但面对姚广孝现在的突然,朱棣是真的没有半分准备,前面姚广孝还在教他养生之术,如今自己却是要先走一步了。
姚广孝看着朱棣这番万般难得一见的模样,心中满是感动,以及对之前他与朱棣畅想大明的憧憬。
对于继续活下去,他其实已经没有了半分的留念,甚至这个结果,姚广孝还认为挺好的。
他立下的功劳其实很大,姚广孝深知一点,人要学会激流勇退,唯有懂得适时的退场,才能给自己以及朱棣留下一个体面。
从当初的位高权重,风头一时无两,到靖难后逐渐淡出,不仅是因为他完成了夙愿,也是因为他继续留在朝堂会生事端。
最开始时,朱棣甚至准备留下他总揽朝政大事,他先后担任太子、太孙太师,教导朱高炽与朱瞻基,但最后他依旧全部放弃了。
权力对他而言,没有那么的吸引力,且何况还有那么例子在他面前,不懂得激流勇退,最终又有几人善终?
距离他最近的就是洪武时期的李善长,他自己本就是从洪武时期过来的。
李善长不就是因为放不下,反复横跳最终酿成苦果的吗?
回望自己的往昔,姚广孝并不后悔,相反他还非常的庆幸,遇到了朱棣这样的君王。
“皇上,人终有一死,不必有所执念。
昔日与皇上畅想之盛世,我看不见了,也没有时间了。
如今大明种种之事,我实在放心不下,其实早前便想与皇上说来,只是我错估了时间。
我本以为还能坚持几年,到底是我漏算了。
皇上,可愿意最后听我一言吗?”
“少师,你慢慢说,我听着。”
朱棣深知,接下来的话,就是姚广孝对他的遗言了。
刚才姚广孝说着话,反而来了一些精神,这是人大限之前的回光返照。
朱棣调整好心绪,他很清楚,接下来姚广孝说的话,必然是重点,是姚广孝思索许久才会与他说来的。
姚广孝看着朱棣应下,也是笑了,笑容盛开。
此刻他确实感到身体之内多了一些气力,但他也很清楚,这是他体内精气的燃烧,这股气一旦过去,那一切都过去了。
尘归尘,土归土。
不再犹豫,姚广孝缓缓开口。
“皇上,首先便是诸藩王之事,此事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要尽快解决,拖的时间越久,对朝廷越是不利。
藩王子嗣都在各地,如今这么久没有回归,加上京城传出去的风声,必然会让他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他们甚至会以为,皇上是不是要行当初建文所行之事,不仅要杀诸王,甚至还要赶尽杀绝等等。
我知皇上不会这么做,可是这种事,架不住别人会这么想,且一旦有心人传出其他风声,很容易生乱。
诸王在他们藩地,都有自己的势力,一旦他们生乱,大明好不容易逐渐好转的天下,又将会大乱,这是如今大明所不能承受的,只会浪费大明发展的时间。
皇上可以适当做出一些让步,比如取消三代以后的限制。
其实只要取消了三卫兵马,以及王府的开销,只是一个藩王的俸禄开销,并不大,这些照常给便是。
而经过这段时间的博弈,他们想来也已经清楚了皇上您的底线,这时适当的让步,必然会让大部分人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