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汉的许多政策,大明想要实行,只能一步步来,不能全部一起,那样才会真的造成极大的动荡不安。
大军以及卫所等制度的改变,以后你要做的时候,可以去问问你二叔,他不会吝啬的,你要全面思考清楚再开始进行。
其他方面的,同样也是如此,慢慢来,你做不完的,让我的曾孙,让你的子嗣继续去做,能够做到的。
对继承人的教导,你也要多上心一些,我知你喜爱享受,但不可沉浸其中,累的时候,享受享受是可以的,没必要像你爷爷我一样。
更要记得一点,与大汉的联系,一定要不断加深,千万别疏远了。
若是在外面有敌人想要打进来,要相互帮助,时刻记得是一家人,大明与大汉是一体的。”
朱棣依旧还在说着,对重要的地方,也是反复提及,他是真的担心朱瞻基忘了。
又或许是他内心最深处的担忧,让他如今对朱瞻基,虽然依旧喜爱、相信,但却又没有之前了。
朱棣自己经历了太多,他真的不想朱瞻基也经历那些,曾经那些不好的,在后面会再次发生。
朱瞻基面容认真的听着,但也只是听着,朱棣说的这些,他有认同的,但也有不认可的。
认同的是他确实会好好发展大明,在听着朱棣所说的大汉强大,他也想要试一试让大明也变得这样繁华富庶。
重视工院这些,不用朱棣说,他也会重视,因为他更加迫切的想要缩短与大汉的差距。
但更多的,什么亲近大汉,什么必要时可以去问朱高煦,什么都是汉人,朱瞻基嗤之以鼻。
在他看来,大明代表的就是汉人,又何须朱高煦来代表。
朱高煦扬汉人之威,大明同样也做到了,灭瓦剌与鞑靼,不就是吗?
但这些,他还是不敢透露出来。
朱棣的年纪大了,他也可以感受到现在的朱棣比当初,喜怒更加让人难以揣测。
如今按照朱棣对他的态度,说明他的位置还是稳的,他不想因此让朱棣产生其他想法,毕竟他那个三叔,就在旁边虎视眈眈,一心想要进步啊。
“爷爷,我都知道了,您放心吧,我会做好的。”
“好,你有这个觉悟,我可以放心了。
还有一事要给你说,大明国力恢复之后,你若是想要为大明开疆扩土,可以沿着丝绸之路打过去。
你二叔说泰西人就在丝绸之路的终点,那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能够被你二叔这样评价,可见那里确实是不错的好地方,以后你可以照着那个方向扩张。
疆域大了之后,你要将大汉如今研究的那个蒸汽火车,也让人研究出来,具体的妙用,以后你自己就能体会到的。”
朱棣老怀宽慰的继续教导着朱瞻基,他是真的希望朱瞻基能够将他未完成的完成,打造出一个超越历朝历代的大明盛世出来。
而朱瞻基听着又是朱高煦说的,心头更是不岔。
在他看来,什么都是朱高煦说的,朱高煦不过是当初被扫出去的,当初都没见朱棣这么相信朱高煦,如今却是这样相信,到底谁才是继承大明的人啊?
朱高炽明明不差,朱棣都没有这样的信任。
尤其是他,如今的他,武能上马征战,文能下马治国,文武全能,更是不差,朱棣怎么就这么不相信他?
朱瞻基尽管心头很是不舒服,但也只能笑脸相迎朱棣。
“爷爷,我都知道了,不会让爷爷失望的。”
朱棣看着朱瞻基如此听话,以及展现出来的自信,朱棣顿时笑了。
“好,我就知道我大孙不同凡响,你爹和你二叔都不差,尤其是你二叔,就是你三叔差了点,你要多学一些好的。
以后大明的发展,历朝历代的参考虽然有,但更多的,还是看你自己了。
这条路你二叔的大汉走在前面,你一定要虚心去学习,哪怕到时你是大明的皇帝了,这也没有什么丢人的。
多的也不说了,你去照顾你爹吧。
刚才说的,你自己也要多去想一想,明天来我身边,我带着处理国事。”
“知道了,爷爷。”
爷孙两人一时间都笑了,远远看去,是那么的和睦。
第315章 朱瞻基与杨士奇密谋的决定,大汉使者入京
东宫。
朱高炽再次病重的消息渐渐传开,这个消息让朱高燧无比的兴奋,然而却是让杨士奇等支持东宫的人格外沉重。
如今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候?
正是朱高燧在大肆打压太子党,扶持自己的党羽,并且朱棣还在默许朱高燧的这些动作之时。
现在朱高炽突然的再次病重,让这些支持太子的太子党,只感觉天塌了一半。
至于为什么只是一半,则是至少东宫还有一个朱瞻基,还有一个太孙在撑着。
“太孙殿下,如今太子病重,皇上精力有限,必然会让殿下开始处理国事,还请殿下以大业为重,不可再沉浸在太子病重的悲伤之中。
如今赵王虎视眈眈,不断逼迫,我们已经退无可退,赵王之举,必须加以制止才可。
不然如此发展下去,人心动荡,朝局不稳,是祸非福啊。”
杨士奇、胡俨等人尽皆到来,纷纷开始恳请朱瞻基出面领头。
在如今朱高炽已经病重无法处理国事的前提下,他们惟一的希望,就是朱瞻基了。
朱瞻基听着这些话语,并没有出声,良久,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你说说你的看法。”
这些人里面,朱瞻基真正信任的,还是杨士奇,以及杨溥、杨荣几人。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这几人能力非常出色,且都是从东宫出去的,是绝对的东宫心腹。
除此之外,杨士奇又格外受到朱棣的重用,之前他就与杨士奇等人一直有联系。
这些原因,就是他更加信任杨士奇,而其次才是胡广、胡俨等人。
杨士奇闻言,当即起身。
“太孙殿下,如今的状况,确实很差,但不仅仅是因为赵王。
赵王虽对我们不断进行逼迫,但差不多也到此为止了,更为重要的是,如今浙江的新政推行差不多已经打好基础,丈量田亩之事已经完成。
皇上接下来会对赵王进行怎样的安排,这才是无比重要的。
且臣听闻,皇上在学养生之术。
这固然是一件好事,皇上通过学习养生之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大明走得更远。
但殿下,赵王若是不倒,皇上后面若是对赵王越发欣赏,对殿下,对我们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杨士奇其实有很多话要说,但并没有说太多,只针对朱高燧的问题在述说。
现在人多,且所有人暂时的诉求,都是解决朱高燧这个麻烦。
朱瞻基闻言,随即缓缓开口。
“此事皇上自有主意,你们身为臣子,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处理好国事,不可懈怠。
如今你们太子也见过了,散了吧,聚集在这里像什么话,若是传出去了,还以为我们在密谋着什么。”
朱瞻基直接开始赶人,他也没有说自己的想法,实在是这会在东宫聚集的人太多,真要关上门来商量什么,恐怕等会锦衣卫就会来人了。
如今朱棣老了,朱瞻基更能切身体会以往朱高炽经常说的那句‘帝心难测’。
其余人闻言也没有再说什么,朱瞻基最后那句他们都懂,而这次他们的主要目的也是在给朱瞻基表达态度,那就是他们全力支持朱瞻基。
只要朱瞻基知道,那就足够了,接下来怎么做,时间还长,他们也不是那么急。
别看他们说得急切,但朱高燧他们真没有那么放在心里,只是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进行反击,而且他们也在等着朱棣接下来对朱高燧的安排。
接下来朱棣一旦给朱高燧安排其他任务,那他们就会全面反击了。
而若是让朱高燧来背浙江的事情,他们又何必反击?
现在他们就是在等,等朱棣的决定。
让他们真正在意的,其实是朱棣本身,朱棣都这么老了,还想着学养生之道,这是要做什么?
以及朱棣对朱瞻基,对东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才是他们所关心的。
一众人下去后,朱瞻基一人脸色顿时变得阴沉下来,思索片刻,又将杨士奇单独叫了回来。
“太孙殿下。”
杨士奇看着朱瞻基就叫回来他一个人,心中也大概有了猜测。
朱瞻基扶起杨士奇,拉着坐在他旁边。
“你说说,如今的局势之下,我该怎么做?”
杨士奇闻言,并没有出声,而是看了看门外。
朱瞻基见状,也已经明白了过来。
“你尽管放心说,外面都是我的心腹,此间话,绝不会传于他人耳。”
杨士奇这时才放心下来,当即开口。
“殿下,如今太子病重,难以继续掌握朝堂局势,殿下稍后当召见下面各级官员,接过东宫大权。
此刻殿下不应继续谦让,也不必担心此举会让人迫不及待想要接过东宫大权,如今局势危急,殿下若不站出来,下面的人难免会有其他想法。
后面殿下必然会跟在皇上身边处理国事,但殿下需面临两个选择。
首先便是赵王,皇上定然是向赵王有许诺,不然赵王不会在沉寂十余年之久又再次这般。
而如今浙江兹事体大,上上下下斩首以及收监的人太多,皇上又一心想要在天下推行新政,那么在浙江开始推行新政后,必须要用一人来安抚浙江之心,同时还要安抚其余各地民心、官吏之心,以防出现不稳定。
至于人选,则要么是赵王,要么是当今内阁首辅胡广。
当初皇上让胡广亲自去浙江,必然就有这样的想法。
现在殿下需要做的,就是等。
浙江现在已经完成丈量田亩,接下来需要的是稳定,皇上必然也知,那么就在这段时间,皇上必然要做出抉择,到底是选赵王还是胡广。
若皇上选胡广,那么殿下必须要考虑另外一点,那就是皇上会不会传位于赵王之事,这将会有极大的可能。
若皇上选赵王,此事便就此结束,殿下也可借此机会放出杨荣、杨溥他们,同时施恩于胡广,并选拔东宫之人填补朝堂以及地方空缺。”
朱瞻基静静的听着,原本有些烦心的他,此刻在杨士奇的提醒下,也有了思路。
“你说的不错,不过等可以,但现在还不能站出来,正好借着这个机会,看看有哪些人是真的在拥护东宫。
若到时皇上选胡广,真的到了那时,我再站出来!”
“殿下考虑得是,理应这般。”
杨士奇一脸的欣慰,此刻的朱瞻基,在他看来是真的成熟了,考虑事情也全面了。
这点他其实是已经想到了的,但他不能全说,得给朱瞻基留下一点,不然自己什么都想到了,反而不美。
毕竟他要是全部说出来,时间一久,难免遭受猜忌,而让朱瞻基自己想到的,则完全不同了。
随即杨士奇接着出声道:“殿下,还有一点,您需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