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308节

  皇上清君侧靖国难,还大明天下朗朗乾坤,恢复民生,北灭大明北患瓦剌与鞑靼,扬我大明声威,使我汉人再度崛起,万国来朝臣服。

  今汉王殿下却是对大明二圣如此不敬,枉为大明汉王,其心更是可诛!”

  朱瞻基听着杨士奇的话语,双眼越发的明亮,现在他总算明白朱高炽让他来找杨士奇的原因了。

  就杨士奇说的这些,任何拿出一条,都足以让朱高煦死罪,足以让朱高煦死。

  更何况如今三条齐下,朱高煦就应该被处死!

  原本他只想到朱高煦意欲造反,现在杨士奇说的这些,朱瞻基是真的听兴奋了。

  他一直就想对朱高煦下手了,但朱棣明显有些偏向朱高煦,哪怕朱高煦的实力这般强大了,疆域更是快要赶上大明,但朱棣就是不对朱高煦动手。

  现在,他不信朱棣还能坐得住,还能不对朱高煦动手。

  在朱瞻基眼中,只要朱棣舍得,只要调集整个大明所有的力量,朱高煦那所谓的大汉,又如何能够是大明的对手。

  尽管那样做会让大明同样损失惨重,尽管会伤及大明国本,但只要能够将朱高煦除去,在朱瞻基看来,哪怕是将大明打废,都是值得的。

  只要能够解决朱高煦,哪怕大明自己也打废了,但只要能够接手大汉的一切,大明还能快速恢复过来。

  杨士奇看着越来越激动的朱瞻基,只是看了看,自己并没有什么波动。

  片刻,杨士奇才再度开口。

  “殿下,这些虽然是汉王所犯下的错,但如今却是不能这样做。

  这纸币,是皇上让人交给殿下,那么皇上必然也能想到这些,如今皇上虽年迈,但并未昏聩。

  皇上让殿下看,就是想要看看殿下的反应,若皇上想要对汉王动手,无需这般做法。

  殿下如今还需要忍让,这些都不要表现出来,在皇上面前,要夸赞汉王,不可露出心中所想。

  待以后殿下继承大统,登上大位,到时可再将此事再拿出去,在各地派人提出这些,那时殿下再顺理成章,顺应大义,解决汉王才是王道。

  先毁其名,再诛其身,让汉王,身败名裂而亡,如此可彰显殿下之仁德胸怀,殿下之大义。”

  杨士奇低着头,并没有去看朱瞻基。

  朱瞻基听着这些话,也已经明白了,那就是现在用这个理由,很有可能被朱棣否决。

  朱棣现在一心想要推行新政,他是清楚的,如果要对朱高煦动手,必然会放弃如今所有的政策,集中所有的力量,朱棣肯定不会那样去做。

  到时他要是这样去做,不仅会引起朱棣的反感,就连自己的名声,必然也会出现影响。

  而要是等到他自己上位,再拿出这些事,到时他要大动干戈,集中大明所有力量消灭朱高煦,也是大义,也是顺理成章。

  更为重要的是,那时他即便杀了朱高煦,也不会背上任何的骂名。

  因为朱高煦做的这些,实在过于过分,过于天怒人怨,哪怕是朱元璋、朱棣,只要他说同意,不就是同意他那样做了?

  看着杨士奇,脸上满是笑容,果然是他委以信任的人啊,难怪朱高炽说杨士奇这些人擅长这方面。

  一个纸币罢了,却是能够找到这样的理由,果然还得这些人会做事来事。

  朱棣以往让他做出承诺又如何,他立下誓言又如何,这是朱高煦自己找死,怪不得他,他只是送朱高煦到朱元璋以及朱棣面前请罪罢了。

  他不仅不会背任何骂名,相反朱高煦才会身败名裂,所有的罪名,都是朱高煦的。

  而且到时他用这样的方法将朱高煦逐出族谱,也是理所应当。

  朱高煦离经叛道,背离祖宗,他朱瞻基那样做,是为了清理门户,清理老朱家的罪人。

  朱瞻基想想那时候的场景,整个人都通透了,只感觉空气都是这么的新鲜。

  看着杨士奇,朱瞻基笑着缓缓开口。

  “你说得不错,先就这样,到时你记得先提出来。”

  这样的事情,由下面的人提出来,再三劝他那样去做,他被迫同意,名利他都有了。

  杨士奇没有任何反对,当即应了下来。

  又简单聊了几句,杨士奇才退了下去。

  来到东宫之外,杨士奇转头看了一眼东宫,便是离去。

  其实他说的这些,如今不是不可以实行,只要先在民间造势,将这件事彻底发酵,他们再上书,态度只要坚定,朱棣也不可能逆着天下人再次偏袒朱高煦。

  但他没有说这些,是因为他怕死。

  在杨士奇眼中,这并不是什么所耻辱的事情,怕死乃是正常之事。

  蝼蚁尚且贪生,更何况他?

  如果顺利,待朱瞻基上位,他就会成为大明第一臣,他又何必冒这个风险。

  朱棣想要实行新政的心,满朝皆知,那时朱棣确实不会杀尽天下人,但杀他们几个带头的,可是容易得很。

  明明有着更加光明的未来,他又何必堵上命去做这个?

  如今朱棣推行新政也好,要做其他什么事也罢,只要不是危及他们性命的事情,他们只管照做。

  只要再坚持这最后的两年的时间,只要度过这两年,等朱瞻基上位,一切就变了。

  到时这个天下,就能逐渐出现他们的声音了。

  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无非再忍两年罢了,不仅是杨士奇,包括其他人,都忍得住,也沉得住那个气。

  杨士奇其实挺感谢朱桢的,要不是朱桢这样气朱棣一下,说不定他们还得多等一两年。

  如今朱桢虽死,但他们这些人心中可都是记着的,他们更是巴不得再来一个朱桢,再这样不怕死的再气朱棣一下,说不定连两年时间,他们都不用等了呢。

  杨士奇坐在车内,脸上缓缓浮现出笑容。

  对他们防范最深的朱棣就这一两年的时间,对他们虽然信任,但也有一定防范的朱高炽也只有几个月,至多一年的时间。

  就剩下对他们无比信任,还会对他们愿意放权,让他们逐渐实现腹中的抱负与理想的朱瞻基了,他们又怎么能不对朱瞻基上心了。

  而在皇宫之内,朱瞻基来到朱棣身前,也在开始说着自己的感悟。

第326章 朱瞻基的隐忍,也先制霸中亚,兵进北欧的蒙古帝国!

  皇宫内,朱瞻基来到朱棣身前,正要行礼,却是见朱棣似乎睡着了。

  朱瞻基壮着胆子来到朱棣面前,见朱棣就这样靠在椅子睡着,心头犹豫片刻,轻轻推了推朱棣。

  “爷爷,醒醒,我扶着您去床上休息,椅子上容易着凉。”

  “嗯?大孙来了,不用了,我就眯一会。”

  朱棣睁开眼看着朱瞻基,眼中满是欣慰。

  朱瞻基看着朱棣醒来,也没有再说什么,而是拿出朱棣给他装着大汉纸币的木盒,放在一旁的桌上。

  “爷爷,我已经见过了,二叔做的这个纸币,很是精美,而且上面还有太祖皇帝和爷爷的画像呢,惟妙惟肖的。”

  朱瞻基不断说着大汉纸币的好,纸币的表面全部被朱瞻基夸赞了一番。

  朱棣也静静的听着,直到朱瞻基说完,才缓缓开口。

  “大孙,你二叔制作出来的这个纸币,你没有多想,我很欣慰。

  你二叔这不是对大明有什么想法,而是在告诉我们,大明与大汉一直是一体的。

  你二叔的大汉使用这个纸币,这就是承认太祖皇帝与我,也相当于承认大明,更是在让大汉的百姓都接受认可大明。

  这是他的苦心,你要记在心里,明白吗?”

  朱瞻基听着朱棣的话语,只觉得无比的别扭与愤愤不平。

  他没有想到了这一步,朱棣依旧这样为朱高煦着想,还在为朱高煦辩解。

  尤其是这么一番话,说得朱高煦是那么的伟大一般,朱瞻基心头很是吃味,要知道朱高煦可是已经出去了,有了自己的大汉,朱棣为什么还要这么偏心朱高煦啊?

  在朱瞻基眼中,朱棣偏心偏得过于多,无论朱高煦做什么,都总能从不同的角度想到朱高煦是在为了大明好。

  尽管朱瞻基心头很是不岔,很想质问朱棣,但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说出口。

  他不敢这样对朱棣说,更不敢在朱棣面前有什么情绪。

  如今他在朱棣面前,只能隐忍,只能处处忍受,忍到他上位的那天。

  “爷爷说得是,二叔的这份心,值得学习,大明与大汉,永远会是一体的。

  爷爷您放心,二叔的苦心,我都记着的,不会忘记。”

  大明与大汉确实永远会是一体,但朱瞻基眼中的一体,是他灭了朱高煦后,大汉彻底融入到大明中的一体。

  如今的他,对朱高煦,对大汉已经有了魔怔,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他这辈子,都不会念头通达。

  朱棣听着朱瞻基的话语,笑得格外的高兴,在他看来,他的大孙,真正长大了,能够知道这些了。

  “你心中记得就好,不过此事,除了这点,你也不要只看着大汉纸币精美的表面,更要看清楚内在。

  这个纸币说白了,与我们所用的宝钞,是一样的,只不过外观不一样罢了。

  大明宝钞的实行情况,你也看见了,其实百姓有很大的意见,但朝廷又不能不推行,不然朝廷财政无法维持。

  这个问题从洪武一朝到永乐一朝,一直困扰着朝廷,始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

  现在你二叔弄出了这个大汉纸币,也就是宝钞,你后面要仔细留意,注意观察你二叔是怎么推行这个纸币的。

  你不仅要记住这个纸币在大汉是怎么推行的,还要去看,看百姓对这个纸币的认可接受程度如何。

  如果你二叔在大汉成功推行了这个纸币,在数年时间里能够保持平稳运行,没有出现像大明的情况,你到时再将这个法子拿到大明来用。

  你二叔了不得啊,许多政策,都走在了大明的前面,自己走出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道路,是以往都没有出现过的路。

  在大明没有找到一条更好的路之前,你一定要按着你二叔的那条路走下去。

  有大汉在前面实行,若是有问题,你二叔都已经解决了,你只管拿过来用就是了。

  你也不要觉得丢人,这方面你二叔确实很强,我这个老头子,都不如他。

  有差距,就要承认这个差距,只要你能够让大明越发繁荣富强,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这就不是丢人的事情。

  你也要记住,在一边跟着大汉用这些政策时,自己也要去学习,当你自己摸清楚后,说不定能够找到一条更好的路。

  大明的未来,可就交给你了,好好去做。”

  朱棣说着这些,脸庞都有些许自得。

  朱高煦在许多方面,确实都超过了他,但朱棣并不会因此不高兴,反而很自豪,因为他生出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儿子。

  尽管他不知道朱高煦为什么能够知道多,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这条路,让朱棣真正看见了希望。

  朱高煦的大汉,其实在朱棣眼中,反而是大明的试验地,是为了帮大明将好与不好的地方全部试验出来,然后大明拿过来用时,可以用得更好。

  如今的这个大汉纸币,朱棣心中也抱了很大的期待,他是真的想要看看朱高煦是怎么解决宝钞的那些难题的。

  当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大明的宝钞,也能重新展现出新的活力。

  而朱瞻基听着这些,心头不爽更是达到了顶点。

  其实最开始朱瞻基并没有对朱高煦这么大的恨意,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逐渐越发觉得朱高煦很是让他厌烦。

  现在听着朱棣这样再度夸赞朱高煦,朱瞻基心头很不是滋味。

  难道大明未来的发展,就全部看朱高煦了吗?朱高煦怎么做,大明就需要怎么做吗?

首节 上一节 308/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