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313节

  澳洲更是不用说,地方同样很大,如今也基本发展了起来,各方面都不差。

  这么大的两个地方,这两个人又是一把手,时间越长,两人在这两个地方的势力就越大。

  万一被人弹劾图谋不轨,必然会让人浮想联翩,因为那个时候已经不是陈骥与龚仁会不会有异心了,而是哪怕真的没有,但所有人都说你有时,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万一下面再有人蛊惑一番,若是有人心够脏,安排人去蛊惑陈骥与龚仁,这事只要爆出来,这两人不死也基本废了。

  这些事情,朱高煦不会去想,陈骥与龚仁即便想到了也不会提,因为两人身负众人,被朱高煦这般信任,完全不会去理会这种事情。

  当初从国子监出来,经过了历练逐渐成为大汉一方超大员,一人肩负几个省,就朱高煦的这份信任,这两人哪怕是死,都不会选择去辜负朱高煦的信任,朝廷的信任。

  但他不能不管。

  陈骥与龚仁是他带出来的,如今他也老了,干不了几年了,他也不怕那些名声,因为那些也影响不了他。

  王玉在一旁没有说话,这事他也想到了的,这也是许柴佬一回来,他就与许柴佬商议过的,不然两人也不会一起来找朱高煦。

  但这次来找朱高煦,也完全是因为这个事情。

  这件事只有许柴佬提,才是最好的。

  朱高煦听着这些话,这个时候他也想到了,其实这无关他是否信任陈骥与龚仁,而是这两个人的位置,实在有些独一份了。

  整个大汉,只有这两人一人管着几个省,虽然没有在中枢,但权力却是极大,要是有人没有想法,也是不可能的。

  大汉虽然总体向好,每个人对外也往一处使劲,但不代表内部就没有竞争的。

  随着如今学院出来的人才增多,科举逐渐为大汉带来越来越多的人才,如今的大汉,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方方面面都缺人的大汉了。

  思索一会,朱高煦缓缓开口。

  “陈骥与龚仁,两人的能力如今也足够了,将他们调回朝堂吧,入内阁,另外于谦也入内阁。

  至于柴佬你说的那四人以及尚义嗣,可以调用,但东三省之地,可已经完全平复了?”

  对陈骥与龚仁的安排,朱高煦本来也没有想过让两人一直在地方,毕竟都是大才。

  至于许柴佬说的其他人,朱高煦更加关心东三省那里,准确来说是安东与平东两个省,因为这两个省,基本都是原本的倭国之地。

  倭国的那些人,后面可是逐渐有人闹事的。

  许柴佬闻言,面色一肃。

  “王爷放心,过两日臣就会返回,东三省之地,臣也正要和王爷说来。

  随着人口迁移,那里的人已经逐渐被平定,不过臣有罪,为了彻底解决倭人之乱,臣再次处决了十三万余人,并且将二十余万人永久打为奴籍,另有近二十万人暂定,需要做出贡献,以及后面的表现而定。

  剩余的骚乱,今年之内,臣必然能够解决,不过预计还会清理十五万人左右。”

  许柴佬虽然说着有罪,但丝毫没有认的意思。

  朱高煦闻言,也丝毫没有在意。

  “柴佬,我再给你说一次,那些人倭人的处理,你看着办,我给你一切权力。

  但本王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尽快稳定下来,只要能够稳定下来,你怎么做,本王不管!”

  对那些倭人,朱高煦是丝毫没有多大的兴趣,到了现在,都依旧还有人敢闹事,他是真的已经没有耐心了。

  现在汉人已经迁移过去,现在他只要稳定!

第330章 重新定义历朝历代以来的‘一统’理念

  许柴佬听着朱高煦的话语,心头也是彻底放松下来。

  对于原本倭国的那些倭人,他同样有着极大的反感,如今大汉攻下的诸多疆域之中,惟独就是倭人给了他这个感觉。

  如今有了朱高煦确定的全面支持,他也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了。

  既然那些倭人不想过好日子,还在想着那些有的没的,那就让这些倭人别过日子了。

  刚才他对朱高煦说的那些数量,许柴佬都还是保守说的,如今得到了朱高煦的态度,过后清理起来,他可就不仅是清理那么点人了。

  “王爷,若是您同意了,那得让刘林的大军配合臣,在明年五月之前,也就是一年的时间内,臣必然将平东与安东二省之地彻底稳定!”

  “行,在这件事结束之前,我会让刘林他们全程配合你行事。”

  对许柴佬的要求,朱高煦直接同意,处理那些闹事的倭人,他的态度向来是坚决的。

  商量好这些事情,又与许柴佬聊了一会,朱高煦随即开始说起了正事。

  “这次正好你们都在,也知道大汉接下来要扩张的事情,你们有没有什么想法,都说一说。”

  朱高煦话音落下,许柴佬完全没有想开口的想法。

  他原本就在外面处理地方上的事情,后面又去了原本倭国、琉球划分出来的三省之地,对这些,他的了解程度可是不够。

  而且有着王玉在这里,许柴佬一点也不着急,他知道王玉肯定有想法。

  对于自己所不熟悉的,许柴佬丝毫没有想要卖弄的想法。

  王玉也没有谦让,闻言后当即开口。

  “王爷,其实大汉理应出兵,上次维查耶纳伽尔国的商人在大汉如此挑衅,且维查耶纳伽尔国与泰达米尔国、孟加拉国结盟,直接喊出抗汉同盟这样的话语。

  如今莱迪国、羯陵伽国、俱蓝国、吉吉拉特国等数国先后加入,并且在王爷所说的南亚地区宣扬大汉威胁,污蔑我大汉之名。

  之前我们一直在忙着安置迁移的汉人,集中了全国之力做这件事。

  如今,是时候找他们算算这些账了,我们有正当理由出兵。

  臣建议,此事可在朝会上决定,决定之后,还需将此事通传全国各地,民意必然沸腾。”

  朱高煦听着这些,脸上也是缓缓浮现出了笑容,丝毫没有因为这些而有任何的恼怒。

  其实维查耶纳伽尔等国的结盟,他早早就知道了,这几个小国的小动作越来越大,不断在试探他,试探大汉。

  之前就有消息传来,有其他小国加入这个所谓的‘抗汉联盟’,他也没有做出任何动作。

  其实不仅是因为大汉在全力迁移安置人口,哪怕大汉集中了所有力量做迁移安置的事情,但震慑这些小国的力量,还是有的。

  朱高煦之所以没有任何动作,就是让这些人越来越猖狂。

  正如他上次所说的,欲要使人灭亡,先使人疯狂。

  这几个小国越疯狂,越是肆无忌惮,越是上蹿下跳,他就越有理由出兵。

  如今随着抗汉意识逐渐出现,大汉再度出兵,朱高煦现在都需要要有理由,正当出兵攻打。

  毕竟打一些零散的小国和打联合起来的同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同时,这次他就是要彻底击碎那些人的幻想,让那些人知道,大汉一统之势不可阻挡。

  所谓的结盟,在大汉面前不堪一击,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会招来大汉的怒火。

  以往的统一,都是在中原大地,但现在,朱高煦要重新定义统一的概念。

  同样是大汉,日月所照,山河所至,皆为汉土。

  这,没毛病吧?

  这个世界分裂成如此之多的小国,像什么话,让那位秦始皇看到了,统一的强迫症都得看出来。

  他如今要打造统一的理念,让所有汉人不再将目光局限在中原那么些地方,而是还要放在外面。

  汉人就有一点好,只要打下来,只要打下来只能维持稳定,逐渐发展起来后,哪怕过后再怎么乱,但那些疆域,都将会被默认为汉人疆域。

  无论是谁想要当皇帝,不将这些地方全部拿下,有什么资格称帝?

  统一,是每个汉人的执念,大统一王朝,是每个帝王愿景。

  历朝历代的一统理念,如今已经不合适,他需要重新定义新的一统理念,要给后人一个恢弘的目标。

  朱高煦听着王玉的话语,并没有插话打乱,这时王玉的声音再度传来。

  “而既然有了出兵的理由,也决定了出兵,臣建议,大汉这次必须要以雷霆之势攻灭这几个小国。

  不仅要彻底攻灭,并且还需要狠辣的手段进行搭配,从而可以更好的震慑周边诸国。

  这次大汉所需要打出来的,就是要告诉其他小国,结盟抗汉,没有任何作用,只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而若是肯主动并入大汉,成为大汉一地,才有活路,才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唯有如此,才能让其他小国不敢连横,大汉可以不用担心再有人形成抗汉联盟。

  当初王爷所说的东南亚之地,同样也有抗汉联盟,但最终被消灭了,但我们还是心善了,并没有将那些人全部斩杀。

  如今南亚之地再次出现抗汉联盟,这次,我们绝不可再有一丝心慈手软!”

  王玉一脸的坚决与狠辣,哪怕是文臣,但该有的狠,他是有的。

  大汉的文臣可不是大明的文臣,在对外这一块,在朝廷利益这一块,一致团结得很,对敌人这一块,每个人也都狠得很。

  如今大汉有条件的家室培养子嗣,又已经在开始向着君子六艺靠拢了。

  是的,那个消失已久的君子六艺培养,如今又渐渐开始在大汉复苏。

  在唐以前,以往的人才,哪一个不是全能型人才?

  以前的文臣,那可都是妥妥的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丝毫不像如今,真就提刀都费劲。

  而对人才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再对擅长的方向进行细致培养,朱高煦也是一直赞成的,只不过这个培养,无法推行开来。

  因为需要的资源实在太大,只有家境殷实的人才可以这样做。

  而在国子监,朱高煦也有开始组建人才专项培养班,预计的是三十人为规模,每年一期,自小开始培养,为朝廷直接培养这样的全能型人才,以提高大汉的人才储备。

  包括科技方面,朱高煦同样也组建了尖子班,同样从大汉各地挑选三十个苗子,自小开始培养,用以培养出大汉需要的特别人才。

  这每年挑选出来的六十人,都是由朱高煦直接负责,任何人都没有推荐资格,挑选的人都是按照朱高煦的要求去做的,且挑选出来之后,朱高煦还要进行复测。

  只要达到要求,那么从开始培养到最后成才,所有的费用都是由朝廷出,准确来说是朱高煦的府库出这笔钱。

  别看每年各自只招三十个人,并不多,但如今只是刚开始,只要能够一直实行下去,长年累月之下,人才只会越来越充足。

  这也是朱高煦一直深刻所铭记以及在做的,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需要顶尖人才为支撑。

  只有有了人才,才能保持进步,才能促进进步。

  听着王玉所说,朱高煦也是忍不住笑了。

  “柴佬,你看王玉现在,杀心是越来越大咯。”

  许柴佬听着朱高煦忽然提起他,却是丝毫没有在意。

  “王爷,对于那些人不服王化,肆意挑衅大汉的人,就该狠狠的杀。”

  许柴佬说得淡然,但淡然之下的冷漠,却是显露无疑。

  他这些年一直在地方为大汉稳定各地,基本上哪里难治理他就去哪里,这种事,他经历得最多。

  大汉的文臣之中要比狠,没有人能够比过他,他批红杀的人,甚至比许多武将都还要多。

  尤其是如今治理的那些倭人,许柴佬的火气可都是被挑逗出来了,已经大杀特杀过两次了,接下来还要去进行第三次。

  朱高煦看着许柴佬,嘴角一抽,他发现自己就不该问许柴佬。

  比狠,许柴佬确实足够狠。

  想想当初第一次见许柴佬时,是那么的和善,彬彬有礼,一直在向着儒家子弟靠拢。

  现在,看着像个大儒,实际上,比那些武将还要狠。

首节 上一节 313/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