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王玉,朱高煦缓缓开口。
“这事你说得不错,我也是这个想法,大汉许久未动兵,维查耶纳伽尔等国一直跳来跳去,确实需要狠狠的清理,震慑其他小国了。
这件事明日朝会时,你提出来,到时在朝会上进行通过。
我会让宣传司做好准备,朝会过后,便将此事公布。”
事情定下,几人又聊了一会,王玉与许柴佬才退了下去。
翌日,大汉朝会之上,许柴佬率先提出延后封赏的事情。
话音落下,整个朝堂顿时落针可闻,因为只要是有点脑袋的,都在想着这件事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是其他人提出来,不少人早就站出来反对了。
现在朝堂上的,哪怕是武将,只要是新生代的武将,都是经过武院培养出来的,不是没有脑子的莽夫,也知道思考问题。
且更多的人,在意的还是朱高煦的态度。
况且许柴佬说的只是推后封赏,又不是不封赏,他们又有什么可急切的?
唯有极少部分人,心中很是不愿,但也忍住什么也没有说。
同样在朝会上的朱瞻壑,在许柴佬提出的瞬间,他就知道这事肯定有着朱高煦的影子。
这么大的事情,许柴佬不可能不会先和朱高煦商量,这就说明,这事其实已经有了定论。
朱瞻壑没有丝毫动作,这个事,他不能掺和,赞成与反对都不对,只能由朱高煦来决定。
在无人反对与赞同之下,王玉当即站出,当即列出维查耶纳伽尔等国的罪证,提议大汉发兵西征,封赏可在西征之后进行。
王玉的话,顿时引起了其他人的纷纷响应。
封赏的事情原本就只是风声,并没有正式确定,现在,终于可以正式确定时间,所有人全部赞同。
直到这里,朱高煦才缓缓开口。
“维查耶纳伽尔等国死罪当诛,必须出兵予以惩戒。
本王决定,此次出兵二十万,由张辅领兵,靳荣、韦达、韦兴同往,务必以雷霆之势出击,让其付出代价!
而封赏之事,确实要进行,既然你们都说了,那就定在西征之后举行!”
“大王圣明。”
随着朱高煦定下基调,所有人都开始激动了起来。
大汉,终于要再次开始扩张了。
封赏,也终于确定了下来。
所有人心情大好,以致于后面提出的许多问题,每个人都在积极的参与解决。
待朝会结束,所有人兴高采烈的离开,朱高煦留下张辅等人。
“王爷,这次西征,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出征?”
张辅、韦达、韦兴、靳荣几人激动的看向朱高煦,每个人都很是迫不及待。
毕竟这次大汉再度扩张之后就是封赏,他们每个人,可都是无比期待的。
朱高煦看着几人的样子,随即带着几人来到地图前。
“这次出征所需的大军,你们应该都清楚,已经快要完成集结。
相应的军需物资,半年前就已经在开始准备了,如今先期需要的物资,绝对充足。
你们下去做好准备,十日后,大军即刻出征。”
“不过你们别着急高兴,这次出兵,必须要快,并且还要狠,用最短的时间,最狠的手段,给本王将维查耶纳伽尔等国消灭。
同时,你们随后还需要将巴赫曼尼苏丹、马尔瓦、德里苏丹等国,也就是这一片的区域,要全部拿下。
这次出兵,尚义嗣以及叶明良等四人也会一起去,他们会负责稳定地方。
到时他们若是需要你们出兵配合的,你们只管配合。
现在,都明白了吗?”
朱高煦看着几人,这次出兵,可不仅仅只是那几个小国啊。
他的目标,而是整个南亚地区。
若不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又何必动用这么多大军?
别看只是二十万军,但都是大汉装备精良的野战军,火器装备极为完善的。
除此之外,这二十万军,可是还没有计算参与的海军。
张辅等人看着地图,神情严肃的同时,激动之色同样没有消失。
“王爷,您放心吧,末将等定完成任务!”
朱高煦看着张辅等人坚决的神情,也不再说什么,这点事情,他也相信几人能够做好。
随后朱高煦又指向地图上的另一个地方,让张辅一时都有些吃惊。
“此次你们出征,还有一个任务,将这里,一起打下来!”
第331章 大汉重兵集结惊四方
朝会结束,大汉即将出兵南亚的消息顿时传开。
当天下午,大汉正式向外发文,宣传司与大汉日报共同开始宣传,陈述维查耶纳伽尔等国诸多罪行,最终决定发兵五十万进行征讨。
五十万大军虽然是假的,但这次大汉所动用的陆军就有二十万,再加上海军,对外宣称五十万军,也是正常的吧?
这就像当初大明攻安南一般,对外宣称发兵八十万大军,但实际上有没有这么大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这个消息传出,大汉大部分百姓尽皆沸腾了起来。
过去了几年,大汉一直没有任何动静,如今再次用兵,终于让他们感受到了那个熟悉的大汉。
身为大汉的百姓,他们早已经适应了大汉的出兵,毕竟大汉能够有着如今的疆域,全部都是打下来的。
大汉的每一寸疆土,不是别人的施舍,都是大汉用强大的大军打下来,他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从大汉成立至今,向来都是他们打别人,大汉无时无刻不在宣扬着自己的强大,作为大汉的百姓,绝大部分人都是期待着。
原本的大汉百姓期待着自己在军中的家人再添新功,更是想着在这场战事中获得更多的贡献,纷纷开始主动向官府报备愿意做苦力,以及主动捐献钱粮支援大军出征。
而后面被纳入大汉疆域的那些百姓,同样无比的期待。
他们都是见证了比他们更早成为大汉百姓的那些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他们听了很多大汉只要再次开疆扩土,待到胜利之时,他们也能得到许多在平日里无法得到的。
这部份人比原本的那些百姓更加疯狂,因为他们更加想要得到更大的贡献。
如今在大汉,对大汉的贡献可以说关乎着他们的大部分,尤其是子嗣以及待遇,更甚至自己能不能和其他百姓一样挺直腰杆,都密切相连。
在大汉,若是哪一户人成为了大汉百姓,贡献低得可怜,哪怕没有做什么错事,都会被其他人所瞧不起。
虽然那些人也能享受到正常大汉百姓所能享受的待遇,无法享受需要贡献度的那些待遇,但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但同样也无法影响街坊邻居的瞧不起,这点并不冲突。
朱高煦也没有想过去改变这点,大汉想要发展,想要更加强大,想要更大的疆域,他就必须要把所有人的心凝结在一处。
大汉百姓不做对大汉有贡献的事情,不触犯任何大汉律法,但生活必然会比不上那些愿意为大汉做出贡献的人。
这也促使着所有大汉百姓都要为大汉做出贡献。
无论是子嗣的教育,还是关乎自己的医疗,甚至是经商等等,方方面面很多,贡献度的优先级,都很高。
尤其是教育与医疗,哪怕大汉在全力推进,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不够的,资源极为紧张,这也造就了贡献度越高,排队就能靠前享受。
这也是那些刚并入大汉疆域之内的那些百姓无比期望的原因。
而商人同样无比的期盼,因为他们在那些地方,也是有着不少生意的往来,一旦那些地方成为了大汉的疆域,将来行商,对他们也极为有利。
尤其是成为了大汉疆域之后,内部消费又会提升,各行各业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至于担心,他们是一点都没有,因为那些小国原本的官绅阶层,除非在平日里真的完全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在成为大汉疆域后,那些人又愿意交出大部分家资交给大汉实行重新分配。
若不然,那个阶层必然会被消灭的所在。
那些人被消灭,但地方的商业与经济总得需要啊,不仅是他们的机会,更是大汉其他百姓的机会。
每一个重新分配的时代,都是机遇最大的时代。
说白了一点就是一头猪,站在那个风口上,都能飞起来。
这些人对大汉此次出兵的支援,也是最多的,不仅捐献钱粮,手里有着大型商船的,全部主动放弃这段时间的经商,纷纷暂时借调给朝廷用来运送大军与军需物资。
这样做,同样也能获得贡献度,他们又何乐而不为。
而在大战期间,所有的商品产能,也是不断加大,但商品的价格在对内,不能有超过百分之十的溢价,所有人也都在遵守着。
绝大部分商品,依旧保持着原价,只有部分的商品,缺口的增加,也只是增加了百分之五的溢价。
朝廷的规矩,没有一个人敢去打破,因为一旦挑衅朝廷的规矩,在特殊时候犯事,处罚极重,甚至以往所做的种种贡献,都会被清除,以往的打拼,都会在瞬间化为乌有。
随着不断的进步,朱高煦在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监管也在不断落实,定下的处罚,除了是一些轻微之事外,其他的处罚全部都是比较重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破坏规矩,挑战大汉律法。
而在这部分人激动与主动参与之时,那些刚从大明迁移过来的汉人,反而显得很像外来者一般,一时有些手足无措。
他们很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明明都是百姓,却是那么的激动。
在这部分从大明迁移过来的汉人印象中,朝廷发动这样的大战,他们不是应该会直接受影响吗?他们的日子不是越过越差吗?
而且大军之中都是他们的家人,打仗肯定会有人死,万一自己的家人战死又该如何?
这部分人,并没有适应大汉的大环境,还是用着在大明时的目光在看待大汉。
尤其是如今他们都过上了他们自以为很满足的生活,他们是真的想不通,也不理解。
但由于朱高煦的安置又是打乱安置,原本的那些百姓也都在主动的给这部分人解释着,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人信,有的人依旧保持谨慎的态度。
但这些,大汉官府并没有任何强求,因为时间久了之后,这些人都会明白那些的。
如今从大明迁移过来的这些人,在大汉的起点都一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生活会逐渐变得不一样,走向的终点也会完全不同。
大汉京城内,街头人来人往,各个茶楼、酒楼、购物中心等等场所,都聚满了人,所有人都在讨论着这次大汉出兵的事情。
然而在讨论没有多久,城防兵马司以及所有衙役走上街头,进入各个场所。
很快一个消息传出,官府在开始对维查耶纳伽尔等国的商人的进行缉拿。
这是朱高煦亲自下的令,也只是对这些人进行暂时缉拿,然后会统一进行安置,等待战事结束后,前方的消息传来后,若是有罪之人,才会进行清理。
城东茶楼,一个维查耶纳伽尔国的商人却是无比的庆幸,他并没有被缉拿。
周边的人看着这个商人被衙役盘问之后放开,顿时一阵惊讶。
他们并没有去怀疑这个人会有什么关系,在大汉要是这样堂而皇之的用关系,不管后台多硬,今天用的,晚上就得被收拾。
“兄台,你是怎么逃过缉拿的?”
所有人都好奇的看着这维查耶纳伽尔国的商人,无比的好奇。
这商人却是一脸的自豪,咳嗽清了清嗓子。
“诸位有所不知,我在十年前,就已经在开始转入我们大汉的户籍了,在十日前,我就通过了验证,只是文书还没有来得及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