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325节

  朱高煦一脸玩味之色,朱芸清听得一时脸红。

  “爹,你怎么知道,我都没有出过远门,就过去看看嘛。

  有张叔叔他们在,我没事的,我已经长大了,会照顾好自己的。”

  “闺女啊,他不过是去一段时间,这就开始担心了?

  放心吧,他不会有事的,而且也就是一两年的时间,就会回来了。

  不过到时候即便回来,我还会让他在地方历练一两年,到时你再跟着他在外面玩吧。”

  朱高煦知道朱芸清是想去见见于谦了,毕竟两人的婚约都定了下来。

  但他可真不想让朱芸清过去,那里到底是战场,真要出了意外,他想都不敢想那个后果。

  朱芸清见状,按摩都没有心思,只是象征性的按着。

  一旁的韦清婉也是开口。

  “芸清,其他事都可以依你,但这事听你爹的,不要任性。”

  “好吧,我知道了。”

  朱芸清气呼呼的走了,她也是识大体的人,这次只不过是没有忍住想要来问问,毕竟万一要是成了呢?

  朱高煦与韦清婉一直很宠爱她们几个,谁知道这次不灵了。

  朱高煦看着自己的闺女就这样走了,也不给自己按摩了,嘴角一抽。

  “看看你教的闺女,不给她办事都不给按了。”

  “美得你,还想让闺女给你按。”

  韦清婉给了朱高煦一个白眼,也下去了。

  她要去朱芸清聊一聊才行,毕竟怕朱芸清想不开。

  朱高煦摇头一笑,继续躺着准备休息一会。

  有韦清婉去安抚,已经足够了。

  迷迷糊糊间,陈宏的声音响起。

  “王爷...王爷.....”

  “嗯?陈宏,你最好是有什么事,不然,自己下去领板子吧。”

  朱高煦神情很不爽,他才闭眼多久?这人这么快就把他叫醒了,就不能让他多睡会?

  陈宏嘴角一抽,满脸无奈。

  其实他真不想在朱高煦休息的时候来打扰,他知道朱高煦这会肯定很累,但他没有办法。

  神情肃然,陈宏低着头道:“王爷,海军在库页岛方向海域发现了一支舰队,上面有着大汉旗帜。

  海军说舰队负责人名叫枚青,是十二年前奉王爷之命外出执行任务,如今归来。

  海军已经将舰队控制,但不敢轻信,派出一支编队跟着这枚青的舰队开始返回。”

  朱高煦听到这里,心头一震,枚青?十二年前外出执行任务?

  这不就是当初他让枚青率领去往美洲的舰队吗!

  朱高煦直到此刻都有些不敢相信,十多年了啊,整整十多年的时间啊,这支舰队出去后,没有丝毫消息传来。

  他都以为枚青的这支舰队出什么问题了,他有时都在遗憾,当初怎么不多给枚青一些人手,多派一些大船。

  当初枚青出去时,所用的船只还是当初打造的,完全无法和现在的大船相比。

  至于人数,只有五千多人,六千都不到,还包含其他后勤人员,真正大军,只有两千多人。

  本来他都逐渐忘了,朱高煦是真没有想到,如今居然有消息了,这支舰队回来了!

  朱高煦激动的站起身,直接来到陈宏面前。

  “他们到哪里了?现在在哪里?”

  “禀王爷,接到消息时,舰队已经到了平东海域,按照时间,明日即可抵达。”

  陈宏看着朱高煦这么激动,不敢有丝毫耽搁,将消息全部说了出来。

  朱高煦闻言,更加激动得有些难以克制。

  朱高煦是真的高兴啊,这么多年,从美洲归来,那枚青到底有没有去南美洲?还是只在北美洲有足迹?这么多年在外面都做了些什么?

  尤其是枚青有没有将土豆、红薯、玉米、番茄、辣椒等等这些农物带回来?包括橡胶树等植物,有没有带回来?

  朱高煦最关心的,其实就是这个了。

  如今大汉的人口不断增长,哪怕开荒一直在进行,但人口的增长与耕地的增长,终有一日会出现不平衡的。

  现在又没有技术可以实现水稻杂交,尽管许多地方都可以种植三季、两季水稻,但按照如今大汉的人口增长速度,粮食的产量终究会有跟不上的那一天。

  在这种情况下,美洲那里的这些农作物,这些新的粮食品种引入,就成了关键。

  尤其是土豆与红薯,这两个还是高产,哪怕不能替代水稻与小麦,但起码可以让人果腹啊。

  而且前世他小时候,在大山里面,这土豆还叫洋芋时,可是主粮。

  是的,主粮,今天炸洋芋,明天炒洋芋,后天煮洋芋,再来烤洋芋,还有洋芋粑粑,反正是换着花样反复来,填饱肚子就靠这个。

  包括番薯,也是一样的,生吃甜脆多汁,烤熟煮熟吃软糯香甜。

  要是枚青能够将这土豆和番薯带回来,大汉的粮食问题,就可以解决大半了。

  耕种土豆和番薯,相对而言可就没有种植水稻、小麦那么淘气了,要容易很多,虽然也要打理才能长得多,长得大,但就是要轻松许多。

  有了土豆和番薯,大汉的人口哪怕这样增长下去,只要推广种植开来,他也不用担心有人饿死这些了。

  如今大汉还没有发展到让所有人都吃好的程度,能不能吃好要看个人,朝廷的义务只是让所有人吃饱,就是最大的职责。

  至于其他的,在朱高煦眼中都只能算添头,最让他看重的,就是土豆与番薯。

  朱高煦尽管很激动,但他也知道自己必须要冷静下来。

  反正明天就到了,枚青的舰队这次出去究竟是什么收获,明天就能够知道了。

  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枚青什么都没有带回来,那他是真的会生气的。

  看向陈宏,朱高煦肃然道:“此事全程关注,一旦枚青的舰队抵达,你亲自去港口,带人将舰船上的所有的东西,按照枚青的嘱咐带回来。

  记住了,枚青舰队所带回来的所有,全部都要小心翼翼的,不许让任何触碰,按枚青的要求带回来!”

  “是,王爷!”

  陈宏神情凝重的应下,能够让朱高煦这样嘱咐,他已经知道,枚青这次舰队带回来的东西,事关重大。

  陈宏随即退了下去,亲自带着人手直接往港口赶去。

  朱高煦一个人在殿内坐着,然而此刻却是丝毫坐不下去了,径直来到外面的小亭。

  朱高煦还在想着,这次枚青到底会给他带回来什么东西。

  至于什么都没带的这个可能,朱高煦下意识的排除了,他实在不想接受那个结果。

  这次枚青好歹也出去了十多年,总不能一点收获都没有吧?

  要是真没有收获,枚青会回来?

  但究竟是什么收获,朱高煦一时也有些把握不准了。

  “唉,今晚看来会被搞失眠了,真的是。”

  朱高煦一脸无奈,他其实不想再去想了,但这个脑子啊,就忍不住的会自己开始想,他能咋办嘛。

  没一会,一人匆匆来到朱高煦身后。

  “臣柳进,参见王爷。”

  “嗯?你居然来了,最近你应该挺忙的吧?”

  朱高煦转身看向柳进,示意其来到身旁坐下,一时都有些惊讶。

  如今大汉的商业不断发展扩大基本盘,各地又在开始推行纸币,以及商部的其他事宜,可以说商部的活会很多才是。

  现在柳进来找他,朱高煦不用想都知道,肯定发生事情了,并且还不小。

  柳进端正喝下一杯凉茶,谢恩后急声开口。

  “王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商部确实都格外的忙碌,各种细节都在按照王爷所说的方向去改正。

  不过臣此次前来,有一事不得不前来请求王爷。

  如今商部缺少人手,并且还是缺少懂得经济的人手。

  臣与去中央银行那里看了看,他们那里同样缺少人手,所有人都在忙着纸币的推行。

  臣想请求皇上,能不能培养一些懂得经济的人材,不然真的跟不上发展了。

  臣有罪,这个问题臣实在无法处理。”

  柳进起身行礼认错,完全没有丝毫为自己辩解的想法。

  在柳进心中,这确实是他的问题,朱高煦让他负责商部,但他却是无法处理这个问题,将棘手的问题交给朱高煦,那他这个商部尚书,又有什么用?

  作为当初在大明经商的人,受到朱高煦赏识与信任,来到大汉执掌商部,这么多年过去了,却是还有这种问题出现,这就是他的失职。

  朱高煦听到这个问题,却是变得凝重了起来。

  之前,他确实忽略了,那就是经济的发展,也确实需要经济类的人才,这是密不可分的。

  如今就是大汉发展过快,导致之前的许多制度,都跟不上了,这也是朱高煦在不断优化制度的原因。

  现在柳进提到的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一个大问题,朱高煦想到的,不仅是搞经济,还有金融,也要逐渐开始搞起来才行了。

  毕竟这些要是不跟上,后面起步慢了,发展就会慢,要是被人割韭菜,他是真的会吐血。

  将柳进扶起来,拍了拍柳进的肩膀。

  “起来,这不是你的失职,相反,你能向我及时提出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不错了。

  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关乎着大汉未来的发展,现在提出来,也不晚,来得及。”

  对柳进,朱高煦很是欣赏,能够想到这点,他已经很高兴了。

  许多人,连这点不是都想不到吗。

  随即朱高煦让人将陈治平叫来,既然是要培养经济类人才,那就需要教育部的配合。

  不一会,待陈治平到来,朱高煦直接将这件事说出。

  “经济型人才,这关乎大汉未来的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包括更深层次的金融,如今也要开始进行培养。

  接下来要在大汉各个省学,开设经济学,待经济学开展有了经验,后面会开设特别的经济学院,纳入金融学等等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科目。

  至于老师,由商部进行抽调,进行人才的专项培养。

  这件事,在明年省学招生之前,落实到位,从明年开始的新生,必须要纳入教学。

  有这方面天赋的,进行专项教导。

  这件事你们两个下去合计合计,尽快将方案交给本王,本王批复后就开始实行。

  这是你们两个部门之间的联动,拿出效率来,尽快去完成。”

首节 上一节 325/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