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335节

  就在这时,杨士奇匆匆走了进来。

  杨士奇先是对高贤宁微微一礼,但高贤宁却是直接没有去看杨士奇,随即看向朱棣。

  “皇上,臣这便去往江浙之地继续推行新政。”

  高贤宁对杨士奇等人很是不屑,正要转身离开,朱棣的声音传来。

  “贤宁稍等,卿刚至京城,可休息几日再去,当注意身子才是。”

  “皇上,臣身子受得住,如今地方之事众多,新政推行刻不容缓,不用歇息,臣告退。”

  高贤宁完全没有理会朱棣的好意,急匆匆的走了下去,自始至终,都没有去看杨士奇一眼。

  朱棣看着高贤宁离开,一声轻叹,随即看向杨士奇。

  “有什么事?”

  朱棣并没有对杨士奇展现出任何不好的表情,他很清楚,如今朝堂,还需要这些人支撑着。

  尤其是这些人深受朱高炽的重用,又受朱瞻基的喜爱,哪怕是请出了高贤宁几人,但也无法完成更迭。

  杨士奇面色没有任何不快,但至于心中有没有想法,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这段时间,他自己很清楚,他已经没有当初那么深受朱棣的宠信了。

  高贤宁这几人回归朝堂之后,直接掌握实权,这个进度,可是让他看得眼红。

  当初朱棣靖难成功,他们这些人第一时间投奔朱棣,才逐渐开始成为大明重臣。

  但高贤宁这些人,明明不是忠于朱棣的,明明是忠于建文的,如今却是得到重用。

  现在朝中有两人,外面有两人,杨士奇很清楚,等到外面诸事定下,这四人,必然会成为大明新的真正重臣,地位甚至在他之上,这让他,心中很难接受。

  其实不仅是他,已经出来的杨溥、杨荣等人,又何尝没有想法。

  杨士奇心头思虑万千,但话音并没有停下。

  “禀皇上,大汉传来消息,如今大汉出现了新的粮食,名为土豆与番薯。

  据大汉传来的消息,这是汉王派枚青率领舰队在大汉海外之地找到的,用时近十三载。

  新粮食土豆与番薯的其他信息,并没有任何消息,哪怕就是大汉之人,也不清楚。”

  朱棣闻言,顿时一惊,瞪大眼睛有些不敢相信。

  大汉竟然有了新的粮食?

  朱棣下意识的想法则是这个新粮食,绝对不会差,肯定有着独特的一面。

  以他对朱高煦的了解,如果是无用的,朱高煦绝不会拿出来这么宣扬,让大汉所有人都知道,这么做,必然是为了后面这个新粮食的出现。

  然而无论这个土豆与番薯有着什么独特的一面,朱棣心头都格外的火热。

  这可是新粮食啊,大明如今,可是极为需要。

  其实大明有很多富余的粮食,但是都在那些商人、官绅、地主手里,尤其是粮商。

  这次在江浙推行新政,可是查抄出了不少粮食,份额让他都看得眼红,这也是新政还能推行,大明朝廷也逐渐富有的重要原因。

  但即便是这样,朱棣也很清楚,新粮食的重要性。

  朱高煦的大汉国耕地比大明还少,都极为重视,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粮食绝对不会差。

  如今大明迁移了那么多人去了大汉,依旧还缺粮严重,朱棣看得是极为眼馋。

  看向杨士奇,朱棣的神情无比凝重。

  “大汉出现了新的粮食,你觉得大明应该如何做?”

  “皇上,臣建议可以向汉王联系,此新粮食出现,将会极大缓解饥荒,对大明,对汉人极为重要。

  汉王为大明汉王,又重视汉人,想来汉王应该不会拒绝。”

  杨士奇没有丝毫思考,已经是早就想好了应对。

  而应对的法子也很简单,那就是站在大义与道德的最高点,迫使朱高煦将新粮食交给大明。

  朱棣思考片刻,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点头应下。

  这个法子到底要不要用,朱棣也在沉思。

  之前给朱高煦送去密旨,让张谦带话回去,恐怕已经有些伤了朱高煦的心,这次要是再用这样的方式,朱棣很是慎重。

  因为朱高煦若是愿意,其实会主动送过来。

  现在朱高煦都没有送来,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示意杨士奇下去,朱棣一个人还在思考着。

  这就是朱高煦实力强大的展现了,朱棣对朱高煦的态度,都需要这么谨慎,都需要再三考虑。

  若是朱高煦没有这个实力为支撑,朱棣哪里会想这么多?

  就在这时,一太监迈着碎步匆匆跑了进来。

  “皇上,太子殿下晕倒了!”

第349章 朱高炽的遗言

  大明东宫。

  朱高炽躺在床榻上,太子妃张妍坐在床榻前,泪眼婆娑,双眼红润,无比憔悴的捂着嘴悲伤的看着床榻上的朱高炽,隐隐有着一丝抽泣之声,却是被自己死死的控制着。

  朱瞻基站在一旁,也是一脸担忧又悲伤的看着床榻上闭着眼的朱高炽。

  片刻,朱瞻基看向张妍。

  “娘,你先回去休息吧,你已经照顾了几晚没有合眼,你也要保重身子才是啊。”

  张妍木讷的摇摇头,目光一直放在朱高炽之上。

  “我无事,我想看着他醒来。”

  朱瞻基闻言,一阵沉默,说不出话来。

  这段时间,朱高炽的病情不断加重,他们每个人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但现在突然的晕倒,让他们又有些措手不及。

  尽管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建设,但真的当噩耗传来,还是无法接受。

  沉默一会,朱高炽的双眼逐渐睁开,张妍与朱瞻基顿时一喜。

  “你可算醒了。”

  “爹,您终于醒了,可感觉有哪里难受?”

  朱高炽睁开眼看着眼前的泪人张妍,又看了看一旁紧张又担忧的朱瞻基,却是笑了。

  朱高炽努力的伸手,缓缓放在张妍脸庞,擦拭着流下的泪水。

  “这段时间,辛苦你了,我有点想吃你亲手熬的粥了,帮我再做一份,可好?”

  “好,我这就去,这就去。”

  张妍按住朱高炽的手,眼中的泪水更是不由自主的流淌而下,另一只手又不断擦拭着。

  不断的点头,双手握住朱高炽的手,又将朱高炽的手缓缓放下,不舍的下去开始熬粥。

  其实她知道,这是朱高炽在支走她,朱高炽有话要给朱瞻基说,她不方便听。

  后宫不得干政,这是朱元璋定下的祖训,哪怕她是太子妃,这个原则都必须要遵守。

  张妍没有丝毫的不满,她知道,这是朱高炽最后的时间了。

  就在太医给朱高炽诊治时,他们就已经知道了朱高炽的情况,准确而言,这段时间,他们一直陪在朱高炽身边,也是为了如今。

  她和朱瞻基,两个人的事务都很多,但这几日愣是放下手中事务陪在朱高炽身旁,就是为了陪着朱高炽走完这最后一程。

  纵然就是朱棣,每天也都要来看望两三次,最终又不得不回去处理国事。

  待张妍离开,朱瞻基坐在刚才张妍所坐的位置,给朱高炽擦拭着额头的细汗。

  “爹,太医已经看过了,你不要担心,会好的,太医会治好的。”

  “小子,又在这糊弄我呢,我自己的身子,我还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扶我起来,躺了这么久,着实难受。”

  朱高炽笑着摇头,朱瞻基说的话,他是完全不带信的,他知道这是朱瞻基在宽慰他。

  哪怕他不知道太医说了什么,但他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身子已经彻底空了。

  将死之际,人往往能够预知自己的死亡。

  在死亡到来之前,不是谁都可以平静对待那个时间的到来的,但朱高炽已经适应了。

  可虽然适应归适应,要是没有留念,也是不可能的。

  如今他还年轻,却是即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一刻真的到来,又是哪里能够轻易放得下的。

  坐起身,靠在床头,朱高炽只感觉呼吸都顺畅了不少。

  “儿子,这应该是我最后的时间了,你不要悲伤,不要怀念,以后我不在你身边,你自己要处理好国事。

  记得,你现在是太孙了,以后会是大明的皇帝,不要任性行事。

  有些话,趁着现在还能说,我得给你说清楚,不然没这个机会了。”

  “爹,您说,我听着,我一定记在心里。”

  朱瞻基并没有再说什么宽慰的话语,他很清楚这个时候的朱高炽有多冷静。

  他更加的清楚,这是朱高炽最后对世间的迷恋了。

  这些话如果不听,朱高炽反而会有更大的遗憾。

  朱高炽看着朱瞻基,笑得格外的开心,片刻又收起笑容。

  “我当了这么些年的太子,我自认为对得起大明,对得起这个天下。

  虽然还是太子,但也值得了,也算是为大明天下做了不少事,没什么遗憾了。”

  朱高炽嘴里说着没遗憾,但心中又怎么会没有。

  身为太子,距离那个位置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的距离,他却是跨不过去了。

  这是他最大的遗憾,当了这么些年的太子,终其一生,也未能成为大明的皇帝。

  不成皇帝,他做的那些,都会被记载在永乐年间。

  惟有成为皇帝,他才能有属于自己打造的那些盛世,他所做的一切,更会被历史所铭记。

  而且谁没有当皇帝的心啊,尤其他还是太子,那个执念,更加深刻。

  但现在,终究一切都要消散了,时也命也。

  朱高炽面露苦涩,只得停下思绪,继续道:“大明如今与之前已经不同了,你要记住,在你登基之后,政策要继续实行,一切要以民为本。

  大明虽然休养生息已经几年了,但这个时间还不够,你要切实落实下去,唯有如此,大明才能再次强大起来。

  新政的推行,如今高贤宁做得很不错,这个人虽然说话行事不讨喜,甚至让杨士奇等人都感觉到了危机,但他是良臣,要好好去用。

首节 上一节 335/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