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338节

  朱高炽的情况,他已经在途中问过太医了,朱高炽已经扛不住了,这让他很是不甘,无比的悲凉。

  朱棣不明白,为什么上苍要这样对待他老朱家的人。

  前太子朱标就是英年早逝,现在又是他的亲儿子,也是大明的太子,也面临着早逝。

  朱棣很想不通,他的父亲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有着再造中华之功绩,将元末时期民不聊生,易子相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带离苦海。

  他五征蒙古诸部,再度扩边疆,解决边患,为大明也做出了不少功绩。

  为什么换来的,却是大明接连两任太子早逝,都是贤良的太子,为什么会是这样?

  朱棣心头更是无比的悲忿,苍天无眼,何苦这样对待他朱家人?

  苍天的薄凉,让朱棣心头像是被堵住了一般,怎么呼吸也不顺畅。

  如果朱元璋和他是昏君、暴君,如果朱标与朱高炽是昏聩的太子,他没有想法。

  可他们,都不是啊。

  朱标与朱高炽身上,都承担着开启大明太平盛世的重任,可都早早逝世,这让朱棣无法接受。

  看着臂弯中的朱高炽,纵然是永乐大帝,眼角也逐渐变得湿润。

  当这一刻真的到来,他才恍然发现,自己亏欠了朱高炽太多。

  先是朱高燧被他逼疯,如今嫡长子朱高炽,也因为他做的那些事,如今就要早逝。

  朱棣很是悔恨,当初为什么自己要亲手挑起这三兄弟之间的争斗啊。

  如果他当时果决一些,坚定一些,将那些隐患消除,现在三兄弟都在他身旁。

  朱高煦可以和朱高燧一起帮着对外征战,朱高煦也可以和朱高炽一起帮他处理国事。

  那样,朱高燧不会疯,朱高炽也不会早逝了啊。

  朱棣都无法想象,他们这一家人,将会是何等的愉快,会有欢快。

  而他做的那些,不仅亲手挑起三兄弟的争斗,又疑心这人,疑心那人,无论是谁,他都没有真正信任过。

  既怕朱高煦的功劳太大,威望太高威胁到他,又怕朱高炽权力太大,架空他。

  想着这些,朱棣心头越发悲凉,这些,都是他一手造出来的。

  朱高炽靠在朱棣的臂膀上,只感觉是那么的温馨。

  自小他就在京城,与朱棣分开,他都不知道自己上一次靠在朱棣臂弯里是什么时候了,记忆中就是没有的。

  他和朱棣确实有很多的不和,他也知道朱棣猜疑过他,但现在或许是大限到了,加上自己看透了很多,哪怕如今他年纪大了,都很怀念这样温馨的感觉。

  听着朱棣的心跳,他能够感受到朱棣内心的悲凉。

  “爹,我都已经看开了,你也看开一些。

  这一天早晚都会到来,如今来了,该坦然面对了。

  我先下去见爷爷奶奶和大伯,我会跟他们说清楚爹靖难是迫不得已,我会跟他们说,爹的功绩,会跟他们说,如今的大明,不一样了呢。

  现在的大明,疆域之大,超越历朝历代,待再过数十年,大明就会出现真正的盛世。

  这些,都是爹你带来的。

  若不是爹,哪里会有我们,老二又哪里能够出去打拼出一个偌大的大汉国,哪里能够为大明开拓如此之多的疆土。”

  “爹,如今老三神志不清,还请爹不要放弃,继续让太医给老三诊治才是。

  我走了之后,就剩下老二了。

  老二做得好啊,比我强,我这个当大哥的,不如他。

  如果当初能够预知如今,这个太子的位置,真的应该让老二来当,或许大明,会更加强盛吧。

  现在大明与老二的大汉国,依旧还有隐患。

  爹,该和老二好好沟通了,那些让老二靖难的话,不该说。

  我们是至亲,又岂能自相残杀。”

  “爹你在大明实行的政策,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如今我想通了,我很赞同。

  可惜是我醒悟晚了,枉我当初还反对过新政的实行。

  但仅仅只是这些,还不够,许多方面,老二都领先于我们。

  实在跟不上,就派些人去老二那里学习学习吧,等他们从大汉学成归来,将大汉先进的那些,好的那些,带回大明。”

  “我走了之后,心中还是有些放心不下那小子,爹你好好说说他,好好教导他。

  他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如今的他,还是稚嫩了点。”

  “爹,大明的百姓苦累了太多年,接下来就好好休养生息,改革内政吧,不要再动任何兵戈了。

  是时候让百姓能够过上好的生活了,不然民怨沸腾,于朝廷不利。”

  朱高炽一句一句的说着,说到最后,其实朱高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到哪里了。

  朱高炽只感觉越发的恍惚,他好想闭眼啊,好想什么都不用想啊。

  朱棣听着朱高炽说的这些,心头更加不是滋味。

  朱棣很想说,这样的老大,为何不能早一些出现,他自己为何不能早一些看透那些世俗。

  朱棣很恨,恨这苍天,为何如此薄凉他朱家,为何要让他们在这个时候,才能明悟这一切。

  朱高炽到了现在,依旧想的是这一家人,想的是国事,朱棣心头越发不是滋味,无比的难受。

  “老大,我都知道了,你放心,有我在,不会的,会好好的。

  我的事情,我会亲自下去给爹和娘,给大哥他们说,你要好起来。

  朕是皇帝,朕命令你好起来。”

  朱棣抱着朱高炽的手,都不知觉的紧了紧。

  感受着朱高炽的体温在不断流逝,朱棣真的怕了,向来从未怕过的永乐大帝,这一刻也怕了。

  朱棣真的想用自己的命来换朱高炽的命啊,他本身就已经老了,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但朱高炽还年轻啊。

  尤其是现在的朱高炽,他很喜欢。

  以前他还不觉得朱高炽能够带着大明走多远,但现在他在朱高炽身上看到了希望。

  朱高炽越发优秀,他越是不舍,越是难受。

  心中的痛,无法言语,让他呼吸一时都变得有些艰难。

  朱高炽脸上依旧带着笑容,只是双眼越发恍惚,渐渐开始闭合。

  他还想睁眼再看看这个世界,但哪怕他用尽气力,这眼皮,仿佛有千斤重一般。

  脑海之中也不断闪烁着以往种种美好的一幕幕,仿佛都在催着他闭眼一般。

  “爹,代我给老二说一声,我先走一步了。

  我知他不会回来,但请他不要忘了,在大汉国,为我...送....行...”

  朱高炽的双眼渐渐闭合,呼吸从微弱到渐渐无声,手也从朱棣身上径直滑落而下。

  朱棣瞪大双眼,看着眼前闭着眼,脸上还有笑容,没有任何呼吸的朱高炽,顿时变得血红,泪水一滴一滴直接落下。

  朱棣整个人都慌了神,显得是那么无措。

  呆呆的看了几个呼吸,将朱高炽揽在怀中。

  “老大,你不要走,朕不准你走,你还没有登基,你现在醒过来,只要你醒过来,我马上给你让位,我让你做大明的皇帝....”

  “老大,你睁开眼看看我,睁开眼啊...”

  朱棣说着说着,从洪亮到已经开始泣不成声,只剩下哭泣。

  朱棣已经不知道自己多就没有哭过了,自他登基之后,徐皇后离开时他哭了,朱高燧被他逼疯后,他一个人悄悄的哭了,然后就是现在。

  朱棣悲愤的声音传到外面,靠在门上的张妍呆滞又无助的滑落在地,身边的侍女太监赶紧扶起,张妍却是始终无法站稳。

  朱瞻基眼中的泪水,也流淌而下,不顾一切的闯了进去。

  看着朱棣抱着没有任何动静的朱高炽,朱瞻基来到近前,瞪大眼睛看着朱高炽就这样逝去,径直跪在地上,眼中依旧还是无法相信。

  而在外面,整个东宫,所有人纷纷跪地,每个人都在哭泣着。

  “太子殿下....”

  “太子爷....”

  每个人都在追悼着,无论原本在做什么,都在哭着。

  大明京城,仿佛因为朱高炽的逝世,是那么的阴霾,小雨淅淅,仿佛是上天也在哀悼一般。

  整个皇宫,所有人披麻戴孝,都无不感伤着大明太子的离去。

  满城百姓,不知是自发还是官府推动,都在为大明的太子送行。

  从停棺守灵到下葬,所有人的心情都是沉重的。

  直到下葬之后,京城的天空,又渐渐开始放晴,仿佛是在预示着新的开始一般。

  不仅京城再度恢复往昔,哪怕就是朱棣、朱瞻基,也在开始忙着手中的事务。

  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感伤,他们还要肩负起大明天下的重任,他们必须要收拾好心情,再度投入到繁忙的国事之中。

  奉天殿内,如今正式开始监国的朱瞻基,正在与朱棣商议着。

  本来是需要守孝的,但国事不能没有人处理,则是由朱瞻基的那些弟弟在守孝。

  “爷爷,如今迁都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需要尽快完成才是,不然人都分散在两边,对朝廷极为不利。”

  朱棣看着坚定的朱瞻基,自己却是犹豫起来了。

  其实迁都的事情,早就已经开始了,但因为朱高炽身体的原因,迁了一半,又搁置了下来。

  “大孙,如今老大才下葬,若是真的迁都,如何抬回顺天?”

  刚下葬就迁出去,这事可是大忌讳。

  但迁都一旦完成,这事又必须得做。

  这也是朱棣很是犹豫的,因为他也清楚朱瞻基所说的,迁都已经迁了一半,现在必须要做出决定。

  要么继续完成迁都,要么将迁过去的人再迁回来,不然这里一半,那里一半,朝廷还像什么话?

  朱瞻基闻言,一时也是沉默了下来。

  迁都顺天,这是他早就想要做的,在那里似乎更能给他安全感。

  而且营建顺天已经营建了这么些年,全部都已经做好了,要是不迁,也就成了笑话。

  最终,朱瞻基再次变得坚定。

  “爷爷,顺天府营建如此之久,耗费如此之多的人力与钱粮物资,若是不迁,有损国威。

  我爹泉下有知,必然也会同意的。

  我认为可先迁都,待过后再来重新安置我爹便是。

  爷爷,当以国为重才是。”

首节 上一节 338/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