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居然发展壮大到了现在,他才收到这些消息,更是让也先有了火器。
二十余万大军,十二万骑兵,两百余门射程两千米的火炮,上万支射程百米的火绳枪,还又发现了铁矿,从泰西之地得到了火器技术。
这些消息,让朱棣只感到一股子梦幻。
瓦剌余孽的这个崛起速度,都已经可以和朱高煦在外面弄出来的大汉国,与朱高煦的崛起速度可以相比了吧?
朱棣到底是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经历了太多,尽管这些让他很是不可思议,但也很快镇定下来。
凭借着敏锐的直觉,朱棣敢笃定,这个也先的蒙古帝国,绝对不可能像朱高煦的大汉国那样。
全靠着不断攻占他国,得到人口和地方,快速补充进来的大军,也先虽然如今能够控制,但他清楚,这个蒙古帝国内部,绝对混乱。
瓦剌余孽就那么些,如今这么多人,那就说明,瓦剌余孽在这里面,人反而是劣势的。
但也就是也先,如今可以压住那些人,才显得这个蒙古帝国强大罢了。
可只要蒙古帝国遭受大败,只要也先一死,那这个蒙古帝国,又会在顷刻之间瓦解,烟消云散。
尽管是这样,但朱棣依旧对这个也先感到心惊。
马哈木的孙子,脱欢的儿子,居然是这么一个枭雄,他可真是意外。
再看看如今还有些震撼的朱瞻基,朱棣忽然觉得,他这个大孙,好像有些不太行了。
这真是人比人,差距太大了。
朱高煦好歹比朱瞻基大一辈,他不说什么了,但也先可是和朱瞻基一辈的,年纪相仿。
如果将朱瞻基换到也先那个位置,朱棣还真不敢说朱瞻基能够做到像也先那样。
“大孙,如今瓦剌余孽崛起,还建立了蒙古帝国,你说我们该怎么做?”
朱棣的话,让朱瞻基瞬间回过神来。
刚才他还一直沉浸在震撼之中,他是真没有想到,一个瓦剌余孽,居然还能够再次兴盛,还搞出了一个更为强盛的帝国。
东、西、南方向有着朱高煦的大汉国,现在又冒出一个西北方向,甚至正在沿北扩张的蒙古帝国,朱瞻基有那么一瞬间,只感觉天塌了。
十二万骑兵,还有着火器的蒙古帝国,这份威慑力,已经不比朱高煦的大汉国来得差了。
想想也先是跟他同一辈的啊,朱瞻基就很是受不了。
也先都已经是帝国的掌控者了,打造出了一个帝国,而他呢?他又做了些什么?
其实他也在纠结,要不要出兵,可他真的很是犹豫。
按道理,大明理应出兵,毕竟出现了这么一个比当初鞑靼与瓦剌都还要大的威胁。
可大明若是出兵,必定又是集中精锐,几十万大军出征的那种,耗费国力就算了,一旦开战,大明这次必然也会损失惨重。
即便是将也先镇压,可大明也会元气大伤,到时面对朱高煦的大汉国,他又该怎么办?
本就有一些实力差距,他还认为大明可以和大汉国一战,但只要出兵也先,那就连和朱高煦一战的资格都没有了。
听着朱棣的问话,朱瞻基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应答,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出兵,还是以防守为主。
其实当纠结出现之时,朱瞻基内心深处,就已经有了选择,那就是以防御为主。
毕竟在他潜意识内,蒙古帝国的火器依旧不如大明,但盛在骑兵之利,主动出击对大明极为不利。
可他又清楚,若是他不同意,恐怕会让朱棣失望。
第354章 朱棣的最后一舞,对朱高煦最后的请求与道别
朱棣看着朱瞻基在纠结,还以为朱瞻基正在沉思,并没有出声打扰,自顾的看着地图,静静的等待着。
如今即便是他已经回过神来,朱棣心头依旧还是有些震撼。
当初的瓦剌余孽是什么样子,他可是太清楚,本以为瓦剌会就此消沉下去,却是在脱欢与也先两代人的带领下,愣是又重新崛起。
朱棣对马哈木其实都有些羡慕,儿子这样优秀就算了,孙子也同样优秀。
脱欢给也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先在这个基础之上彻底崛起,哪怕这个所谓的蒙古帝国内部问题会很多,但起码,如今表面看着,确实强大。
现在哪怕是大明,想要重创也先的蒙古帝国,朱棣自己很清楚,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十二万骑兵,还有着火器加持,如今瓦剌,简直可以和当初的元朝相比了。
而且最让朱棣担心的,就是传回来的这些情报,是否真的可靠。
锦衣卫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加上又这么晚才传回来,所拿到的情报,真的就是最新的消息吗?
当初他派锦衣卫过去在暗中杀死了脱欢,他不信也先这样的人会没有防备,会对大明的锦衣卫视若无睹。
朱棣一时都有些头疼,他在西北投入的锦衣卫情报力量,其实已经不小了,但现在那里被也先整合后,情报的展开,他知道会很难。
其实朱棣还真没有想错,也先在金帐汗国分裂成诸国之后,迫降多国。
真实的实力,也就是也先的大军,不止二十万,尤其是火炮的情报上,也与锦衣卫传回来的存在偏差。
朱棣看着地图沉思许久,想着这一次该怎么打。
出兵是肯定要出兵的,他绝不允许大明边地出现这么一个强大的邻居,他哪怕再次损耗国力,都必须得把也先给彻底重创,最好斩杀也先。
前元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当初他小时候,也是见证以及参与过的。
朱元璋北伐之时,他朱棣,当时也在军中效过力的,他不想这个所谓的蒙古帝国,再次崛起。
而且这次一旦重创也先,那么大明还可以顺势向西北方向进行扩张,疆域可以再度增大。
在朱棣看来,这次大明,恐怕是要被动增大疆域了。
思考着这些之际,朱瞻基的声音突然传来。
“爷爷,我想了一下,大明应该要出兵,瓦剌余孽崛起,已经开始影响大明周边,这对正在营建的东、西蒙古都司而言,极为不利。
可也先如今有着十二万骑兵,这对大明而言,极为不利。
我觉得可以出兵表明大明的态度,但决不能深入,一旦大军深入,将会极为容易被也先的骑兵的针对。
尤其是后勤物资运送,将会极为艰难。
十二万骑兵,撒在这片地方,会让我们极为的难受,稍有不慎,甚至还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刚才我思考许久,我认为若是出兵,最好分为两路。
其中一路从西蒙古都司出发,往巴林等诸部方向发起进攻,这里主要调集东、西蒙古都司,以及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等地兵力为主,为辅攻方向。
而另外一路则是从哈密都司出发,集中主力大军,先将原本东察合台汗国地区纳入大明疆域。
这些地方,我们的后勤运输路线可以不受到很强烈的干扰,而要是继续深入,去往白帐汗国、金帐汗国等地,战线拉长,对我们极为不利!”
朱瞻基在地图上认真的指着,说着自己的见解。
在知道这次必须要出兵之后,他现在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既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时不能让朱棣再像之前灭鞑靼与瓦剌那样,深入腹地进攻。
他必须要保证大明精锐不能出现大规模的伤亡,不然他后面不好应对朱高煦的大汉国。
朱瞻基始终还是无法像朱棣那样,正常看待朱高煦的大汉国,他是真的怕。
比起攻灭也先的蒙古帝国,他更加感兴趣去将朱高煦的大汉国打下来,虽然极为困难,虽然如今还存在火器上的差距,但朱瞻基就有这样的心。
朱棣听着朱瞻基说的这些,也是欣慰的笑了。
“大孙,你说的这些,很不错,如果是正常用兵,像你说的那样去做,只需要逐次去做,就能逐渐达到目的,哪怕不能重创也先的蒙古帝国,起码可以做到压缩其活动空间。
如此一来,大明有了更深的战略纵深,可以在巴林、东察合台汗国等地建立防线,然后再像当初对付鞑靼那样,缓慢推进,数十年就能将蒙古帝国削弱。”
朱棣对着朱瞻基很是称赞,其实这个法子,他已经在鞑靼身上用过了。
但朱瞻基能够提出来,他也很认可,因为这个法子本身就没错。
不过只需要像他以前那样,大明修养一段时间后,有了钱粮,就立即出征,一边小削弱,一边往外扩,一边构建防线,将大明的边地不断向外推移。
可短暂的欣慰过后,朱棣看着地图,却是又摇了摇头。
“你说的这些,虽然不错,但我不准备这样做。”
朱棣转头看向朱瞻基,神情越发的坚定。
“大孙,我老了,也就这两年的时间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慢为你清除这些障碍了。
这次,我要集中大明精锐,重创蒙古帝国,让其无法对大明施压,你也可以更好的休养生息。
这也是我能够为你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或许我会死在这次亲征的途中,或许我会死在战场之上,或许我能看见明军大胜,但无论如何,我不能将这个麻烦遗留给你。
这次亲征,你留在京城,将迁都的事情完成,总督所有国事。
在我率军出征之后,大明所有事务,皆由你做主,不必请示我。
无论政务还是军事,我出征之后,你虽是太孙,但你就是大明的皇帝,你拥有所有的权力。”
朱棣带着淡淡的笑容看着朱瞻基,既有对这次亲征的坚定,也有对朱瞻基的期望。
他这一生,都在北征。
还没有就藩时,跟随常遇春北伐。
为燕王之时,护卫北疆,多次出兵鞑靼,以护大明北疆稳定,以护大明北疆之民安定。
在他登基之后,五次北征,最后灭鞑靼与瓦剌,彻底扫平大明北疆之患。
如今,即便他已经人到暮年,就剩下最后这一两年的时间,他依旧再次决意出兵,再为大明解决边患。
许多人都说,他不是大明的皇帝,他是大明的征北大将军,朱棣都认了,他就是大明的征北大将军。
大明有需要,他就在。
他朱棣戎马一生,除了之前去朱高煦大汉国的那段时间外,他没有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他从未懈怠片刻,他从未享受过真正的生活。
但他从不曾后悔过,这不仅是他一生的志愿,更是在为他自己赎罪。
如今年老古稀,他本可以享受人生最后的时光,将这些事留给朱瞻基去做,但他做不到。
劳碌一生,未曾有片刻安宁,身边至亲先后离去,这或许就是他的命吧。
他对得起朱元璋,对得起大明,对得起汉人,这就足够了。
朱棣很清楚,这次亲征,就是他最后的时间了。
这一去,恐怕无法能够再回来看见大明了,他将所有的一切,都寄托在了朱瞻基身上。
朱瞻基看着此刻慈祥的朱棣,双眼一时都有些红润。
双手紧紧攥紧,朱瞻基心头很不是滋味。
“爷爷,你留下来吧,我如今长大了,让我带兵亲征吧。
那也先与我同辈,就让我去会一会他,我一定将其重创。
爷爷,留下来,好不好?”
朱瞻基此刻也忽然想通了很多,什么朱高煦的大汉国,他此刻不想去理会。
他现在只想让朱棣留下来享受最后的宁静,他已经不在乎这一战是否会伤亡惨重了,他只想完成朱棣的心愿,重创也先的蒙古帝国。
朱棣抚摸着朱瞻基的脸庞,却是摇头。
“大孙,听我的,我已经老了,无法再处理国事了,大明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