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342节

  此事便就这样说定了,我为你解决也先,你让大明强盛起来,我大明,是时候出一个盛世明君了。”

  朱棣说完,随即让人唤来杨士奇等人。

  待杨士奇、陈良等人纷纷到来,朱棣拉着朱瞻基,站在上方。

  将也先与蒙古帝国之事说来后,朱棣锐利的看向众人。

  “待朕亲征那也先小儿,你们辅佐太孙监国,所有国事,无需向朕询问,皆由太孙做主!

  若朕亲征不测,尔等在京拥立太孙登基称帝,以稳大明江山社稷!”

  朱棣如今就是要再次确立朱瞻基的位置,正式将所有的权力,真正交到朱瞻基手中。

  朱棣也怕自己这次亲征有不测,他更加清楚自己的身子,已经坚持不住了,现在安排好,起码他若是真有不测,大明依旧能够保持稳定。

  至于高贤宁、陈良等人,他如今也不想再去管了,这些事情,就让朱瞻基自行决定了。

  下方众人听着朱棣的话语,尤其是杨士奇等人,心头满是火热,他们本来已经做好准备再等几年,没想到这个惊喜却是来得这么快。

  但所有人都保持着理智,劝谏着朱棣不要亲征。

  如今朱棣的年纪实在太大了些,这次亲征,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很有可能去了就回不来了,他们必须要劝。

  朱棣无视了所有人的劝谏,直接让杨士奇等人开始抓紧准备大军出征的一切物资。

  待众人离开,朱棣看向朱瞻基。

  “大孙,去处理事务吧,接下来我要开始准备出征的事宜,大明,就交给你了!”

  “爷爷,孙儿竭力而为!”

  权力移交,朱棣随后召集五军都督府众将,正式下诏调集大军。

  做好这些,朱棣又写下一封信,派身边近侍去往大汉国,带给朱高煦。

  其实他本来是准备要亲自去一趟大汉见朱高煦的,因为大汉新出现的粮食,他想要带一些回大明。

  甚至他都已经做好了求朱高煦的准备。

  如今年纪大了,对那些所谓的面子什么的,看淡了太多,加上之前给朱高煦送去的密信,他也清楚只能这样,才可能让朱高煦给他新粮食的种子了。

  可是也先的这件事,让他不得不取销这趟行程,只能以书信的方式,给到朱高煦了。

  “老二,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求你,也是我最后一次求你,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

  朱棣喃喃自语着,他这么做,都是为了大明百姓,为了汉人,他真希望朱高煦能够同意啊。

  这封书信,不仅是只有这一件事,还有蒙古帝国的消息,以及出兵蒙古帝国的事情,朱棣也一并写在了书信之中。

  如今朱高煦的大军已经进入帖木儿帝国,而也先的蒙古帝国,正好就在帖木儿帝国旁边,这让朱棣也对出兵的事情,抱有很大的期望。

  处理好这些,朱棣又来到祖庙,他来见朱元璋了。

  看着朱元璋的画像,朱棣停留了许久,也述说了许多。

  “爹,我也快下来了,等我下来,老四亲自向您磕头请罪。”

  朱棣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会不会让朱元璋不再恨他,但他如今,不会再向当初那样逃避了。

  见了朱元璋,朱棣又见了马皇后、朱标,随后又见了徐皇后、朱高炽。

  直到离开,来到外面,朱棣转头看向身后,却是久久不能回神。

  他知道,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来看自己的至亲了,这既是他最后的道别,也将会是他下去之后与众人的相逢。

  最开始时,想他也是什么都有,只是那时候的自己,不理解这些。

  渐渐,他身边的人逐渐离去,如今,就剩下他的大孙朱瞻基,还在他身边,再无一人。

  转身,朱棣毅然离开,只是双眼,越发湿润。

  朱棣没有回去,又来到赵王府。

  朱棣看着朱高燧正在里面一蹦一跳的,一会撒泼打滚,一会又呆呆的望着天空,看着看着,看了许久。

  “老三,爹对不起你,都是我这个当爹的不是。”

  朱棣不敢再进去,转过身,干涸的脸庞流下清泪,身子都在不停的颤抖。

  “老三,我走了。”

  若有来世,爹一定加倍补偿你!

  朱棣径直离开,双眼虽湿润,但步伐却是格外坚定。

  做好这一切,待物资准备一部分后,便是先行向着甘肃而去。

  于此同时,大明征伐瓦剌余孽也先的诏书,正式传达天下,同时大明精锐的大军,纷纷开始集结。

  这次朱棣动用三十五万大军,对外宣称六十万军,不断向着哈密都司方向开始集结。

第355章 朱高煦的无上影响力,东察合台汗国可汗羽奴思在大汉面前的卑微

  大汉王宫,承天殿内。

  “王爷,如今从美洲带回来的新种已经全部种下去,都已经派了人看守以及养护,以确保无失。”

  枚青一脸的激动,双眼之中充满了憧憬与渴望。

  不仅是枚青,准确来说是所有随同枚青一同去往美洲的人,尽皆激动之中又有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种植这些新种的专注与决心。

  他们在接受朱高煦特意准备的国宴之后,本以为那就是自己得到的最好待遇了,作为一些大头兵,能够享受在他们眼中只有一军主帅或者主将才能享受到的待遇,本来已经很是知足了。

  结果后面朱高煦又发下了大量赏赐,不仅有着赏赐,还给他们将退休后的待遇都准备好了,并且其中付出最多的几个人,甚至在大汉的全面封赏之前,得到了爵位。

  虽然是一个伯爵,虽然只能世袭三代人,但只要这三代人以内的人再努力努力,或许还能更进一步,亦或者延续这份世袭。

  大汉的爵位,朱高煦已经明确说过了,至多只能世袭三代。

  若是还想要这份荣誉与待遇,那就需要家中的人继续努力。

  朱高煦这样做的初衷,就是为了防止有人混吃等死躺老本,给三代世袭,也算是对得起初代人的努力与付出了。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封赏都是世袭三代,有的像科研院的那些人获得的爵位一样,只能一人跟随,无法世袭。

  这也是朱高煦定下大汉爵位的特殊性,以及如今还没有进行全面封赏,现在就能够获得爵位的人,都是受人敬仰的存在。

  因为只有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能不用等到全面封赏,而提前受封。

  朱高煦对他们这些回来的人,给出的待遇远不止如此。

  后面又下发了大量赏赐,钱粮以及各种必需品,几乎都有。

  除此之外,还赐下了良田,每个人都有,没有一个人疏漏。

  这不仅让这些人感动,更是让所有人,无论是军中还是民间的百姓,尽皆感动无比。

  在这么一个时代,一个大头兵都还能获得这些待遇,除了大汉,任何时期都是没有过的事情。

  无论是在大明还是在历朝历代,都是上面的将领将好处全拿了,下面的大头兵,就连残羹剩饭都只能分一点点。

  想要得到国宴的待遇?想要被受封爵位?每个人都能得到大量赏赐?每个人都能分到良田?

  完完全全就是做梦,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但是在大汉,他们的王,就是没有忘记每一个人,哪怕就是他们这些出身最为平凡的大头兵,都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这也是所有人都感动与感激的,更是对朱高煦无比忠诚,对大汉朝廷、各级官府无比认可的。

  其实朱高煦为了百姓做了太多,所有人都是能够感受到的,这也是大汉屡屡出兵,不管做什么事,大汉百姓都是支持的重要原因。

  在大汉,朱高煦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只要他想,如今大汉两千万人口之中,他能直接拉起一支上千万的大军,并且都是对他无比忠心的人。

  只要他下令,老幼妇孺,可以为了他的令而不惜自身,甚至不需要朝廷给任何回报,只需要朱高煦一句话,只要朱高煦需要,就能够做到。

  这也是如今大汉的风气如此,是大汉极为难以滋生害虫的一大根本原因。

  枚青他们所感动的,还不止这些,朱高煦更是让所有归来的人,他们子嗣可以直接进入当地的学院念书。

  朱高煦所给的所有,关乎着他们这些人的现在以及将来,包含地位、名声在内,全部都为他们做到了。

  他们所有人的名字,都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更是进入到了大汉传记之中。

  其实最开始时,有一部分人心头是有想法的,但随着朱高煦的赏赐陆续下发,尤其是经历国宴之后,之前有怨气的反而更是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如今他们负责新种的种植,之所以这么激动又充满憧憬,就是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带回来的,而他们受了这么大的恩典,他们每个人,都不想让朱高煦失望,更不想让大汉失望。

  他们激动的是带回来的成果由自己在负责,憧憬的是种子已经种下,将来成熟的收获。

  朱高煦看着激动的枚青,也是笑了。

  “做得不错,这些可是关乎着大汉的未来与发展,关乎着大汉天下百姓的温饱,一定要格外的重视。

  防护也要做好,更是要细心照料,等你们从美洲带回来的这些种植推广开来,那时天下所有人,会更加深刻的记住你们。

  你们是对这些最为熟悉的,不要让我失望,好好去做,我可是等着你们将这些推广开来。”

  朱高煦也是高兴,这些种子种下去,再多数年,十年,至多二十年,差不多就能彻底推广开来了。

  有了这些农作物在,大汉的人口哪怕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增长下去,他也可以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了。

  朱高煦有一种预感,当这些推广种植开来之时,那时大汉的人口数量,应该是可以反超大明了。

  别说枚青这些人期待了,他自己,又何尝不期待。

  枚青闻言,神情无比的严肃。

  “王爷放心,臣一定做好此事,若是新种有任何问题,臣提头来见!”

  “行了,我要你的头做什么,你自己留着好好做事就可以了。

  另外我还准备了给海军讲解远海航行的一些经验与技巧,你们是有着丰富经验的,你下去准备准备,选一些人出来,给海军的人讲讲,让他们好好学学。

  尤其是东三省之地的海军,要说一说向东海域的情况,正好可以让他们加大向北的巡航力度。

  这件事我可是交给你了,下去安排吧。”

  这是朱高煦早就有想法的,只是之前这些人一直在忙,一时都没有时间。

  真正的远航,陌生海域的注意,该怎么警惕海上的风险等等等等事宜,枚青这些人,可以说亲身经历过之后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海军还是缺少这些经验。

  这也算是补足海军的一些短板吧,因为到了后面,海军或许也差不多要涉及深海区域了。

  有了一定的经验,起码刚开始时的风险性,就没有那么的高了。

  枚青先是一愣,随即一脸的火热。

  “王爷,臣这就下去挑选人去往各地海军驻扎地,绝不让王爷失望!”

  给海军讲这些,那可真是太好了。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许多人都想着跟人说一说一路的遭遇呢,这次可以说是奉公办差,不对,奉公显摆了,还是在海军面前显摆。

  以前他们是海军的人,但现在他们是新的单位了,可不是海军了。

  很快,枚青退了下去,朱高煦一个人却是摇头笑了。

  不再去想,朱高煦来到地图之前。

  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年纪也渐渐大了,朱高煦一直想要将欧洲与美洲这两个地方纳入大汉疆域,现在的时间,是越发的紧迫了。

  原本他也想过,自己年纪不小了,大汉的疆域也足够大了,科技发展也做起来了,他自己是不是该歇一歇,享受享受人生了。

首节 上一节 342/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