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355节

  只是在杨士奇等人的提议下,他们特意演了这么一出戏,来证明他的孝,也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如今杨士奇等人再次提出,他也已经没有了再拒绝的理由。

  “此事就交由你们去做吧。”

  朱瞻基并没有去劳心劳神,他只需要点头,下面的这些人,就会将这件事办得妥妥当当的。

  众人听着朱瞻基的确认,每个人心头都是格外的火热。

  尤其是杨士奇、杨荣、杨溥、黄淮等人,他们等朱棣去世,等东宫上位,等这一天等了太久。

  如今,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接下来,就是他们这些人,执掌朝堂辅佐朱瞻基这位新帝之时。

  他们支持朱高炽、支持朱瞻基这么多年,现在,终于到了他们开始收获回报的时候了。

  怀着这样激动的心,一众人商议一会细节,其余人纷纷开始下去准备。

  这次所有人都没有说其他事情,只确定朱瞻基的登基称帝事宜。

  当就剩下杨士奇、杨荣、杨溥、黄淮等几人时,所有人都放松了不少。

  留下来的人,全部都是东宫的心腹人员,是从永乐初年一直支持东宫直到现在的人。

  “殿下,待登基之后,可以将武安侯郑亨继续调往开平镇守才是。

  如今武安侯已经年老,也该是时候休息了。

  武安侯对大明有大功,常年驻守开平,开平离不开武安侯。”

  杨士奇的话音,顿时让朱瞻基心头格外的认同。

  对郑亨,朱瞻基这次可以说是有着极大的不满。

  在朱瞻基眼中,郑亨临危受命,身背重任没有什么,郑亨也担得起。

  可是这个郑亨在接掌大权之后呢,却是让朱高煦随同了这一路,完全没有对朱高煦做出丝毫的防备,更甚至还和朱高煦来往密切。

  这些,才是朱瞻基最无法忍受的。

  郑亨说到底是大明的将领,应该忠于大明,忠于朝廷,忠于他。

  单单就是那一点没有对朱高煦做出防备,反而亲近朱高煦,就让他心头警铃大作。

  都这么多年的时间过去了,郑亨这些人,心中还在思念着朱高煦啊,这让朱瞻基怎么也无法接受。

  同时又让他很是恐惧。

  一个郑亨是这样,那明军呢?下面的将士呢?

  要知道在他心中,大明与大汉国,他与朱高煦,可是敌对的。

  虽然朱高煦从来没有对大明不利过,反而还给了大明不少利益,但在他眼中,那些不过都是因为朱棣健在,朱高煦表现出来的孝心,以及朱高煦想要名声故意装出来的罢了。

  要是朱高煦真的忠于朝廷,那么就不应该保持那么大规模的大军,更应该将那些技术,也交到朝廷手中。

  朱高煦不断壮大大汉国,各种科技也领先于大明,对朝廷听调不听宣,擅自更改各种制度,与大明完全不一样,这样的人,在朱瞻基看来迟早有一天朱高煦会动手。

  这些不仅是他,也是他与杨士奇等人的共识。

  而这些,郑亨这些人却是装做看不见,这是不是表明,郑亨这些人,更想让朱高煦来当大明的皇帝?

  郑亨一个人这样想不可怕,朱瞻基恐惧与害怕的是明军里面的其他将士,会不会也是这样想的。

  要知道朱高煦已经出去十多年的时间了,这么久的时间,这些人都没有淡忘,这是置他于何地?

  不仅是郑亨,朱棣在驾崩之前见朱高煦,其实都没有什么,主要是当着人的面对朱高煦说的那些话,还有让朱高煦掌控中军行营,又是什么意思?

  让朱高煦看着他一点,多帮他,朱高煦是家里唯一的长辈了?

  朱瞻基对这些很是不爽,他难道就真的差朱高煦差那么多吗?

  尤其是让朱高煦掌管中军行营,一旦朱高煦那时候有什么想法,将朱棣带出去的明军控制,然后率军靖难,他都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就得被朱高煦拿下。

  朱棣明明清楚带出去的大军几乎是大明的所有精锐,但朱棣却是丝毫没有想到可能会出现的事实,让他心中都对朱棣有一些想法。

  幸运的是,他在军中还是有自己的心腹,一直在戒备着。

  他不知道朱高煦为什么没有趁着那个时候掌控明军,没有在那个时候选择靖难,他也不想去知道。

  只要那些事没有发生,他心中也松了一口大气。

  可不仅如此,朱棣最后对朱高煦的眷念,又让很是不爽,准确来说,他是有些吃醋了。

  朱棣临死前,是一点对他的想念都没有啊,眼里只有朱高煦,完全没有其他人。

  最后还让朱高煦带他出去,要不是有那么多人看着,他是真想将朱棣的死推到朱高煦的头上。

  他没有这样做,不仅是这个原因,更是因为大明的大军都才返回,他还没有来得及对大汉做出任何防备,他也担心这样做会把朱高煦给逼急了,直接起兵靖难。

  他想要对朱高煦动手,有的是理由,实在是朱高煦没有任何遮掩。

  但因为他自己都没有太大的把握,没有信心能够真的打过朱高煦的汉军,他才一直以那些理由动手。

  原本因为大明和大汉从来没有交过手,朱高煦的大汉国虽然扩张,但那些对手,大明都是可以做到的,他一直没有觉得大明的大军与朱高煦大汉的大军有多大的差距,最多就是一些火器的差距。

  而这次的大战,虽然还是没有和朱高煦交手,但敌人同样是也先,朱高煦的大军打起来,就是要利落不少。

  这场战事的所有细节,他都有认真了解过。

  虽然他不想承认,但他也知道两边存在的差距,这也是让他如今头脑比之前清醒了不少的原因。

  可无论如何,在他眼中,大明与大汉之间,必然会有一战,两边必然要整合。

  他的大明,他决不允许大明旁边有一个强大可以影响到大明的帝国,尤其这个帝国的掌控人还是朱高煦,是他二叔。

  有着那层关系在,加上朱允炆与朱棣的事情,他是真的一点都放心不下来。

  枝强干弱的结局,从史书上他已经看到了太多例子。

  然而尽管他对郑亨很不爽,但他却是拿郑亨没有办法。

  郑亨并没有犯错,他想要处理郑亨都不行,如果强硬处理,影响会更加不好。

  听着杨士奇的话,朱瞻基这一刻很是心动。

  “对武安侯,你们以为该怎么安排?”

  如今这里的,都是以往他的心腹,都是长久以来一直支持东宫的人,朱瞻基也没有丝毫的避讳。

  杨士奇等人闻言,当即出声。

  “武安侯功劳甚大,先帝屡次出征,武安侯都随同先帝出征,有着卓越功勋。

  待殿下登基,可封赏其国公之位,然后再调至开平,让武安侯以保初心便可。

  不仅是武安侯,其余几人,也可一同这般处理。”

  杨士奇的意思,朱瞻基懂了,但他却是有些不愿意。

  明着动郑亨肯定没有办法,但先封赏后再动,不会有人察觉到什么。

  可一想到要给郑亨封公,朱瞻基是真的有些不情愿。

  “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朱瞻基话音落下,杨荣随即出声。

  “殿下,也可将武安侯调至五军都督府,如此也可安人心。”

  “好!就这样办!”

  朱瞻基眼前一亮,五军都督府,虽然名义上掌控着大明各地大军,但实质上,没有什么太多的实权。

  这里面任职的,基本都是武将勋贵,可这些武勋,并不掌兵,如今的五军都督府,已经没有了当初那样的权力。

  而且这样一来,郑亨这些人,也就在他眼皮子底下的,想要做什么事,他随时可以察觉。

  杨士奇等人也是笑了,不仅是为朱瞻基解决这个难题,更是因为在朝堂上,他们要是真想对谁动手,那可就容易太多了。

  没有聊多久,杨士奇等人也纷纷离开。

  如今所有人最为重要的事情,还是为朱瞻基称帝的事情做准备。

  其他一切事情,都得往后靠一靠。

  朱瞻基回到后宫,如今的太孙妃孙氏孙若微,已经在里面静静等候着。

  “登基之日已经让礼部在看日期准备了,你也准备准备,我登基之日,便是你为皇后之时。”

  孙若微闻言,神情一震,心头逐渐开始变得火热。

  皇后啊,她即将就要成为大明的皇后了,真正的后宫之主,大明天下的女主人了。

  这一刻,孙若微看向朱瞻基的目光,仿佛都快要融化了一般,整个人更是倒在朱瞻基的怀里。

  “嗯~”

  耳边的轻声呢喃,让朱瞻基一时也无暇他顾。

  良久,两人穿戴好衣物,孙若微坐在朱瞻基怀中。

  “殿下,我见母后管理后宫,较为辛苦,我想帮着母后打理后宫内府,替母后分担分担。”

  朱瞻基没有丝毫在意,一脸笑容。

  “难得你有心,等我登基册封你为皇后之后,到时后宫诸事,你来打理吧。”

  孙若微笑得格外的开心。

  其实她惦记后宫与内府的权力已经很久了,她也时常被太子妃张氏所约束,这让她很是不爽。

  大明当家做主的人已经是朱瞻基了,张氏却是依旧把持着那些权力,她又怎么能甘心。

  没有那些权力,又怎么能是大明的太孙妃?即将的大明皇后?

  时间不断流逝,所有人都在准备着朱瞻基登基的事情,终于,时间得到确定。

  为了能够让朱瞻基尽快登基,日子都是挑的最近的日子。

  当这一天到来,朱瞻基正式登基,祭告天地,改年宣德,次年为宣德元年。

  随后,朱瞻基为朱棣谥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又尊太子妃张氏为大明太后,册封孙若微为大明皇后。

  待这些完成,朱瞻基举行了第一个朝会,对杨士奇等人大加封赏,同时颁布圣旨,今后所有奏章,尽皆先交由内阁,内阁审阅之后,只需交给他进行批红。

  而批红之权又交由司礼监掌印太监,起草圣旨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

  这事朱瞻基下的第一个决策,也是因为这段时间堆积的国事过于繁多,朱瞻基实在看得头大,加上之前就有对杨士奇等人承诺过,朱瞻基直接这样决定了下来。

  至此,大明皇帝手中的权力,正式开始被朱瞻基逐步下放,分交给内与司礼监太监。

  而朱瞻基也得到了解脱,原本需要他处理的国事,全部可以移交内阁,内阁处理好之后,他只需要审批行与不行,以及有争议的他拿拿主意,时间得到彻底的解放。

  同时杨士奇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并为内阁首辅,杨荣与杨溥、黄淮等人尽皆入文渊阁,杨荣与杨溥为次辅,黄淮等人为内阁阁员。

  大明的核心机构,也正式由六部对接皇帝,转变到了内阁。

  因为所有的奏章,都需要从内阁再到朱瞻基手中,哪怕是朱瞻基想要查阅,也是直接从内阁处拿。

  内阁,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明新的中枢之地,国事决策之地。

  内阁的权重,也直接超过高于六部各科。

首节 上一节 355/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