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356节

  而六部尚书的权柄以及地位,都遭到了下降。

  除此之外,司礼监的地位大幅提升。

  杨士奇等人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的反对,而至于陈良等人的反对,朱瞻基选择了无视。

  然而就在宣德第一朝,杨士奇等人骤然对陈良、高贤宁等人开始发难,最终在锦衣卫的证据之下,高贤宁与陈良几个当初被朱棣请出山入仕的人,尽皆被打入锦衣卫诏狱。

第366章 追封朱高炽的犹豫,三杨的主张与防备部署

  大明京城,皇宫内。

  朱瞻基召集杨士奇等内阁成员,一众人聚集在一起,开始了集体的小会。

  “你们说一说,给我爹到底该追封为孝仁皇帝还是孝仁太子?”

  朱瞻基有些头疼的看着杨士奇的一众人,他很迫切这些人能够给他出一个主意。

  这个问题其实本来是已经商议过的,但最终,朱瞻基还是退缩了,并没有拿出来,还想要再次商议一番。

  朱高炽到死都还只是太子,到底追封什么,成了一个大难题。

  按照正常而言,应是追封孝仁太子,可前面偏偏有个朱允炆干过这事,那就是朱允炆将没有登基的大明太子朱标,追封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虽然后面朱标被靖难登基的朱棣改为了懿文太子,但这事,是已经有过前例的。

  本来他也准备给朱高炽追封孝仁皇帝,可是,这后面隐藏的因素,让他都感到害怕,感到恐惧,对他有着极大的阴影。

  杨士奇等人闻言,尽皆神情严肃,面露沉思之状。

  其实朱瞻基担心的问题,他们都知道,而且不仅朱瞻基担心,他们,也担心啊。

  “皇上,臣建议,应该追封孝仁皇帝。

  皇上生父,理应重视,尤其是天下人都看着,不然恐会影响皇上的孝、仁、德之本。”

  杨士奇率先出声,尽管他很忌讳,但这件事,却是不得不做。

  朱瞻基闻言,有些心动,因为这原本就是他心中的想法,但又很是犹豫。

  这时,杨溥随即出声。

  “皇上,只需要加强对汉王大汉国的防备即可。

  且我们所担心的事情,不过是子虚乌有罢了,皇上仁德英武,岂是那亡国之君所能比拟。”

  紧随其后,杨荣、黄淮等人也紧接着开口。

  “皇上,首辅与次辅所言甚是,如今鞑子已经被太宗皇帝重创,东、西蒙古都司的建设,可以暂停。

  东、西蒙古都司原本是为了防备更北以及西北方向的部落,现在他们已经衰落,大明停下之后,可以将两都司的大军,以及空余出来的财政,用于对大汉国的布防。

  除此之外,交趾、辽东都司,都可以适当收紧防线。

  交趾之地直到如今,依旧还有着安南叛军作乱,且叛军规模越来越大,朝廷每年需要投入不少大军,以及大量财政支出,这对朝廷而言,是一个极为繁重的负担。

  皇上可让安南重新立国,不过要给他们一个条件,那就是要阻止大汉国的进兵,必须成为大明的藩国,且遵从大明朝廷之意。

  而至于奴儿干都司,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畜养惟狗,女真、吉列迷、野人、苦夷等各族人混乱杂居。

  其地无用,其人不堪,朝廷在其地部署大军,支出庞大军费以及其他开销,根本无法通过朝贡以及地方贡献所得。

  朝廷在那里无法征收赋税以及徭役,反而朝廷每年对那些蛮夷部族进行大量赏赐,国库艰难。

  若是能够将这些大军,以及支出的财政用来防备大汉国,将会起到极为重大的作用。”

  按照《永宁寺记》所记载,其民曰吉列迷及诸种野人杂居,东北奴儿干国,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畜养惟狗,运囗囗囗物,或以捕鱼为业,食肉而衣皮。

  这就是这个时候的奴儿干都司,朱棣时期为了维持稳定,收拢人心,才有的每年赏赐,但随着大明对奴儿干都司的掌控逐渐加强,明军的增多,各地卫所实质性掌控,这个赏赐,已经在逐渐减少。

  直到完全掌握,除了一些必要的人,朱棣已经不再对那些人进行赏赐。

  但大明在这个地方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大军、钱粮,确实不少。

  因为如今已经在对这个地方进行开发阶段,虽然只是才刚刚开始,但大明朝廷的各项支出,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不仅是奴儿干都司,交趾同样也是,大明在那里投入不少,但却是几乎没有收获。

  一个不稳定的地方,叛军越打越多的地方,能够给大明带来什么收益?

  至于东西蒙古都司,更是自朱棣决定划分出来,并且开始营建后,是最吃资源的地方。

  大明在这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完全就是一个凭白耗费大明国力的地方。

  几人提出这些,说白了一点,就是这些人看不上这些地方,认为都是蛮夷之地,投入那么大,却是基本看不到什么回报。

  哪怕就是东、西蒙古都司,之前还能说有个也先为威胁,现在也先被重创,蒙古帝国都被打崩了,直接分裂开了,他们更是没有什么在意的了。

  本来在朱棣时期,他们就很想反对,但面对朱棣,他们不敢,如今朱瞻基上位,他们也可以大谈自己的理念与感想、主张。

  许多在朱棣时期他们畏首畏尾不敢说的,如今到了朱瞻基的宣德时期,他们几乎全部提了出来。

  其实在以往,他们的权力很小,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权力。

  因为权力在各部、各科、各司、局、监等,他们若是背后没有朱棣,他们几乎什么都做不了。

  说白了一点,他们只有建议权,以及随时在朱棣身边,得不到朱棣的绝对信任,就没有什么权力。

  而之前大明的动作,让大明武勋的地位一直在文官之上。

  因为朱棣所重视的那些地方,他们这些人都不重视,以及因为朱棣的重视,导致朝廷需要武勋,武人的地位一直在隐形的提升。

  其实对外征战,真的是他们不想吗?经营那些地方,他们就真的什么都看不到吗?

  他们都知道,都看得到,但是有一个让他们很难接受的,就是只要征战,以及经营那些地方,就必须对武勋委以重任,必须要依靠那些人,他们不想。

  如今在大明没有了其他外部威胁之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是统一的集中到了朱高煦的大汉国。

  因为现在也只有朱高煦的大汉国,才能威胁到大明。

  更为重要的是,朱高煦是大明汉王,说不定哪天就会靖难。

  他们不知道朱高煦有没有想过靖难,也不管朱高煦到现在都没有发起靖难,只要他们不惹事,基本就不会。

  可他们知道一点,大汉国的实力在大明之上,他们就绝不允许。

  靖难与否,那是朱高煦掌握主动权,他们想要自己掌握主动权。

  而自己想要主动权,那么大明的实力就必须要强于大汉才行。

  可偏偏他们做不到啊,如今没有啊。

  那么现在朱高煦想与不想,在他们眼中不重要了,他们都必须要提高对朱高煦大汉国的防范。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就是根本原因。

  一旦朱高煦靖难,一旦让朱高煦成功,他们所有人如今所拥有的,将会全部烟消云散。

  这些,是他们根本无法接受的。

  且将朱高煦的大汉列为主要的防范对象,这是他们以及朱瞻基的共识。

  朱瞻基听着三杨等人的话语,并没有做出决定,心中却是陷入了沉思。

  可虽然在沉思,他对这些提议,又无比的心动。

  这些边地,是之前朱棣无比重视的,之前朱棣还特意跟他说过这些,而且说了不止一次。

  可对朱棣所坚持的,他实在难以理解。

  毕竟那些地方,在他看来,就如同三杨等人所说的那样,对大明已经不仅是无用之地,还是耗费大明国力的地方,丝毫无法给大明创造收益。

  至于防范敌人,那几个方向,除了交趾,其他地方,哪还有什么敌人。

  且如今大明的实力,除了应对朱高煦的大汉国会比较困难,其他无论哪个小国,哪个势力,能够应对大明的精锐三大营野战军以及边军?

  可想着他之前答应朱棣的,又让他无比的犹豫。

  杨士奇等人也看出了朱瞻基的犹豫,当即再度进言。

  “皇上,臣等也不是提议皇上放弃那些地方,只是减少朝廷的投入,撤离大部分大军,削减开销。

  如东、西蒙古都司的建城,军事重镇的建设,骑兵卫所的设立等等,其实可以暂停。

  对奴儿干都司,同样也是如此,那些部族,只要忠于大明即可,需要他们时,朝廷再度征调便可,无需在那里设置众多卫所,派遣大军,还进行地方建设与开发。

  尤其是交趾之地,那里是热障之地,朝廷即便加大力度平叛,可那里的人,却是完全不服王化,大部分皆反,朝廷彻底平定,也并无大用,不如用他们来充当大明门户。

  而节省下来的,可以再度扩充三大营兵力,同时在沿海之地设立更为强大的岸防,发展水师。

  更重要的是,这些财政支出,若是用来发展民生,百姓的生活也必然会更好。

  太宗皇帝一直以来便重视百姓,重视民生,皇上此举,也必然会让天下百姓感恩涕零。

  届时天下承平,大明盛世,也必然会出现,那时,皇上必然是大明盛世明君。

  想来太祖与太宗皇帝见后,都会夸赞皇上,后人也必然会记住皇上的仁德。”

  杨士奇的话音,仿佛充满了魔力一般,不断吸引着朱瞻基。

  大明的盛世明君,世人都会记住他的仁德,这些名声,对于如今的他而言,可是太需要了。

  他刚登基,迫切的需要功绩,而这些,正好是千古功绩。

  杨士奇等人看着朱瞻基逐渐心动的脸庞,其余人纷纷开始附和。

  所有人都没有去提其他事情,他们也深知,想要施展他们的主张,还需要一步一步来。

  现在最为重要的,还是眼前说的这件事。

  最终,朱瞻基还是下定了决心。

  “既然你们都这样认同,那便这般吧,接下来商议一下具体程度,再下诏书。”

  君臣几人商议了许久,最终由秉笔太监起草诏书,掌印太监盖印,交由内阁存档后,下发各部。

  然而这件事传出,少部分人心中却是有些不满,因为这和大明一直实行的国策,完全相反。

  这部份想要找朱瞻基,却是没有见到,上书奏章,却是被卡在了内阁,反而这部分人之中有不少人接连被查出问题,被贬或者被革职。

  而在一处小亭,因为朱瞻基登基大赦天下而被赦免的高贤宁、陈良聚在一起,得知这个消息,却是笑了,可脸盘又无比的苦涩与无奈,甚至有些绝望。

  “大明要完了啊,这个太宗皇帝看好的圣孙,却是如此不堪。

  这是在放弃太宗皇帝打下的边塞之地,满朝官吏,当杀!皇帝更应该下罪己诏!

  放权内阁与宦官,疏远各部,长此以往,各部必然会逐渐将重心放在内阁,内阁到时的权力,首辅真可在大明一手遮天了!

  太祖皇帝好不容易废除了中书省宰相制,现在这位宣德皇帝却是弄出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内阁,真是愚蠢。

  那些人抱团取暖,对抗的,其实就是他这个皇帝,皇帝却并不自知,当真悲哀。”

  高贤宁一脸的悲切,却是又无可奈何。

  他们其实心向大明,但奈何,大明却是物是人非。

  陈良在一旁同样难受无比,只能不断饮酒,以麻痹自己。

  “希望太宗皇帝新政,不要受到影响吧。”

  “我们关心这些作甚,游山玩水,饮酒作诗,岂不美哉。”

  “是极。”

首节 上一节 356/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