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369节

  如今其实已经有不少事是交由朱瞻壑在处理了,毕竟历练到了最后一环,完成之后,他差不多也到了退休休息的时候了。

  如今他已经四十七将近四十八了,在前世或许算不得老,还能算作年轻。

  但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年长之人了。

  朱瞻壑闻言,神情严肃。

  “如今也适应了,国事虽多,但主要还是大方向上的。

  有着国事院与军机处这些部门,其实虽然累,但也没有那么的累,还好吧。”

  听着朱瞻壑的话语,朱高煦顿时乐了。

  “臭小子,说得轻巧,我难道还能不知道?

  你如今只是接手一部分事情,还有许多事是我在处理呢,你要尽快适应。

  可以给自己留一些休息的时间,国事虽多,但也要注意休息,偶尔的享受,是可以的。”

  朱高煦叮嘱几句,也没有继续问这些,随即说起了正事。

  “大汉往欧洲方向扩张的事情已经定了,过段时间等帖木儿帝国那里的战事结束,就差不多会公布出来了。

  如今大汉的疆域太大,接下来我会让你的弟弟们出去就藩了。

  这件事之前跟你谈过,现在再问问你,你可有想法?”

  这种事情,朱高煦是必须要和朱瞻壑说清楚的。

  因为在大明,这些事已经出过两个先例了。

  一个是朱棣,一个就是他自己。

  朱棣以藩王身份靖难成功,而他也以藩王身份打造出了大汉,虽然没有像朱棣那样靖难,可是在如今的大汉面前,大明都有些黯然失色。

  现在他也要开始让朱瞻壑的那些弟弟出去就藩,虽然大汉的就藩与大明不同,但归根到底,还得要看朱瞻壑有没有想法。

  这件事,朱瞻壑的想法与意见,也很重要。

  朱瞻壑闻言,却是笑了。

  “爹,我知道您心中的担心,但放心好了,我不会做那些事,也不会那样去做的。

  而至于他们若是像爷爷或者像爹你们这样,是不可能会出现的。

  若是我坐拥大汉都还不如弟弟们,那他们取而代之,其实挺好。

  他们更加优秀,起码大汉会更加强大。

  爹既然说起这个话题,我也不怕告诉爹,以后也会是一样的。

  如果坐上了这个位置,却是无法带领大汉变得更加强大,弟弟们的子嗣有更优秀的人,他们靖难也好,发展自己的藩地也罢,只要他们能够让大汉保持统一,能够让大汉更加强大,那有能力者居之。

  立嫡立长,终究已经是过去式了。

  若嫡长无以为继,那便让优秀的人来。

  过程可能会有动乱,但起码,大汉不会亡,大汉只会越发强大。

  爹您打造出来的大汉,一直站在顶峰,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朱高煦诧异的看着朱瞻壑,他确实没有想到朱瞻壑会有这些想法。

  诧异过后,又是无比的欣慰。

  他欣慰的不是朱瞻壑有这些想法,而是思想的改变。

  立嫡立长,只可保持内部的稳定,想要发展更好,未必那么好。

  并不是每一个嫡长,都是贤良、有能力的人。

  能够想到这些,可见朱瞻壑的思想,已经没有再被以往那些固定的所束缚。

  但欣慰之余,也有担心。

  朱瞻壑说的,又有些走向另一个极端发了。

  朱高煦神情凝重,肃声道:“老大,你有这个想法,挺好的。

  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隐患。

  大汉的疆域,后面会更加广阔,你这样做,大汉各地都会难以稳定,极为容易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你真正要做的,就是要进行无条件的培养,不要有舍不得手中权力,以及忌惮自己儿子的心。

  只要去好好培养,让他历练,其实教导出来的不会差。

  包括他们的正妻,也要选贤良淑德之人,这些都是可以保证下限的。

  同时到了一定的年纪,该退休的时候就退休,不要老来一直把握权柄舍不得放开。

  而这些,需要我,也需要你来做好典范。”

  朱高煦所说的,也是他本来准备后面再教导朱瞻壑的。

  但如今,他必须要说出来了。

  历朝历代,太子过于优秀,都会招来皇帝的猜忌,尤其是皇帝老年之后,那个猜疑之心,会更大。

  哪怕就是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等这些千古一帝,年轻的时候与老来的样子,完全是两幅面孔,是两种心态。

  而当太子的当得太久,也是会出现问题的。

  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蠢笨的,经过培养,身为帝王精力的倾注,再经过历练,其实都不会差。

  解决刚才他所说的问题,比朱瞻壑说的那些,更加重要。

  因为这样做,虽然朱高煦也不敢说一定会有多好,但起码这个下限,绝对不会低。

  朱瞻壑认真的听着朱高煦所说,不断思考着。

  如今他已经长大了,有着自己的主见,他能够分辨孰优孰劣。

  朱高煦也没有出声打扰,在一旁静静的等待着。

第377章 新粮食收获,科研院新的突破

  朱高煦等待许久,看着朱瞻壑的目光渐渐清明,他知道,朱瞻壑已经想通了。

  这时,朱瞻壑看向朱高煦。

  “爹,我或许知道了,刚才我所想所说,好像走到了另外一条极端的道路。

  其实像爹说的,做好这些就足够了。

  至于其他的,也不用去考虑什么。

  若是哪天真的出现了像爷爷,像爹这样的人,其实对大汉也没有那么差。”

  朱瞻壑也是想通了,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只能说明一件事,就是大汉的君王,不如地方就藩的人。

  那时即便出现动乱,大汉未来的继承人,也必然依旧是优秀的。

  而要是像他说的那样去做,一开始所有人就会有目标,必然会所有人明争暗斗。

  尤其是下面的人,必然也会投机取巧,蛊惑或者诱使今后大汉王室的人相互残杀,地方之上也会灾乱连连,反而不利。

  只要他不削藩,只要就这样保持下去,出现像朱允炆这样的帝王,出现朱棣、朱高煦这样的人,终归还是希少的。

  哪怕帝王平庸一些,但只要不犯下大错,大汉基本不会受到什么过大的影响,起码不会一开始就人心惶惶,上至朝廷,下至地方百姓,不会那么早出现动乱。

  乱世讲实力,盛世讲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

  朱高煦看着朱瞻壑真正理解,心头也松了一口气。

  朱瞻壑所想那种情况,适合已经腐烂到了根里,以及乱世之中,才适合的。

  因为那种情况需要一个极为优秀的领头人。

  但在和平时期那样去做,子嗣越多,从生下来开始,动乱也就会开始。

  清朝时期各种夺嫡的黑暗,朱高煦也是清楚的。

  那种争斗一旦起来,就是你死我活,丝毫不会考虑任何情面。

  最终受伤的,无非还是王室成员,以及天下百姓。

  王室之间必然会想方设法置对方于死地,后宫必然会成为战火浓重的地方。

  毕竟新出生一个子嗣,就多一个竞争者。

  而在朝堂之上,必然也会各显神通拉拢人。

  到了地方,也必然会暗中积蓄实力,相互联合。

  那些有着野心的人,外面的敌对势力等等,必然也会上蹿下跳的唆使这个唆使那个。

  那个时候,又会回到诸国乱战的时期,相互打生打死之下,到了下一代,这样的局面又会再次开始上演,又有什么意义?

  想要发展,维持和平稳定的大环境是基础,不然根本没有精力去搞什么发展。

  这也是刚才朱瞻壑说出那些话来,他也神情凝重的原因。

  现在看着朱瞻壑想通,他也能够放下心来。

  “老大,你要记住,国策其实有时候平庸是好的,因为平庸是对绝大部分人有利。

  只要利好绝大部分百姓,那这个政策就没有问题。

  极端的国策,会有各种漏洞,也太过以偏概全,一概而论,那是不行的。

  你的思想也是,我可以允许你平庸,甚至以后的人也平庸,但不能有过于极端的思想。

  平庸难出大功绩,难做大事,可也极难犯大错。

  上限虽然有限,但却是能够保住一个王朝的下限。

  时代在进步,大汉在发展,其实都不需要你去做一些特别的,整体上就是在向前发展的。

  只要在发展就好,哪怕慢一些,都是可以的,知道了吗?”

  朱高煦耐心的教导着朱瞻壑,其实这个时候,老子的无为而治,反而是好的。

  他打下的基本盘,已经够大了,不需要后面的人再做什么了。

  说白一点,只要保住下限,大汉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当那些雏形被他弄出来,后面的发展,是不会以人的意志而进行转移的。

  大汉今后的国情与局势,已经与历朝历代都不一样了,对君王的需求,同样也是不一样的。

  朱瞻壑听着这些,有些懂,似乎又有些没懂。

  朱高煦所说的,和他以往所学所看的,似乎又有些一些不同,是与他以往认知的不同。

  平庸并非褒义,但现在,在朱高煦口中,似乎成了一种褒义。

  父子两人又聊了许久,在朱瞻壑下去后,随即叫来该就藩的其余诸子,将事情全部安排下去。

  做完这些,朱高煦才勉强得以松一口气。

首节 上一节 369/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