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题又回到了刚才他所想的,要是他有把握,还会等到现在?还需要杨溥来提醒他?
现在他很期待杨溥说的这个试一试,到底该怎么试。
毕竟这个问题,他相信杨溥等人也非常清楚,也不会跟他说什么直接出兵大汉。
要不然,这些人会在他面前沉寂这么久?
但凡他们都有把握,哪怕付出极大的代价,这些人也早就劝他出兵了,根本不会等到现在。
杨溥却是一笑,说道:“皇上,如今我们帮了朝鲜不少,是时候该让朝鲜出出力了。
可以调集奴儿干都司与辽东都司兵马,同时派遣使者前往朝鲜,让朝鲜对大汉国的平东、安东、定东三省出兵。
同时我们可以派出一部份大军,扮作朝鲜军,以及向朝鲜支援一部分火器。
如此一来,大汉国的实力自然可以探明,且这是朝鲜与汉王之间的冲突,与大明,没有任何关联。
只要大明没有实际参与,汉王纵然知道朝鲜是碍于大明而做出这样的事,也没有任何理由。
通过这样的方式看清汉王大汉国的实力后,待汉王与欧洲诸国开战,到时可以趁机做出决策,以解决大明之患。”
朱瞻基听着杨溥所说的话语,顿时眼前一亮。
如今朝鲜国的实力虽然也有一些,但比起大明,那可就差了不止一点。
而用朝鲜去试探大汉,在他看来,都不用派军去假扮朝鲜军,只需要支援一些火器,提升朝鲜的实力,就能够达到目的。
只要弄清楚大汉的实力,接下来要怎么,该做到什么地步,他也能有一个底。
大明与大汉一直没有爆发过任何冲突,彼此不知彼此的实力,这次正好可以彻底试探出来。
想着这些,朱瞻基心头尤为心动。
在他看来,这次是大明,是他极为难得的机会。
但凡朱高煦不集中大军去征伐欧洲,他都只能被迫继续等。
现在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这样的机会,朱瞻基是真的不愿意错过。
看着杨士奇等人纷纷附和,朱瞻基也不再犹豫。
“此事便这样定下,杨溥,由你来全权负责。
一定要让朝鲜国尽快对大汉的平东、定东、安东之地动手。
若不然,将会错过这个极佳的机会!”
朱瞻基丝毫不担心这样做会不会让朱高煦停下征伐欧洲。
现在大汉的大军都已经调集过去了,外面也都已经出了消息,如今朱高煦是属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朝鲜国哪怕用兵,对朱高煦而言也不过是一场小意外,对欧洲的征伐,最终还是会进行到底的。
朱瞻基与杨士奇等人又商议了许久,最终才将这件事秘密定下。
商议完成,所有人都在期待。
毕竟用朝鲜国来试探大汉,大明所付出的代价也极小,对大明并没有多少损失,怎么能够让他们不高兴。
要是朱高煦因此恼怒,想要出兵也是对朝鲜出兵,他们还可以居中调停,为大明争取好处,这可是好事。
真要到了朝鲜顶不住的时候,大明还可以趁机出兵,直接拿下朝鲜国,让朱高煦白白做嫁衣。
反正不管怎么发展,都是对大明有利。
且他们好奇大汉的实力究竟如何,已经好奇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终于要揭晓了。
以往他们对朱高煦的大汉国一直束手束脚,就是因为不清楚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差距到底多大,使得他们没有任何把握,只能放任朱高煦的大汉国不断扩张。
这次只要弄清楚,加上朱高煦远征欧洲,将是他们彻底解决朱高煦这个隐患的绝佳时机。
第380章 夹杂在大明与大汉两大强国之间励精图治?朱高煦的决定
朝鲜王国边地,随着朱瞻基与内阁的杨士奇等人商定,大明集结二十万大军,开始陈兵朝鲜王国边地。
大明的动作,顿时让现在的朝鲜国王李裪心头大震,心更是无处可放,当即派遣使者,带着繁多的岁供前往大明。
然而朱瞻基并未接见朝鲜使者,而是派出杨溥为代表,去往边地,要求朝鲜国王李裪前来边地面见。
而大明的动作,也是让大汉国的朱高煦都为之一惊。
“大明这么兴师动众,你们说说,朝廷是真的要对朝鲜用兵了吗?”
朱高煦很是疑惑的问向王玉等人。
朱高煦是真的疑惑啊,看看朱瞻基做的那些决策吧。
主动降低对奴儿干都司的掌控,撤回大部分大军与大量军官,以及大部份官吏。
然后现在告诉他,朱瞻基要打朝鲜?
如果朱瞻基真的要打朝鲜,那就应该加强对奴儿干都司的重视,用奴儿干都司的兵马为主力,对朝鲜发起进攻才是。
再加上之前朱瞻基还给朝鲜送火器,不仅仅是火器,还包含了一部分的火器技术,这不是明摆着要去加强朝鲜?
如今朱瞻基又集结数十万大军陈兵朝鲜边地,这不纯纯的左右脑互搏?
先是主动削弱自己在那边的实力,又去增强朝鲜的实力,现在又要去打朝鲜,要这是真的,朱瞻基和大明那些人,做决策都这么没有脑子的么?
虽然他对朱瞻基无感,但朱瞻基也不至于做出这种事吧?
而这也是他无比疑惑的,现在他搞不清楚朱瞻基到底是要出兵朝鲜,还是有其他目的了。
因为干出这么大的动静,朱瞻基总不会是因为无聊,所以吓一吓朝鲜?
王玉看过传回来的消息后,同样眉头紧皱。
“王爷,这事怎么看,臣都觉着蹊跷。
且先不论朝廷如今所做的决定与当初的决策背道而驰,可这些年来,朝鲜一直安分守己,并未做出任何僭越以及对大明不利之事,按照朝内那些人的想法,应该是不会出兵的。
臣先将这点也抛开不论,就算是大明真的已经确定要出兵朝鲜,可如今大明的这番布置,也很不对。
集结的大军,几乎都是各个卫所之军,大明的精锐,依旧还在南方与京城,并没有任何调动的迹象。
除此之外,攻打朝鲜,肯定是需要出动大量精锐水师的,从海上登陆进攻朝鲜都城,比起从奴儿干都司方向发起进攻要快许多,大军的补给以及进攻路线也更加方便。
可大明并没有出动水师,只派出少许舰船在巡洋。
这些动作,臣怎么看,都有一种大明做出这么大的动静,只是为了吓一吓朝鲜。
而且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大明朝堂之上,满朝公卿恐怕只会将大汉当做最大的潜在威胁才是。
如今大明虽然新政已经彻底变了样,但休养生息还没有彻底完成,怎么会舍得放弃我们大汉这个潜在威胁,而兴师动众去攻打朝鲜呢?”
这也是王玉无比凝重又疑惑的地方,实在是怎么看,他都觉得怎么不合理。
他一个不擅军事的人都能看出这些,朱瞻基与大明那些朝堂重臣,难道就看不见?
王玉是真有些不信,不可能没有人看见才是。
就在这时,许柴佬的话音也是传出。
“王爷,大明出兵,会不会是因为当今朝鲜国王正在创制朝鲜自己的文字与文化有关?
臣之前在平东、定东、安东之地多年,那里距离朝鲜王国极为接近,且三省之地,以及大汉许多地方与朝鲜之间的贸易往来都不少。
当即朝鲜国王李裪正在制定朝鲜李朝的文字,并且已经有了雏形,正在一部分地方进行推广。
之前朝鲜与苏禄等国都是用的汉字作为官府文字与语言,可这位朝鲜国王自继位后,却是励精图治,发展经济,仿照大汉改革吏治与一些制度,同时集中人才专研科技之道。
军事上也进行了大力整顿,尤其是水师与岸防,都在大力建设,大军也在原本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或许是因为这些,导致大明要对朝鲜出兵?”
许柴佬对朝鲜李朝知道的消息就要比王玉多一些了,因为之前在平东三省之地,就对朝鲜有过一定研究的。
朱高煦听着王玉与许柴佬的话语,心头也在沉思着。
王玉所说的,也是他心头最大的疑惑。
朱高煦很清楚,朱瞻基不是朱棣,朱瞻基恐怕早就希望他的大汉出事了,朱瞻基也迫切想要解决他。
只是碍于实力问题,一直隐忍。
杨士奇那些人,更是从始至终都想把他彻底斗倒的,这些人对他的想法,绝对深刻。
尤其是大明在沿海之地加大防备,派遣主力大军,又大兴水师建设,增强岸防,做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明着说,但谁都知道就是在防备他。
在这样的基础上,朱瞻基以及杨士奇那些人,会在这个时候去动朝鲜?朱瞻基有开疆扩土之心?
他是真不信。
而许柴佬所说的这些,朱高煦也都很清楚。
毕竟大汉与大明之间夹杂着这么一个小国,他又怎么会看不见。
许柴佬所说的李裪正在创立朝鲜文字,朱高煦知道,一直没有动作,也是因为他现在没有精力去收拾。
除此之外,就是动朝鲜很容易挑动大明与朱瞻基的敏感神经。
现在他先要解决欧洲,先把可能会对大汉,会对汉人产生威胁的欧洲诸国解决,才会调头来再解决这些。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也没有对大明有什么动作,对朝鲜也没有动作。
李裪确实在励精图治,如今的朝鲜确实强大了一些,但也仅此而已了。
朝鲜无论怎么发展,别说对大汉产生威胁了,对大明产生威胁都难。
朝鲜与欧洲诸国,哪边的危害更大,朱高煦分辨得出。
但即便是许柴佬所说的这些,在朱高煦眼中,依旧不是大明会出兵的理由。
因为朝鲜本就注定无法成为大明的威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朱瞻基与杨士奇那些人,会遗忘他这个真正的威胁?
思考许久,朱高煦缓缓道:“我有一种直觉,大明这样做,真正的目标,恐怕会是我们。”
朱高煦没有任何证据与情报,但他就是有这样一种直觉。
只要朱瞻基与大明朝堂上的那些人将大汉视为第一威胁,那么大明所做的所有决策,必然都会是奔着他来的。
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王玉与许柴佬都没有反驳朱高煦这句话,他们也很清楚,大汉如今的实力过于强大,加上朱高煦的身份,在大明那些人眼中,大汉肯定就是第一威胁。
这种情况下,大明那些人做什么,只要最终目标是大汉,他们都不会感到意外。
可朱瞻基这样做,到底要怎么才能对他们动手?
如果朱瞻基想要趁着大汉的大军集结去往了欧洲那边,现在想要动手,也应该是集结大军在南部以及交趾那边才是,而不是对朝鲜一副动兵的架势啊。
两人思考许久,依旧没有什么头绪时,朱高煦的话语,却是在此时传出。
“你们说,大明会不会想要借朝鲜之手,对我们出兵?
大汉与大明之间,并没有实际动过手,大明想要借朝鲜,来测试我们的实力究竟如何?
如今我正好将大军集结去往欧洲诸国,这对大明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他们又无法把握我们的实力究竟如何。
且大明一旦亲自动手,我必然会调回大军,优先起兵靖难,解决大明,解决他们。
他们也怕这样的事情出现,所以想要将朝鲜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