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师的风向转变太快,何心隐的赌约赢了。
作为赢家,他也得到了自己的奖品。
那天三大报的主编聚集在一起,其实是商议联合对抗《乐府新报》。
没办法,三份报纸,都算是苏泽的模仿者。
更可怕的是,这个首创者还总能继续前进。
在直沽的范宽,得到了一个消息,《乐府新报》准备开设分社,于是三大报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
讨论的结果自然是跟进,三大报也要跟着一起扩张。
可扩张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将本报的重要新闻送到分社,还要在分社募集人手进行一些本土化的补充。
时效性非常重要,要不然盗版报纸更快送到,那就不用办新报了。
如今在南直隶和京师之间,就有专门递送报纸的商队,有的商队利用漕运和快马联合运输,速度也是相当快的。
《乐府新报》是官方报纸,可以用官方的渠道,三大报要扩张就必须要拧成一股绳,将资源集中在一起。
三人商议的共识,就是三大报共用渠道,共同开办分社扩张。
可是如何扩张,三人也有分歧。
范宽主张在商人多的地方,也就是开埠的城市进行扩张。
他主张在泉州设立分社,利用海船运输雕版,先跑马圈地占领这些市场。
陈于陛则认为,苏泽将分社设在南京,也有在沿海开埠城市传播的想法,所以他提议避开和苏泽的直接竞争,在内陆省份的省会开办分社。
何心隐的想法则和两人不同,他主张以漕运和长江航运为枢纽,沿着这两个帝国血管开设分社。
结果是何心隐赢了赌约,三家报社商议。
分别在漕运和航运枢纽的山东大名府、南直隶淮安、湖广荆州等几个枢纽城市建立印刷坊。
三大报纸共用递送物流的渠道,将京师报纸的雕版运输到这些地区刊印发行。
三方总算是达成了协议,三位总编都是聪明人,他们很清楚,京师的市场已经饱和了,现在到了跑马圈地的时代。
达成协议后,陈于陛和范宽都快步离开,他们还要忙着筹备分社的事情。
三大报只是联合了递送渠道,但是等到发行后还是竞争关系。
等到两人离开后,何心隐的助手上前收拾,一边问道:
“何师,您为什么要答应他们?我们《新乐府报》自己做就是了。”
何心隐看着这个弟子,淡淡的说道:
“素心,你可知道他们是怎么盘算的?”
何素心,是何心隐求学心学的时候收养的义子,半弟子半义子,是何心隐最重要的助手。
“弟子愚钝。”
何心隐说道:
“范宽主张在沿海分发报纸,是因为他认为商人会成为大明最大的识字群体。”
“陈于陛的《新君子报》还念着那些读书人,他要将报纸送到内陆的府城去。”
何素心问道:
“那何师您觉得呢?”
何心隐说道:
“我觉得是运河和长江沿岸的漕运工人们。”
“啊?”
何心隐说道:
“颜师已经出狱了,那些同道走了赵贞吉赵阁老的关系,把颜师的案子翻了。”
“而昨天我把苏子霖给报童办夜校的事情,写信给了颜师,颜师已经南下了。”
何素心知道,何心隐说的颜师,是心学大师颜钧。
颜钧在嘉靖年间被逮捕,心学门徒一直在京师营救,现在终于营救成功。
何心隐说道:
“但即便如此,我们估计还是敌不过苏子霖。”
“苏子霖智若鬼神,所谋的事情都是极其深远的,谁又能想到,登莱捕鲸,能让京师报童夜间读上书呢?”
何素心也点点头,随着登莱捕鲸的产业扩大,照明的价格降了下来。
萤囊映雪,凿壁偷光,这不仅仅说明了求学的刻苦,也说明在在古代晚上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而读书一根蜡烛就够了,要讲课需要的蜡烛就太多了,这样的成本根本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
在鲸油灯和鲸油蜡烛出现之前,普通百姓也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可鲸油灯和鲸油蜡烛普及后,照明的花费大幅度降低,夜校才有了可能。
泰州学派的祖师王艮,就最喜欢教授普通百姓读书写字,他的弟子中就有很多底层百姓。
但是这样的人还是少数,因为普通百姓就是手停口停,大家就是知道读书的好处,白天也要劳作,没有读书人的时间。
现在不同了,照明的价格降下来了,报童愿意在工作外的时间读书识字,那沿着运河和长江漕运的那百万漕工,应该也是同样愿意的。
颜钧在读了何心隐的信后,就匆忙南下,就是为了这件事。
何心隐了解颜钧,他就是王艮思想的笃行者,他一生都在为“百姓之道”而奔走。
何心隐说道:
“苏子霖选择了上海县,作为《乐府新报》的分社,你今天就南下上海,看看上海这地方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为什么能让苏子霖看重。”
“弟子遵命。”
——
何心隐千算万算,却不知道苏泽破局的方法就是两个字“效率”。
在印刷坊的新厂房中,工匠正在向苏泽和罗万化介绍新的印刷机。
第226章 滚筒印刷机和未来的新军官
在《乐府新报》的销量提升了以后,罗万化就向苏泽提议,将原本的三日一刊改成两日一刊。
但是当时苏泽拒绝了。
原因也很简单,随着刊印数量的增加,印书坊的效率跟不上了。
雕版印刷的效率还是太低了一点。
为了加快印刷速度,罗万化想到的办法是增加雕版匠人,多制作几份雕版同时印刷。
可这样的结果是成本进一步上升,各大报馆都在抢夺雕版匠人,原本就紧缺的雕版匠人更稀缺了。
而且雕版的匠人多了,报纸上出现错漏的也多了,《乐府新报》的印刷质量下降,也引起了巨大的批评。
在这种情况下,苏泽不得已重新接管了报馆,开始改进印刷坊。
苏泽的办法,是向工匠悬赏。
结果是今天就有一名匠人上报,他制作出了新的印刷机。
苏泽从成国公府上吊唁回来,就带着罗万化来到了印刷坊。
工匠名叫张毕,是一名雕版学徒,他引着两人来到了一个奇怪的装置前。
罗万化看着这个奇怪的机器,两个木质的圆筒紧紧靠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传动齿轮相互连接,机器边上有一个巨大的摇杆,这和他见过的其他印刷机都不同。
“这机器要怎么印?”
张毕立刻喊来同伴,这名同伴将墨水倒入圆筒边上的墨筒里,然后在两个圆筒之间塞进了纸,然后张毕就开始转动摇杆。
两个圆筒夹着纸不断向前,纸的正面印出了模糊的字迹。
罗万化这才注意到,其中一个木质圆筒上面刻着字,这是一块圆筒形的雕版!
罗万化也觉得这是个巧妙的办法。
原本的雕版印刷,需要匠人刷墨,印刷,压制,才能印出文字来。
这台机器在圆筒雕版滚动的时候自动上墨,在滚动的时候可以连续印刷。
但是看到模糊的字迹,罗万化又失望了。
这么模糊的字迹,是没办法当报纸卖的。
张毕看到罗万化的表情,也有些泄气。
这个滚筒印刷机其实他才研究了一半,但是手里的经费没了,他自己的师父也反对,所以才迫不及待的向苏泽邀功,想要获得进一步的支持。
但毕竟还只是半成品,看来罗万化的态度,应该不是很满意。
苏泽却问道:
“张毕,你是怎么想到的?”
听到苏泽发问,张毕燃起了希望,他连忙说道:
“回苏翰林,草民是看了华阳奖的脱毛机才有的灵感。”
脱毛机?
苏泽才想起来,第一届华阳奖颁给了发明滚筒脱毛机的工匠。
对啊,同样是滚筒,张毕就想到了使用圆筒的雕版,连续印刷报纸的方法。
这世上的聪明人果然多啊!
苏泽感慨了一下。
张毕老老实实的说道:
“苏翰林,罗主编,其实这印刷机还是半成品,就是我手里的钱用完了。”
苏泽对着张毕说道:
“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张毕说道:
“首先是圆筒形的雕版要比普通雕版难刻,我尝试教了很多人,但是没几个人能学会。”
“然后就是上墨,我想了很多办法,墨迹还是不清楚,也容易出现晕染的情况。”
苏泽看向张毕,他和普通的工匠不同,多了几分书卷气,而且面对自己和罗万化也是落落大方,没有那些匠人的局促感。
苏泽好奇的问道:“你识字吗?学匠几年了?”
张毕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