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34节

  剩下的好友中,留在京师的苏泽都上门拜访,提前送上节礼。

  大明官场的规矩,访友都放在过年前,年后主要是走亲。

  而苏泽年后只有赵阁老一家亲戚可以走。

  去年过年,苏泽还上门拜访了几位阁老,但随着他升到正五品,再一一上门就已经不合适了。

  去年苏泽还算是官场新人,品级低下,拜见大佬算是礼数。

  所以苏泽只是去高拱府上了送了礼物,也没有久坐,行了礼数就离开了。

  首辅李春芳,三辅张居正,则由赵令娴带着礼物上门。

  这时候就体现出诰命的作用了。

  封诰后,赵令娴就是命妇了,就有了和重臣夫人交往的资格。

  重臣的妻子也都是命妇,命妇之间走动也是常事。

  年前事忙,礼物都是赵令娴准备的。

  送给李春芳的,是一本前朝著名道士邵元节留下的道书。

  嘉靖皇帝为何崇道,这和皇帝这个职业求长生的传统有关,但是也和嘉靖继位后的经历有关。

  邵元节,就是嘉靖宠信的第一个道士。

  但是这个道士确实神奇。

  嘉靖皇帝继位后,十五岁登基起,一直到三十岁都膝下无子。

  嘉靖能继位,就是因为前朝皇帝无嗣,而自己继位搞的大礼议,万一自己也绝嗣那就太恐怖了。

  邵元节入宫后,就提出给嘉靖做法,建醮祈嗣。

  而举行了仪式后,皇帝就开始生孩子。

  刚穿越的时候,苏泽也研究过翰林院留下资料,也想不明白这邵元节是怎么帮嘉靖生孩子的。

  这份本事,就是放在苏泽穿越前,怕是也要被无数成功人士奉为仙人。

  邵元节还是龙虎山一脉的正经道士,是内丹术的高手,他留下的道书,自然对了李春芳的胃口。

  而赵令娴给张居正家送的礼物,是一套精美的海图。

  这份海图是外国商人进献,然后经过苏泽修改刊订,就是挂在东宫里的那副海图的拓本。

  赵令娴也是在张府,和张居正的妻子聊天,知道了张敬修去了莱州后,才决定送这份礼物的。

  果然张阁老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当场就回了相当丰厚的礼物,显然是对赵令娴准备的礼物很满意。

  果然家有贤妻能轻松不少,今年过年苏泽就要比去年轻松很多,也要比去年热闹很多。

  除了送出去的,苏泽的亲朋好友也都送来了不少礼物。

  其中最贵重的,是戚继光命令手下从山西送来的一匹上等宝马。

  按照戚继光的说法,这匹宝马是骨利干马。

  骨利干,是极北瀚海附近的部落,瀚海地近北极,昼长夜短。

  这个部落在唐代的时候曾经朝贡大唐,并且送上了骏马。

  最懂相马的皇帝李世民,曾经评价骨利干马:

  “骨大丛粗,鬣高意阔,眼如悬镜,头若侧砖,腿象鹿而差圆,颈比凤而增细,自劲驱驰之方,鼻大喘疏,不乏往来之气。”

  亲眼见到这骨利干马,苏泽确定这骨利干马,应该是贝加尔湖附近的耐寒马种。

  苏泽看着这高大的骏马,还是当着戚继光的使者面收下。

  不过苏泽准备在年后将这匹马送到武监去,他一个文官也用不了这么好的马,不如交给武监的学生练习马术。

  相比之下,作为文官的涂泽明就比较含蓄了。

  涂泽明送来的,是一座西洋座钟。

  苏泽收到这个礼物的时候有些怪怪的,但是大明好像没有不送钟的习俗,他对这个时代的西方钟表技术也很有兴趣,坦然收下了涂泽明送的这座种。

  但是看到这台钟之后,苏泽有些失望。

  这座钟应该算是发条座钟,但是钟面上只有一根时针,只能勉强读出大概的小时。

  而且苏泽发现这个钟的精度也很差,每天都有不小的误差,还不如现在大明所用的时漏。

  仔细想想,精确计时的钟表,要等到伽利略发现钟摆运动后,才有工匠根据这个原理制作出摆钟。

  从摆钟开始,人类才进入到精确计时的世代。

  但是现在的伽利略才出生不久,肯定没能发现钟摆等时原理。

  这个时代的钟表,其实更多的还是贵族家里的装饰品和奢侈品。

  明白了这一点后,苏泽也就兴致缺缺了。

  等到年后把钟摆原理刊登在《乐府新报》上,看看大明工匠能不能发明更准确的钟摆吧。

  年前,皇帝向在京官员赐钱,苏泽破例得到了一枚金元,被赵令娴拿去供在了祠堂里。

  而今年太子没有赐钱,而是给詹事府的臣工都赏赐了一面镜子。

  苏泽得到了一面半身镜,引来赵令娴的痴迷。

  而太子又给皇后和李妃进献了全身镜,在京师上层也掀起了风潮。

  能够清晰照出人影的镜子,不需要磨镜匠人经常打磨铜锈的镜子,如同水晶一样剔透的全身镜,成为京师上层最风靡的奢侈品。

  高昂的价格反而成了身份的象征,东宫店铺的大镜子全部被抢光,预定都排到了年后三月。

  除了镜子之外,新出现的玻璃也成为了风潮。

  透光度好,但是又不漏风的玻璃,取代了窗户纸,成为京师权贵之家的过冬选择。

  苏泽也将自己卧房的窗户都换上了玻璃,冬日的暖阳透过玻璃照射进屋内,坐在靠窗的躺椅上,享受暖墙的温暖,这成了苏泽年前假期最惬意的时光。

  佳节终至,在欢腾中,隆庆三年悄然翻过。

  隆庆四年元月十四日,京师传来消息,出使蒙古的使团已经抵达京师外的龙泉驿。

  隆庆皇帝派遣太子郊迎,京师百姓听闻消息后,也纷纷出城,迎接这支册封俺达汗归来的使团。

  苏泽跟在官员队伍中,他首先看到了副使沈一贯。

  紧接着,使团队伍中走出一人。

  顺义王俺答汗派出他的孙子把汗那吉为朝贡使。

  把汗那吉身穿汉人的服饰,向着太子朱翊钧行跪拜大礼,紧接着他身后一干蒙古首领也都献上贡物。

  这场景在路上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了,这帮蒙古首领动作一致,引来围观百姓的喝彩声。

  也不知道人群中谁喊了一句“天可汗”,人群中彻底沸腾起来!

第228章 详议武监

  苏泽站在官员的队伍中,蒙古称臣,四海晏平,这句天可汗似乎也没喊错。

  京师百姓这句呼喊,也让把汗那吉反应过来。

  他从小就仰慕汉化,也对自己的爷爷俺答汗和叔叔黄台吉不满,早就有投奔大明的想法。

  他干脆也跟着喊道:

  “顺义王向天可汗之子呈送贡物!”

  说完,把汗那吉将一个精致的匣子举过头顶,对着朱翊钧说道:

  “殿下,这是成吉思汗的马鞭。”

  听到这里,众人纷纷吸一口气。

  俺达汗的全名是孛儿只斤·俺答,从姓氏就知道,这是黄金家族的血脉。

  身为成吉思汗的子孙,手里有几件成吉思汗的遗物也是正常的。

  但是俺达汗竟然在第一次朝贡的时候,就将如此具有象征性的物品上贡给大明,足以可见在东胜卫之战中,棱堡和新式火炮给蒙古人多大的震撼!

  朱翊钧好奇的看着平平无奇的马鞭,但是听说是成吉思汗用过的东西,忍不住将马鞭拿了起来。

  朱翊钧将马鞭拿起来的时候,在场的百姓都欢腾起来!

  这是在太祖驱逐元庭后,成吉思汗后人向大明表示臣服的标志,这样的武功,当然是配得上一句天可汗的。

  京师城外的欢呼声,很快就由太监送到了宫内。

  隆庆皇帝年后身体有些微恙,也有锻炼太子的想法,所以才派遣小胖钧去迎接使团。

  但是听完了太监的汇报,隆庆皇帝又后悔起来,为什么自己没有亲自去呢?

  听说了京师百姓都口诵“天可汗”之名,隆庆皇帝更是觉得全身舒坦到了极点。

  这是自己父皇一辈子都没有达到的伟业啊!

  不,这是成祖都没有达成的伟业!

  当年成祖七征塞北,也只是让蒙古人逃跑,而自己是让蒙古人称臣,连成吉思汗的马鞭都进贡了啊!

  隆庆皇帝越想越是激动,对身边的李芳说道:

  “速速开宫门,让太子将马鞭送来!”

  “朕要亲自告庙,将马鞭献给列祖列宗!”

  ——

  正月十六,京师各大衙门逐步开始恢复办公。

  过年期间,《新乐府报》、《新君子报》和《商报》这三大民报都只是减少了版面,并没有停刊,所以刚刚到了正月十六,罗万化就急着打开了报馆,赶着要将年后第一期的报纸编排出来。

  苏泽本想要在年后偷懒几天,却在上班第一天就接到了皇帝的口令,要求他会同兵部和定国公徐文壁,把武监办学的方案给定下来。

  苏泽不得已在上班第一天就去了定国公府上。

  明日就是兵部议事的日期,皇帝在年后上班第二天就着令兵部商议武监的事情,足以可见皇帝对武监的重视。

  这大概也和上元节前,百姓那一声“天可汗”有关。

  都是“天可汗”了,怎么能没有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呢?

  而苏泽也知道,皇帝让他提前一天来定国公府上,就是做好明日谈判的预案,确定谈判的底线。

  定国公徐文壁也不敢在苏泽面前摆什么国公的架子,他很清楚皇帝让他和苏泽一起去兵部,还是要以苏泽为主。

  能不能好的结果,都要看苏泽的,所以他姿态很低的在国公府门前迎接苏泽。

  苏泽看着这位大明首席大祭司,一双打理得很好的胡须,这是大明上层阶层的特点。

  明代官场并没有强制蓄须的要求,很多官员也都是刮胡子的。

  比如苏泽这些年轻官员,基本上也都是不蓄须的。

  原因也很简单,胡须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打理的。

首节 上一节 234/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