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43节

  “苏师傅这是为何?”

  苏泽说道:

  “先是人心,南洋自古就朝贡中原,满剌加王还有遗脉在京师呢,日后只要大明的舰船建造完毕,自然可以帮助满剌加王复国。”

  “西洋有很多侨民,他们也都是大明子弟,因为种种原因流落海外。”

  “这些人也是心向大明的,只要大明的王师一到,他们一定会喜迎王师的。”

  “所以殿下不用急躁,南洋可以徐徐图之。”

  但是苏泽也不忍心打击小胖钧的积极性,于是说道:

  “殿下如果有心,倒是可以让人结交南洋的侨民,搜集南洋的消息,为日后王师征讨南洋提供便利。”

  朱翊钧立刻说道:

  “明白了!孤这就给舅舅写信,让他在澎湖搜集南洋的消息!”

  但是朱翊钧又垮着脸说道:

  “只可惜京师距离澎湖实在是太远,消息传递着实不便。”

  苏泽说道:

  “这点殿下安心,臣正准备上书谈此事。”

  “苏师傅这也有办法?”

  ——

  通政使杨思忠一大早就觉得心神不宁,早早来到通政司。

  因为来得太早,通政司十分的冷清,就在杨思清快要走入自己的公房,听到了两个年轻官员的谈话。

  杨思清一看,说话的是通政司的两个经历。

  通政司上设正使一名,也被朝堂称之为大银台,这是因为明代通政司实际上行使的是宋代银台司的职能。

  再设副使一名,现任副使裴清,自从被发配到京畿地区负责民驿的事情后,裴清都没能赶回京师过年。

  这位裴副使干得不错,京师周围的民驿已经建造完毕,这些民驿不需要勘合就能住宿,只需要支付银钱就能享受到住宿和餐饮服务。

  商人们很快发现,其实这种民驿也挺好的。

  民驿只要给钱就能享受服务,不像是官驿还要分成三六九等,也不用忍受官驿的白眼。

  民驿的服务周到,除了住宿外,还有附近的百姓在这里打零工,提供热水、洗马等各种服务,提供的饭菜也要比官驿好不少,前提自然是花钱就行了。

  而且经过这半年的都察院整治,京畿地区的治安也好了不少,住在民驿发生纠纷,也会有官府迅速处理,住宿在民驿反而成了更方便的选择。

  可能唯一不满的,就是那些原本可以仗着认识的官员,狗仗人势的帮闲门客了。

  “张经历,裴副使要回朝了吧?”

  经历是通政司的小官,一般是六品,也是通政司最基层的牛马。

  而杨思清的记忆力很好,他想起来了这个张经历,不就是那日和右通议冯学颜背后议论自己的那个年轻官员吗?

  右通议冯学颜,已经被自己“发配”朝鲜。

  张经历说道:“难,你才入通政司,不知道我们这位大银台可是出了名的小心眼,裴副使得罪了大银台,哪里这么容易回来?”

  另一名官员说道:“可我看大银台虽然面冷了点,但在司内没什么架子,在九卿重臣中是最平易近人的。”

  张经历立刻说道:

  “你这就看走眼了!你知道右通议冯学颜冯大人吗?”

  这个年轻官员点头,张经历说道:

  “冯大人就是因为在背后说大银台的坏话,最后得罪了大银台,被发配到了朝鲜去了。”

  向后辈说出了职场秘辛,张经历正准备接受后辈崇拜的目光,突然听到了这名后辈结结巴巴的喊道:

  “大,大银台。”

  张经历涌起不祥预感,他回头看到杨思忠冷冰冰的脸,差点晕过去。

  杨思忠并没有问罪,而是问道:

  “今日有什么重要的奏疏?”

  张经历连忙说道:

  “苏翰林上书了,已经放在大银台的书案上了。”

  杨思忠点头离开,张经历还以为杨思忠没有听到两人的谈话,暗自庆幸自己逃过一劫。

  杨思忠来到公房,拿起了苏泽的奏疏。

  《快船海递公文并请设南洋通政署疏》。

第235章 趁热打铁再上一疏

  大明九卿衙门的权力是在不停变化的。

  任何熟悉官场运作的人都明白,影响部门权力的因素很多,绝对不是《大明会典》上规定了什么就是什么的。

  衙门主官的能力高低,历史演化的进程。

  最有名的就是大明三法司的地位变迁了。

  明初的时候,大理寺曾经一度压制刑部,成为司法中枢。

  紧接着都察院开始崛起,掌握了案件的审核权力,并通过巡抚巡案系统,掌控了地方上的司法权。

  到了如今,刑部又占据上风,通过控制司法解释和案件复核的权利,成为权力最大的法司部门。

  而有的皇帝比较喜欢使用锦衣卫镇抚司来处理案件,所以有时候都察院还会被排除在三法司外,在武宗朝三法司就是刑部、大理寺、锦衣卫。

  而通政司是属于那种祖上阔过,那是一直萎靡到现在的衙门。

  祖上阔过,是指在朱元璋的时期,那时候朱元璋鼓励百姓告状,通政司负责受理这些案件,朱元璋也通过这个方法,惩办了不少地方上的贪官。

  但是继任的皇帝,对于审理这种越级告状没有兴趣,通政司的就失去了信访督查权,变成了九卿衙门中的跑腿部门。

  可从李一元这位前通政使开始,事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职能上,朝廷补贴驿站的开支,通政司逐步掌控了驿站的控制权,南北二京的驿站网络,现在都掌握在通政司的手里。

  苏泽奏请建设的“西北军情快驿”,“漕运快驿”和“海驿”,这三条新的驿路体系,也都是朝廷拨款,如今也掌握在通政司手里。

  此外京师周围的民驿,也是通政使运营,这些民驿的结存虽然要上缴户部,但是通政司手里多了一笔“活钱”。

  最让杨思忠惊讶的,是苏泽真的让兵部弄出了快船。

  这是一种奇怪形状的船,细长船体,尖锐的船首,还有高桅多帆的结构,这种快船被苏泽命名为“飞剪船”,被运用于沿海港口之间的消息传递。

  这种快船的航行速度极快,可以迅速往来于沿海几个港口城市。

  这艘船试航之后,就被市舶司订下,用来在沿海各市舶司之间传递银票底本。

  只可惜工部那边说,这种飞剪船的建造还有几个技术难点,尖锐的空心船首需要最熟练的工匠才能制造,而风帆材料更是大问题,现有的织物强度不够,工部尝试了很多材料,最后使用了丝绸和棉麻的混合织物,但是成本居高不下。

  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能操纵这种高速帆船的船员紧缺。

  近海高速航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需要船长对于近海的海况十分了解。

  如果航行到深海,那就要对海图更熟悉,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种导航定位技术。

  登莱海务教习所最优秀的学员,才能出任飞剪船的船员,这也制约了这种船的发展。

  但是在苏泽这份奏疏中,就提出了要给通政司配备飞剪船,他写道:

  “然沿海万里,商旅辐辏、军情孔急,现有驿传路径迂回,陆路崎岖,水路经运河辗转,公文往复动辄经月,每遇海疆警讯或市舶急务,恐遗缓误机宜。”

  “请于东南沿海通衢要港,如宁波、泉州、广州等处,各增设通政司经历所一属。责成该属专掌飞剪船调遣,于诸港口间接递往来文书。凡关海防军情、市舶急件、重大灾异及圣谕钦件等紧要消息,皆可籍此‘海驿’飞传。”

  而苏泽奏疏的后半段,则是请求朝廷按照朝鲜的“前例”,在南洋吕宋设立通政署,联络当地的汉人,搜罗南洋诸国的消息,加强和南洋各藩属国之间的联络。

  通政使杨思忠合上了苏泽的奏疏。

  这就是通政司权力变化的原因。

  以往的通政使,不过是比六科更早的读到群臣奏疏,实际上就是递送公文的机关。

  通政司在大明这个以公文处理国务的王朝是很重要的,但是重要并不代表有权利。

  而现在的通政司,是一个涵盖了大明几条主要驿站网络,要在全国各地建立经历所,传递全国情报的衙门。

  这也就意味着通政司将会成为大明情报上传下达的枢纽。

  使用飞剪船,南京的消息从上海县的码头出发,直接航行到直沽的码头,再通过直沽和京师间运河边的石板路快马传递系统,最短十五天时间就能送到京师。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飞速。

  不仅仅是南京,广州的消息也可以通过海驿急递,一个月内京师就能拿到广州的公文。

  此外还有海外消息。

  冯学颜派驻朝鲜之后,朝鲜通政署迅速开展工作,梳理了朝鲜国内的消息,每半个月都发一份简报来京师,现在大明皇帝对朝鲜的动态,甚至要比朝鲜国主都要清楚。

  除此之外,冯学颜为了能尽快立功回朝,还在朝鲜搜罗有关倭国的消息,也形成专案发回京师。

  如果按照苏泽的奏疏,再设立南洋通政署,日后南洋的情报也能被通政司掌握。

  这些通政经历所,日后要分布在沿海城市、西北军情节点、辽东棱堡、西南要道上,还要分布于海外。

  在官场上,比别人知道更快更早就是权力。

  杨思忠明白这一点,通政司的权力正在逐步膨胀。

  前提是苏泽这份奏疏能够执行。

  杨思忠轻扣指节,但是这份奏疏的阻力不在外廷,而是在内廷。

  ——

  ——【模拟开始】——

  《快船海递公文并请设南洋通政署疏》当日送到内阁,内阁全体赞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内廷。

  司礼监使绊子,让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340点】

  【是否使用1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是。”

  【100点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值:240点。】

  苏泽看着模拟的结果,这次是司礼监阻扰自己的奏疏。

  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是,这份奏疏等于让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

  而皇帝原本的耳目是谁?

  东厂和锦衣卫。

首节 上一节 243/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