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44节

  很显然,司礼监看出了这一点,所以要阻挠奏疏实施。

  好家伙,自己这些日子都忙着和外廷斗智斗勇,都忘记了内廷了。

  也对,对于太监来说,他们的权利来自于皇帝的信任。

  如果连消息渠道都被外廷垄断,那内廷就更没有话语权了。

  司礼监三巨头只是低调,不和外朝争权,但不代表他们就是软弱可欺,甘愿让出手里最重要权力的。

  看来自己还是思虑不够周全。

  苏泽越发觉得要推动变革的难处,这是自己有金手指查漏补缺的,如果没有,可能一条利国利民的政策,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不少人。

  京师这么多势力,但凡跳出来几个阻拦,事情就办不成了。

  改革难啊!

  苏泽也明白了,为什么改革先驱都要先立威,然后再用近乎于矫枉过正的方式推动改革。

  如果不这么做,怕是连第一步都迈不过去。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只用了100威望点?——

  杨思忠拿着内阁票拟过的苏泽奏疏,来到了司礼监。

  杨思忠将奏疏交给了李芳,李芳的眼睛眯起来,正准备翻看奏疏的时候,杨思忠又说道:

  “李掌印,本官也有一份密奏。”

  密奏?

  密奏不需要经过内阁和六科,是官员直接向皇帝的上书。

  当然,密奏也是绕不开司礼监的。

  和喜欢搞秘密政治的清代不一样,大明朝的公文体系,是非常排斥密奏的。

  正经大臣谁上密奏啊!

  所以大明的密奏,基本上都是一些向皇帝问安拍马屁的奏疏。

  皇帝自然也是懒得看这些,大部分密奏都是司礼监回个消息就行。

  但是通政使的密奏,李芳还是郑重的接下了。

  等到杨思忠走后,李芳拿起了苏泽的奏疏。

  这一次李芳越看越是皱眉。

  如果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那各地的制造司和市舶司太监呢?

  东厂和锦衣卫呢?

  能成为内廷第一人,李芳很自然想到了这里。

  李芳放下苏泽的奏疏,又拿起了杨思忠的密奏。

  在通政司经历所中安置东厂和锦衣卫的人?

  李芳没想到,这位看起来古板的通政使,竟然这么圆滑?

  李芳也明白了,为什么杨思忠不上公开的奏疏了,这密奏被外廷看到,他不得被人喷死?

  这位杨通政,还真是个人物。

  李芳暗暗感叹,以前通政司是个没权的衙门,大家都不重视,里面的官员大抵上都是没什么前途的。

  可没想到,这位大银台能屈能伸,愿意和内廷合作。

  也对,如果真的在各地建立这个经历所,内廷的情报能力大大加强。

  内廷还可以使用通政司的急递体系,这样就不用自己搭建传递消息的网络了。

  双赢要比双输强。

  李芳将两份奏疏都递给了冯保和陈洪,两人自然也是支持的。

  对于冯保来说,这是让东厂锦衣卫权力扩张的良机。

  而对于执掌内承运库的陈洪来说,如果能用上通政司的驿递系统,那各地市舶司的商业消息也能快速传递,也对于内廷也是极大的加强。

  ——

  二月二十六日。

  苏泽在詹事府内,看着系统的结算报告。

  【皇帝下旨,在沿海开港城市设置通政经历所,使用海驿递送要情,并在南洋设置通政署,联络南洋诸国,搜罗南洋的情报。】

  【通政使杨思忠和内廷达成默契,在经历所中安排一名东厂太监或者锦衣卫,和内廷共享驿递系统。】

  【海驿的出现,提升了行政体系的运行效率,加强了朝堂对全国的掌控。】

  【南洋通政署让大明的旗帜重新出现在南洋。】

  【南洋通政署首任署长,通政司经历张宣驻扎南洋,大扬大明国威,南洋诸国国主挽留张萱数十次,留驻南洋二十年,强化了对南洋的控制。】

  【大明国祚+5】

  这次竟然加了五年国祚?

  想想也对,行政体系效率的提升,对国家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

  不过这个南洋通政署的署长,常驻南洋二十年,这也太惨了。

  苏泽为这个不认识的官员默哀。

  原来是通政使杨思忠和内廷达成了交易,才让奏疏通过了。

  这位通政使是个人物啊。

  苏泽也没想到,这位不显山不漏水的大银台,如此能屈能伸,情愿和内廷合作。

  设立通政经历所的奏疏如此轻易通过,苏泽再次抽出一份空白的题本。

  既然如此,干脆一鼓作气,趁热打铁,彻底将驿递体系的改革改完!

  《请设通政邮递司疏》!

  其实他早有整合大明驿路体系的想法了。

  大明朝这套统治机器,就是一座层层架构的屎山代码,驿站体系就是起精髓。

  大明驿路体系复杂,京师附近的官驿名义上是通政司管理,但是供养驿站的责任又划给了顺天府。

  除了官驿之外,各地方官府还有自己的急递铺。

  兵部下设车架司,负责军驿的事务。

  工部还有专门的漕运驿站体系,就连礼部的学政部门,也又属于自己的传递渠道。

  还有各地镇守太监,锦衣卫设立的各种半官方渠道。

  大明的驿递体系就是典型的缺乏总体规划,又喜欢重复建设,又浪费又低效的典型。

  苏泽想要将全国的邮政驿站工作,整合到通政司,新成立一个通政邮递司,估计反对声最大的就是兵部了。

  兵部自有一套军情递送的系统,由兵部车架司负责。

  苏泽看过户部的帐,每年朝廷在车架司投入大量的军马银钱,兵部不可能乖乖放手。

  可反过来,如果兵部军驿这个硬骨头啃不下来,其他衙门更不愿意乖乖让渡权力了。

  最后还是要试一试。

  现在通政司已经和内廷联手,现在是提出方案的最好时机。

  苏泽原本就有草案,迅速写完了奏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模拟开始】——

  《请设通政邮递司疏》当日送到内阁,你请求将通政司改名为通政邮递司,在全国交通枢纽设置通政经历所,负责全国的邮递事务。

  内阁赞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内廷。

  兵部强烈反对你的奏疏,兵部奏议军驿体系的重要性,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400点】

  【是否使用3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竟然只要300点?

  这还等什么?苏泽果断选择“是”!

  【300点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值:100点。】

第236章 从报纸得到捷报的兵部

  次日。

  对于这份进一步加强通政司权力的奏疏,通政使杨思忠自然不敢怠慢,亲自送到了内阁中。

  高拱对于这种改革自然是赞同。

  苏泽在奏疏中的估算,如果能统筹全国的邮政驿递系统,一年可以节省下数十万两银子,执掌户部的张居正自然没理由反对。

  唯一迟疑的是赵贞吉,他也赞同苏泽的奏疏,他早就觉得兵部的军驿效率低下,经常延误边关军情,早就该改革了。

  可苏泽最近三番两次硬怼兵部,赵贞吉也怕兵部强力反弹。

  但是最后,赵贞吉还是赞同了苏泽的奏疏。

  三阁老票拟完毕,就在杨思忠抱着奏疏前往宫内的时候。

  ——

  “号外号外!辽东大捷!”

  “罪将李成梁,破古勒泰寨,斩首女真叛将王杲!”

  李成梁上次犯错被杖责,但是皇帝还是让戴罪返回辽东。

  等过完年后,李成梁就领着“家丁”,从辽阳城内出击,搜寻叛乱的女真首领王杲。

  王杲是女真建州卫的首领。

  辽东女真问题之始,就是建州卫内迁。

  建州卫,原本是大明册封的归化女真部落。

  永乐年,成祖建立建州三卫,招抚图们江流域的女真,允许这些女真朝贡贸易,扶植他们对付野女真。

  但是随着大明的战略收缩,明廷要求建州卫内迁,但是又没能提供足够的土地,边军的腐败堕落,加剧了对立。

  王杲原本是建州右卫指挥使,但是屡次叛乱,近些年来有整合女真的趋势。

  这一次李成梁为了立功,没有再采用姑息的办法,而是亲自追击白山黑水间,亲手斩杀了王杲。

  如果是前年,这样的消息也能让京师百姓庆祝一下。

首节 上一节 244/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