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冀虽然和高拱亲近,但他是前朝元老,本身也算一个小山头。
曹邦辅是张居正举荐,才从蓟辽总督任上返回兵部的,算是张居正一派。
曹邦辅当然明白霍冀辞职的原因。
九卿重臣,最重要就是威信。
身为兵部尚书,就是要能将兵部合议带到皇帝面前,让皇帝和阁老们听从兵部的意见。
至于这个兵部合议到底是怎么议出来的,是兵部尚书一言堂,还是兵部官员的集体意见,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兵部尚书需要能影响皇帝和内阁。
以前霍冀是可以的。
但是武监和辽阳两件事,皇帝和内阁都会质疑兵部的专业性,那霍冀这个兵部尚书就不再拥有威信了。
那继续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赖下去,要么成为皇帝和内阁的传声筒,要么被属下架空沦为吉祥物,都是两头受气两头不讨好的结果。
霍冀叹气说道:
“王崇古性格刚强,做九边总督尚可,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不适合他。”
“谭纶是苏泽举荐,如今部里对他敌意很深,如果谭纶就任这个尚书,兵部人心难以凝聚。”
霍冀看向曹邦辅说道:
“你在部内有威信,又通融圆滑,这几年的兵部尚书差事不好当。”
曹邦辅也跟着叹气,霍冀说的确实没错。
皇帝和内阁都对兵部工作不满意。
在北部边疆平定后,敏锐的官员都看出来,皇帝和内阁都有改革兵制的想法。
这时候,无论是谁当这个兵部尚书,都要夹在两边受气。
兵部的利益要维护,皇帝和内阁的话又要听,还有苏泽这样的人给皇帝和内阁出谋划策。
所以霍冀才觉得,性格刚强的王崇古,不适合接任兵部尚书。
这和王崇古本身的派系立场无关,只要他担任兵部尚书,就要为兵部的利益奔走,即使他和苏泽都是高拱的阵营,这点也是绝对不会变的。
所以霍冀才挑选了曹邦辅这个圆滑通融的继任者,就是希望他能居中调和。
霍冀叹息说道:
“徐阁老曾经说过,我们做大臣的,就是家里的媳妇。”
“媳妇操持家务,上要给家翁面子,下又要给丈夫里子,有时候还要受夹板气。”
“等老夫去任后,你可以缓和和苏子霖的关系,他要是对军务有想法,先和兵部通个气,兵部也不是不能接受。”
曹邦辅叹了口气,恐怕自己和苏泽私交不错,这也是霍冀推荐自己的原因。
谁让大明出了苏泽这样的妖孽呢?
月月两疏,事事皆准。
兵部还能怎么样?
第237章 下个目标工部
三月。
隆庆四年,春雨绵绵。
刚刚开始抬升的温度,又被这几场春雨给打了下去,明明是阳春三月的天气,却还要穿着冬衣。
官宦人家出行,都打起了油纸伞,而普通百姓就只能戴着挡雨的草帽出行了,至于蓑衣,那是城外才能穿的,就算是下雨天京师也是人流密布,穿着笨重的蓑衣根本没办法通行。
这时候也就体现苏泽这座赐宅的优势了。
詹事府内,谁家住得距离皇城近,谁家住的距离皇城远,每天早上就能看出来。
那些全身都淋湿了,狼狈不堪的,就是家住在皇城比较远地方的官员。
而那些身上没有多少雨水,看起来更加从容的,就是距离皇城近的。
詹事府在皇宫内办公,年轻官员又不能和其他九卿衙门一样留宿在衙门里,所以每天早上詹事府的公房都是一片狼藉。
好在是太子体恤众师傅们的辛苦,专门腾出一间空房给大家烘衣服,又引来詹事府一众官员的夸赞。
朱翊钧皱着小脸说道:“外大父这几日都守在田庄里,母妃派人去劝都不肯回京。”
外大父就是外祖父,也就是武清伯李伟了。
这位武清伯自从得了土豆和番薯的种子后,就整日守在城外的田庄里。
可他想不通的事情是,日防夜防,依然守不住自己的田。
如今不仅仅是武清伯周围田庄里都种上了土豆和红薯,就连京师附近的普通百姓也开始耕种土豆红薯。
武清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好大孙派来保护自己土地的护卫,其实都是“吃里扒外”的,他们不仅仅放任周围的农户来偷种子,甚至还“监守自盗”,主动将武清伯培育的种子卖出去。
“外大父说了,这些日子多雨,土豆和红薯喜干怕水,所以要做好排水的事情,要不然这些土豆红薯都要烂根了。”
苏泽也没想到,这位武清伯竟然如此精通农事。
朱翊钧说道:
“听母妃说,外大父他老人家小时候逃荒差点饿死,最大的爱好就是种田。”
原来如此。
大明别的不说,管理外戚这方面确实是冠绝前朝。
武清伯李伟一门心思种田,他的世子李文全则一门心思在澎湖搞种植园。
朱翊钧又说道:
“京畿连日阴雨,连春耕都推迟了,父皇这些日子愁眉不展。”
苏泽也明白皇帝为什么担忧。
对这个时代来说,种田就是头等大事。
春日多雨,气温升不上来,撒下去的种子就会发不出芽烂在地里。
这些日子顺天府的官吏都在奔走,让京畿百姓推迟春耕。
可晚一天春耕,就会晚一天收获,这又会影响下一季作物的载种。
华北地区还好,如果是辽东地区那种一年只能收获一季的地方,延误春耕就可能导致农作物还没成熟就入冬,那就是减收绝收的结果了。
此外春季就这么多雨,也不是好兆头,黄河长江今年发生洪灾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这是隆庆皇帝继位以来第一次遭遇天气灾害,其实这要比他的父祖们幸运多了。
但也正是因为前几年的风调雨顺,才让皇帝更担心今年发生饥荒,好日子过多了,百姓备荒备灾的意识也会淡薄很多,发生饥荒后朝廷的压力就会更大。
作为皇帝,隆庆皇帝能够提前为百姓担忧,确实是不错了。
不过天气的事情,苏泽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宽慰了小胖钧几句,接着又说道:
“如果殿下真的担心今年发生灾情,不妨请李国舅在南洋交趾收些粮食。”
朱翊钧连连点头,这就是打开视野的好处了。
以往发生灾情,大明只能从其他地方调集粮食来赈灾。
如今发现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海外这么大,也有很多地方生产粮食。
而且海上运输又快又省,调运海外粮食赈灾完全是可行的。
——
从东宫出来,苏泽又晃悠到了报馆。
苏泽前脚刚进了报馆,后脚沈一贯就冲进来道:
“子霖兄!兵部霍尚书的请辞奏疏陛下终于批了!”
对于这个消息,苏泽也是早有预料。
从二月底,霍冀就开始上书请辞。
这样级别的重臣,又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皇帝和内阁本以为他不是真的请辞,皇帝还亲自下旨挽留。
但是霍冀又继续上辞表,这下子皇帝明白霍冀是真的要辞职了。
隆庆皇帝是个念旧的人,霍冀在任期间有功劳也有苦劳,除了在武监这件事上和皇帝内阁顶了一下,其他时候都能做好兵部的工作。
所以皇帝再次下旨宽慰,但是霍冀又继续上表请辞。
拖到今日,霍冀已经上辞表七封,这次皇帝终于批了。
沈一贯说道:
“陛下体念霍司马的功劳,许他以重臣身份致仕,赐回乡车马,又多荫了他的次子。”
这已经是相当丰厚的待遇了,君臣能有始有终,也确实是一段佳话。
沈一贯又说道:
“霍司马在辞表中推荐了曹侍郎接任,陛下已经命令廷推新尚书人选了,估计这位曹侍郎能接手兵部。”
苏泽点头,曹邦辅在朝堂的名声还不错,有了霍冀的辞表推荐,接任的可能性确实最大。
紧接着沈一贯用奇怪的眼神看着苏泽,他说道:
“坊间传闻,霍司马是因为子霖兄才辞职的。”
“我?”
“是啊,如果兵部不是在武监和通政邮递司两件事上吃了瘪,霍尚书也不会辞职,这事情还不是因为子霖兄?”
苏泽矢口否认,可就连罗万化这个老实人也连连点头,看来这口黑锅自己背定了。
不过这样也好,日后再有人和自己作对,就要掂量下自己的分量,有没有兵部尚书重了。
沈一贯又说道:
“子霖兄上书的通政邮递司改制也开始了,通政司正式更名,换上了新牌子,朝廷准备在三十个重要节点设置通政司经历所,又在九边和沿海设置行经历所十二座,已经开始选任官员前往了。”
苏泽微微点头,这件事他已经从系统中得到了具体的结算报告。
【《请设通政邮递司疏》通过,通政邮递司成立,杨思忠成为第一任通政使。】
【遍布整个大明的邮政体系因此建立,京师的政令可以更快的传递到帝国的边陲,大明的统治力提升了。】
【迅捷的邮政体系,也加快了新思想的传播速度。】
【国祚不变。】
苏泽也没想到国祚竟然没有增加。
难道是因为全国邮政体系,让新思想加快传播?
苏泽没有深究这件事,而是对罗万化说道:
“一甫兄,我们的《乐府新报》也到了扩张的时候了。”
罗万化激动的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