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47节

  全国邮政体系的铺开,最受益的就是《乐府新报》这份官报了。

  皇帝在颁立通政邮递司的旨意中,也明确了通政邮递司有运输发行官报的职责。

  罗万化说道:

  “按照子霖兄之前的计划,报社已经在上海县设立了印刷馆,覆盖南直隶地区的报纸发行。”

  “剩余地区的报纸就先用通政司经历所为节点,少量发行,先将这些地区覆盖到了,再慢慢向内陆延伸。”

  沈一贯听完也觉得这个方案稳扎稳打,是苏泽的作风。

  南北直隶是大明读书人密度最高的地区,就连普通百姓也有不少识字的,所以是各大报纸争夺的主要市场。

  很多读书人也返乡办报,但是效果都不好,是因为当地没有足够的读报群体,支撑不起办报的花费。

  四大报中,除了《商报》的编辑部在直沽,其他报纸的总部都在京师。

  听说南直隶也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报纸,所以苏泽才决定尽快去上海开辟新的分社。

  沈一贯又说道:

  “朝廷还有两件大事,也都和子霖兄有关。”

  “一件是张阁老进献《隆庆会计录》上册,盘存了整个大明省州府县的财政,进献给陛下,陛下赏赐了户部,据说涵盖京师各大衙门开支的下册七月份就能编成。”

  “到时候户部肯定要有大动作。”

  沈一贯看向苏泽,请办《会计录》的是苏泽,这会计录编完没有后手沈一贯是绝对不信的。

  但是苏泽口风很紧,没有半点多谈的意思,沈一贯只能继续说道:

  “工部侍郎,淮抚王之桓请修泇运河,分离大运河与黄河水脉,整顿大运河山东段,这件事工部上下还有争议。”

  沈一贯看向苏泽说道:

  “这位王大人调任淮抚,也是子霖兄促成的,这泇运河之议,也是子霖兄撺掇的?”

  苏泽连忙摇头否认,但是沈一贯眼神中充满了怀疑。

  苏泽反问道:

  “工部为何还有争议?”

  沈一贯说道:

  “工部侍郎潘季驯准备治黄。”

  这下子罗万化也明白了,以大明如今的国力,治黄和修造泇运河,两者只能选择一个。

  两人都是工部侍郎,分别提出两个国家级的工程,再联想到工部尚书雷礼早有致仕的想法。

  苏泽只能说,尚书之争,素来如此。

  这已经不是两个项目之争了,而是主导工部未来的领导权力之争。

  潘王二人谁的项目能胜出,就意味着谁可以成为下一任的工部尚书。

  沈一贯看向苏泽问道:

  “子霖兄,你更支持哪位侍郎?”

  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肯定更支持泇运河之议啊。”

  苏泽沉默了,并没有正面回答沈一贯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报社门外突然传来通传声。

  说曹操曹操到,苏泽看到了工部侍郎潘季驯的拜帖,连忙带着报馆的官员前去迎接。

  潘季驯一张国字脸,眼睛中闪烁着光芒,还没到五十岁却微微发白的鬓角。

  双方寒暄过后,苏泽将潘季驯迎入报馆公房。

  “潘侍郎亲自登门,是有什么要事吗?”

  苏泽疑惑的看向潘季驯,在这方被自己改变的乱七八糟的历史时间线上,潘季驯的举主是高拱。

  虽然同属一个派系,但是苏泽很少参加高拱派系的聚会,对于潘季驯并不熟悉。

  相比之下,苏泽和工部尚书雷礼的关系更好一些,和工部员外郎傅顺万敬也是好友。

  潘季驯作为工部官员,也没有那么多寒暄,他直接掏出一本书,递给苏泽说道:

  “苏翰林,这是在下所写的《河防一览》。”

  苏泽翻开这本书,原来这是潘季驯总结治水经验所写的一本河工著作。

  这本书还没有完全写完,苏泽手里只有前三章。

  分别是

  苏泽仔细的看完,不由感慨潘季驯的治河理念确实领先。

  潘季驯治河的理念在于防,他更加强调水患的预防工作,对黄河清淤疏通更加重视,还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方法。

  “以河治河,以水治沙,这就是潘侍郎的治水方略吧?”

  听到苏泽瞬间总结了自己书中的要点,潘季驯升起了知音之感。

  他连忙说道:

  “苏翰林也是治水行家?”

  苏泽摇头道:

  “苏某没有做过亲民官,怎么懂得治水,只是观潘侍郎的书,才有所得。”

  潘季驯更是觉得苏泽是知音,他说道:

  “今年春雨不绝,地方上回报,邳州、睢宁水位大涨,堤坝上出现蚁溃,此二城都是黄河险要之地,堤坝年久失修,还是黄河与运河连同的地方,一旦出现水情,也会连累淤塞运河。”

  “本官上书请求重整黄河,但是石沉大海。”

  “所以潘侍郎来报馆?”

  潘季驯说道:

  “我是想请《乐府新报》刊登一些治河的事情,引起朝堂上下重视治河的事情,就算是朝堂不重视,能将这些内容传到民间,也是有好处的。”

  听潘季驯说完,苏泽不由敬佩起来。

  做黄河的吹哨人,这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修造河坝费时费力,就是百姓也不愿意,如果忙碌一年没有出现水情,那肯定是要被弹劾知罪的。

  而一旦出现水情,又会被认为是诅咒朝廷。

  其实潘季驯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水情发生,那朝廷自然会重用他治水。

  苏泽说道:“潘侍郎为了苍生请命,苏某也要尽绵薄之力!”

第238章 苏北灌溉总渠

  但是直到潘季驯离开,苏泽也没有承诺要怎么尽力。

  三月六日,工部。

  作为京师占地面积最大的部,工部的存在感却是十分稀薄的。

  不过工部尚书雷礼还是很享受这种安宁的。

  上一次工部被朝野议论最多的时候,就是先帝嘉靖年间皇宫失火,为了重新修造紫禁城,工部向全国摊派,搞得满朝文武一起痛骂工部。

  不过最近这些日子,工部尚书雷礼的日子也不是那么舒坦。

  原因是,漕运总督兼工部侍郎王之桓,和现任工部侍郎潘季驯,为了修造运河还是梳理黄河,吵了起来。

  工部的预算就这么多,在今年十月新的预算下来之前,显然只能办一件事。

  到底是先修河还是先治黄,工部内部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

  这场争论愈演愈烈,以至于影响了工部的日常工作。

  不过苏泽没有直接去工部,而是请来了自己的好友,工部员外郎万敬和傅顺。

  傅顺上次修造东胜卫棱堡,因功晋升为员外郎。

  万敬则是主持了山西铸炮的工作,同样因功而升迁。

  傅顺比起之前帮着苏泽修宅子的时候更黑壮了些,而万敬则显得更书卷气了。

  问起了工部之争,傅顺粗着嗓子说道:“这帮人争来争去,好生无趣。”

  万敬知道他是个憨货,对着苏泽说道:

  “子霖兄,其实黄运之争,两位侍郎大人都没错。”

  “问题的根源,还是黄河夺淮入海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苏泽对于水利史并不是很了解,虚心问道:

  “请万兄赐教。”

  万敬说道:

  “赐教不敢,夺淮入海始于南宋,是南宋守将杜充,为了阻挡金军南下,掘开了黄河大堤,想要以水代兵,却导致了黄河改道,侵入淮河。”

  “夺淮入海导致了几个结果。”

  “首先是淮河的河道狭窄,所以黄河中上游一旦泛滥,在入淮的地方必定会发生洪灾,而且因为黄河泥沙,导致淮河淤堵,也成为悬河。”

  “其次是大运河淮河段也同样受到影响,泥沙抬高河床,让淮北到山东段漕运难行,这也是王侍郎力主要开凿新运河,纾解漕运淤塞的原因。”

  苏泽认真听完,黄河的问题其实就是淮河的问题,南宋夺淮入海的影响极其深远,遗留的影响至今没有消除。

  造孽啊。

  曾经可以和江南比肩的淮河流域,如今变成了南直隶最贫困的地区。

  唐宋时期的皖北粮仓也因为黄河年复一年的侵扰,也变成了黄河泛滥区,粮食产量大大降低,连温饱都难以保证。

  苏泽记得前时空的淮河问题,一直连绵到了民国,苏北地区依然是最贫困的地区。

  苏泽突然说道:

  “如果挖掘一条河,引导淮河入海,可行吗?”

  万敬愣一下说道:

  “这?以前从没人想过这个。”

  苏泽根据记忆,说道:

  “淮河下游,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流经洪泽,清江浦、淮安,阜宁、射阳,滨海等六县,东至扁担港口入海,如果淮河从这里疏导入海,是不是可以灌溉两岸,还能起到泄洪防洪的作用?”

  万敬拿起茶水,蘸着水在桌子上画起了水文图,越是画越是觉得这个方案精妙。

  苏泽所说的,其实就是建国后解决淮河问题的最终方案——苏北灌溉总渠。

  苏北灌溉总渠,就是为了解决淮河问题而挖掘的。

  而且这条水渠不仅仅有防洪疏导的作用,还是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

首节 上一节 247/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