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等来了宣旨的行人司官员,就亲自前往嘉湖巡抚所在的府城,又让行人司官员带着沈汶直扑长兴县。
海瑞出手,剩下的就是垃圾时间了。
长兴县就会成为闵清计划的倒塌原点,而一旦一个县令坦白,那剩余的县令也会将真相说出来,坍塌一旦开始,就会吞噬整个嘉湖官场,一直将闵清这个嘉湖巡抚拉下马。
官场就是这样。
权力,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
嘉湖的官员,可以为了政绩跟随闵清,也会因为自保而背叛闵清。
剩下来就看海瑞的了,苏泽相信以这位大明神剑的锋芒,一定能清理嘉湖官场。
苏泽现在关注的是《隆庆会计录》。
七月二十九日,《隆庆会计录》出台,这部大明的总账终于盘完了,进呈到了皇帝面前。
隆庆皇帝十分高兴,下令赏赐了参与编纂会计录的户部官员,主持会计录编纂的张居正得以又封一子,而倡议编纂《会计录》的苏泽也到了十枚金元的赏赐。
但是听说皇帝看完了会计录后,据说隆庆皇帝的心情不太好。
京营年耗折银一百四十万银元,十二万在册士兵,几乎要吞没大明一成的财政。
至于京营到底是什么样子,无论是皇帝还是阁老们都心中有数,别说打仗了,就连指望他们保护京师都没戏。
河南岁入粮食一百二十万石,仅仅周藩王府的禄米,就需要五十八万石,几乎占据了河南岁入粮食的一半。
湖广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湖广楚王府不仅仅圈占大量的土地田亩,还需要湖广三成的岁入供养。
除此之外,马政糜烂,盐引亏空,西南土司叛乱频发军费增加,这些数字都让皇帝看了头疼。
正如苏泽所料的那样,当皇帝看到账本的时候,自然也就知道肉疼了。
既然皇帝和群臣都对朝廷混乱的开支不满,那苏泽自然要顺水推舟。
但是大明财政的问题千丝万结,特别是京营问题更是事关京师稳定,不是可以轻易动的。
马政和藩王问题,同样也是帝国纠缠至今的重症,也不是一道奏疏两道奏疏能够解决的。
可政治上的事情,就像是一把火,如果不在火烧起来的时候添柴,这把火就会很快熄下去。
如果《会计录》出台后朝堂没有动作,那百官也就会当这件事没发生过。
所以这把被张居正点燃的火焰,苏泽要让他继续燃烧下去。
《为圣裔积弊日深乞敕严革以彰至德事疏》
那就从曲阜孔家,这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下手好了。
第269章 两疏同上
曲阜孔家,就是苏泽选择的软柿子。
原因也很简单,这是阻力最小的方向。
和其他牵涉甚广的问题不同,曲阜孔家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典型的不法豪强的问题。
当代衍圣公孔尚贤的罪证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根本不需要朝廷费力气找茬子,孔尚贤就会自己将罪行漏出来。
而处置孔家的办法也简单,就是严格按照法令,重新厘定孔家的田产,并且限制孔家在曲阜当地的不法行为。
但是要做到这些,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曲阜县令。
曲阜县令,世代都掌握在曲阜孔家的手里。
现任曲阜县令孔承厚,就是孔家旁支,而他能够当上这个曲阜县令,自然是由于来自当代衍圣公孔尚贤的举荐。
孔家人世代担任曲阜县令,这算是一种政治默契。
默契不同于规则,虽然要比死板的规则更容易打破,但是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同样有着类似于誓言一样的效应。
对于皇帝来说,要打破这种政治默契,同样也是需要契机的。
如果随随便便打破政治默契,那就会让所有人感到不安,从而引发整个体系的反对。
上一个这么做的,就是“遇水即溶”的正德皇帝了。
为了节省下威望值开销,苏泽在上疏之后,还需要给皇帝制造一个打破政治默契的契机。
所以在正式上书之前,苏泽还需要先制造这样一个契机。
——
刑部。
“少司寇。”
刑部侍郎也许是在通政使任上的心理阴影,他很抗拒见到苏泽,但是他也很清楚不见苏泽的代价。
在经过了反复的心理斗争后,李一元还是选择了见了苏泽。
面对苏泽周全的礼数,李一元依然没有放下戒心,反而因为苏泽越是恭敬,他心中的不安越是厉害。
“苏翰林怎么拨冗来刑部的?《巡捕公案》的初版不是已经送到武监了吗?”
李一元不愧是编书能手,在他的主持下,这本用来指导巡警破案的教科书《巡捕公案》,只用了几个月就编纂完毕,送到苏泽的案头上。
只可惜虽然少司寇李一元“极力”求情,在编纂这本书的时候起到巨大作用的刑部浙江司主司,却因为当年审理胡宗宪案中的“瑕疵”,被迫“请辞”归乡。
而这一次胡宗宪案件的平反过程中,李一元这位刑部侍郎也从中获益,提拔了一批自己人来填充空缺的位置。
苏泽也感慨,李一元也是玩政治的老手。
在编纂《大明民律》的时候,李一元慧眼识珠,在刑部挖掘了很多怀才不遇的中低级官员,将他们囊括进了自己的编纂组内。
《大明民律》编修完成,众人都得了奖励,虽然很多人也没有立刻升官,但是得到了升迁的资历。
更重要的是,通过编书的过程,他们成为刑部侍郎李一元的自己人。
就这样,李一元通过编书,从刑部选出了一批有业务能力的“自己人”。
编书又为这些官员攒够了升迁的资历。
接下来的事情就理所当然了。
比如这次浙江司主司的空缺,李一元立刻就用“自己人”补上,那些随着李一元编书的人,纷纷得到了升迁。
当然,李一元能够玩的这么顺滑,也和刑部尚书毛凯的不管事有关。
刑部尚书毛凯,是嘉靖十四年的进士,如今已经七十多岁了,随时可能致仕归乡。
这种老尚书少侍郎的组合,也是常见的“交棒”的人事安排,一旦毛凯真的致仕,那李一元随时可能扶正。
李一元谈起了《巡捕公案》,苏泽也就顺着他的话谈下去说道:
“也多亏了少司寇的书,如今巡捕修习班终于有课可授了。”
苏泽确实对《巡捕公案》十分的满意。
这本书按照苏泽的要求,不是长长的法条,而是从刑部精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来制定的巡捕营办案流程。
这就类似于后世的“以案说法”。
刑部还专门选择了一些有噱头有名气的案件,挑选了这些案件作为例案,激发巡捕们的学习兴趣。
效果自然是非常好,参加巡捕修习班的巡捕,很多原本都不识字,让他们直接从《大明律》开始学习,实在是太为难他们了。
《巡捕公案》就要简单多了,而且书中的例案都是现实中发生过的案件,只要将这些案件都背熟,也就能满足京师巡捕营的需求了。
所以苏泽这次来,也是真心来感谢李一元的。
听完了苏泽一顿彩虹屁,李一元的心情也好了不少。
寒暄结束,苏泽终于说起了正事。
李一元听完了苏泽的请求,皱起眉头说道:
“曲阜的冤案?”
苏泽微微点头,李一元也迅速明白了苏泽的意图,这是要对曲阜孔家动手了?
也对,会计录公布后,光禄寺那笔被孔家套取的银元又被京师舆论重新炒热,果然苏泽在这个时候出手了。
而且苏泽的目标,就是曲阜知县,这个负责曲阜民生治安的重要职位。
李一元明白了苏泽的意思,他自然也乐意卖苏泽这个人情。
大明刑部拥有所有重案的档案,地方上的大案要案都是要递送刑部留存的。
孔承厚这曲阜知县已经在任十年,刑部山东司的架阁库中,不缺乏曲阜县衙的案件资料。
为官十载,难道就没有办砸的案子?
身为刑部侍郎,李一元很有自信,能从这十年的档案中,找到孔承厚办错的案子。
谈完了苏泽能够得到的,接下来轮到李一元开价了。
他默契的说道:
“苏翰林,你听说顺天府和民案司争权的事情了吗?”
苏泽愣了一下,他立刻明白这是李一元开价了。
自从苏泽改组锦衣卫镇抚司,在镇抚司下设立民案司,专门负责民事案件后,京师的环境确实好了很多。
民案司都是经济案件,不用抓捕用刑,所以有关金钱的案件,商人百姓都乐意去民案司打官司。
这其中自然也有不公正的事情发生,但是还是那句话,好歹不会因为打官司家破人亡了。
但是这项改革,自然影响了顺天府的利益。
对于刀笔吏来说,审案就是他们的权力来源,如果都不打官司了,他们哪里来的好处?
治安和重刑案件,素来都是烫手的山芋。
这些案件操作难度大,责任也大,冤案翻供后也要被牵连追究。
如果遇到一些无头案件,还要限期破案,劳心劳累不说,还要被上级训斥。
民事案件就好多了,可以吃了原告吃被告。
不甘心坐以待毙的顺天府刀笔吏,于是想到了新的办法。
他们也拿起了法律武器。
刑民分离,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区分刑民就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比如诈骗这类的案件,到底算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
如果诈骗算是民事案件,那抢劫呢?
就算是法学家,这个问题也能辩论上三天都辩论不出结果来。
再比如,一起案件中涉及到民事又涉及到刑事,这案件要怎么处理?
顺天府开始向镇抚司民案司“抢”案子,这也导致了京师司法混乱。
等到李一元讲完了自己的难题,苏泽思考了一下说道:
“少司寇,这样如何,在刑部下设专司,负责勘验争议案件到底由民案司还是顺天府处理。”
“若遇到大案要案,再由刑部牵头,会同民案司和顺天府会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