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314节

  苏泽这份奏疏,就另辟蹊径,认为应该将外交朝贡事务,从礼部划拨到鸿胪寺。

  鸿胪寺的职责,原本只是“礼宾”和“仪典”两项。

  原本鸿胪寺算是礼部下的一个衙门,虽然也有外交职能,但主要是负责朝贡使团的接待和礼仪培训。

  苏泽的奏疏提议道:

  “将礼部所辖之藩属朝贡、使节接洽、盟约议定、边务交涉等一应外务,悉数划归鸿胪寺执掌。”

  “鸿胪寺原职止于“礼宾仪典“,今当升格为总揽外交之衙署。仿六部建制,分设诸曹,专司国书传递、使团管控、边情侦办等务,使其名实相副。”

  “鸿胪寺卿宜晋阶从三品,视同九卿,属官择才授职。”

  苏泽又写出了设立鸿胪寺专司外交的重要性:

  “今四夷往来频密,非专设衙署无以精研对策。鸿胪寺统理外务,则应对机速,鲜有贻误。”

  “外邦朝觐,见有专司夷务之威仪,足显天朝怀远之制,而礼部亦得返本清源,专修内治。”

  这就是苏泽给出的解决方案。

  不是觉得王世贞外交干得不错吗?

  那给他升官也没有更好的位置,不如增加鸿胪寺的职权。

  将鸿胪寺从小九卿升格为大九卿,不就是给他升官了?

  将礼部手里的朝贡外交职责,全部交给鸿胪寺来处理,这样效率也会更高。

  而且正如苏泽所说,随着大明的对外政策转向积极,日后有关外交朝贡的工作会越来越多。

  干脆明确给鸿胪寺负责,交给擅长外交的王世贞负责,也算是朝廷物尽其才。

  而沈一贯的赏赐也容易多了,直接将他调入新设立的鸿胪寺就可以了。

  但是苏泽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原因也很简单,这次给鸿胪寺扩权,和给通政司扩权不同。

  通政司扩权,算是做蛋糕,通政司现在的这些权力,原本是无主的,苏泽是做出蛋糕来分给了通政司,其他衙门自然没有意见。

  等大家发现通政司手上权力的重要的时候,杨思忠已经牢牢把握了通政邮递司了。

  但是这一次要从礼部手里夺走权力,这就是切蛋糕了。

  这一定会遭到大量礼部官员的反对。

  没有一个衙门愿意失去手上的权力。

  苏泽将写好的《请更定鸿胪寺职掌专辖外务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请更定鸿胪寺职掌专辖外务疏》送到内阁,除了赵贞吉外的阁臣都表示支持,赵贞吉虽然支持你的奏疏,却因为礼部没有票拟意见。

  礼部官员纷纷上书反对,并且搬出《大明会典》,旗帜鲜明的反对你的奏疏。

  在礼部官员的反对下,你试图通过商议王世贞封赏问题,来重新厘定鸿胪寺职权的计划破产。

  皇帝驳回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62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需要支付10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果然阻力不小啊。

  能用1000点威望值,完成这样的重大机构改革,也已经算是相当划算了。

  由此可见,机构改革的难度之大。

  苏泽自然是果断选择了“是”。

  【威望点已扣除,剩余威望点:620点。请尽快在现实中完成上书。】

  ——

  果不其然,正如系统模拟的那样,苏泽这封奏疏,迅速打破了平静,礼部官员极力反对苏泽的奏疏。

  礼部上下官员纷纷上书反对,礼部的反对声堆满了通政司,然后又送到内阁和司礼监。

  但是也亏得是如今苏泽的声望,这次朝争大家也学会了“就事论事”,没人再从私人道德上攻击苏泽,而是引经据典来说明朝贡事务对于礼部的重要性,绝对不能交给鸿胪寺。

  而礼部的官员,也都是此道高手。

  礼部官员的反对,几乎瘫痪了内阁。

  而为了如何封赏王世贞,朝廷已经下令让王世贞延缓入京了,但再怎么慢王世贞也快要返京了,总不能有功之臣回京还商议不出封赏吧?

  留给内阁的时间不多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内阁的几位阁臣也一筹莫展。

  他们是支持苏泽的奏疏的,但是礼部的反对声实在是太大,而内阁之中也没有阁臣有足够的威望压下这些反对。

  等等,其实内阁是有的。

  这时候阁臣们看向了李春芳的座位。

  其实《西游记》早就已经连载完毕了。

  李春芳大概是赶稿真的累了,所以在《西游记》完结后依然告病在家,至今都很少来内阁。

  平日里首辅摸鱼也就罢了,这种关键时刻,大家才想起来这位首辅的威望和手段。

  高拱首先说道:

  “这件事还是要请李首辅来平息事端。”

  张居正也连连点头说道:

  “我上次听说李首辅已经调摄好了。”

  赵贞吉也说道:

  “必须要请李首辅出山。”

  内阁达成共识,上报给隆庆皇帝。

  皇帝此时也正在头疼,连忙同意了内阁所奏,再次派遣御医前往李春芳府上问病。

  李春芳自然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朝堂陷入停摆,他这个内阁首辅确实应该出面收拾残局。

  于是御医汇报李首辅的“病体初愈”,皇帝又赐下很多珍贵的调养药物后,李春芳回到内阁。

  李首辅返回内阁,首先召见了礼部侍郎殷士儋。

  上次殷士儋处理楚宗案,得了一些恩荫之类的赏赐,还是继续担任礼部侍郎。

  虽然很多人为殷士儋鸣不平,但是殷士儋倒是不在乎这些事情。

  殷士儋对于入阁没有执念,而这一次楚宗案也让他看到了一条废藩的新路。

  直接废藩不行,那就和苏泽做的那样,寻找一些罪大恶极的藩王,废除他们的司法特权不就行了?

  只要能让藩王府归于地方司法,那阻止藩王兼并土地就有了抓手。

  殷士儋的初心,就是当年他主持修订的《宗藩条例》。

  李春芳是单独接见的殷士儋。

  在内阁偏厅中,两人简单交谈了片刻,李春芳说道:

  “正甫(殷士儋)兄,还记得先帝朝二十六年,吾等同登科榜,一晃都满头华发,昔日同年也不剩下多少了。”

  是的,李春芳和殷士儋是同榜同年,李春芳正是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而殷士儋也是二甲进士,以庶吉士入翰林院,之后通过馆选留任翰林院。

  因为是同年,所以李春芳更了解殷士儋的政治抱负。

  李春芳接着说道:

  “当年正甫兄主持修订《宗藩条例》,却未能废藩肃王,至今我也觉得遗憾。”

  殷士儋抬起头看向李春芳。

  正因为两人是同年,所以更知道对方的政治抱负。

  殷士儋是山东济南府人,他读书的时候家中的土地被当地藩王德王侵占,还有亲族被德王府逼迫身亡。

  德王始封于英宗朱祁镇之子朱见潾,其最初封地位于山东德州,后因德州“地瘠民贫”改藩济南,此后德王一系世代驻于济南。

  和荆州的张居正一样,济南府的殷士儋也是从小所见德王府的骄纵长大的,削藩的立场坚定。

  只不过殷士儋更沉稳,很少当众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这一切自然瞒不住李春芳这个同年。

  李春芳继续说道:

  “正甫兄,如今是个实现你抱负的良机,可不容错过啊。”

  殷士儋确实心动了。

  今上继位以来,已经连续革除两藩了,如果再加上取消司法特权的楚藩,隆庆皇帝在处理宗藩方面,可要比他爹手狠多了。

  但是作为同年,殷士儋可不觉得李春芳会为了叙旧,专门将自己叫来内阁。

  “阁揆叫下官过来,是为了礼部的非议吧?”

  “可这件事还是苏子霖太心急了,才激起礼部这么大的反对,就算是下官支持,也无法阻止礼部其他官员。”

  听到这里,李春芳露出笑意。

  作为老狐狸,他听出了殷士儋的意思。

  殷士儋本人是不反对苏泽的奏疏的。

  至于后半句,殷士儋在礼部甚有威望,又实际上代理礼部事务多年,他怎么可能没办法弹压下礼部的反对意见?

  这不过是向自己开价罢了。

  既然开价,就有谈的余地。

  李春芳再次开价:

  “陛下已经批准了大宗伯高仪的辞表。”

  礼部尚书高仪多次请辞,但是这个时候皇帝批准他的辞表,意思也很明确了。

  李春芳是用礼部尚书这个职位,换取殷士儋的支持。

  殷士儋显然并不满意这个价码,他说道:

  “那礼部上下,会恭迎新尚书上任的。”

  李春芳叹息一声,果然这位同年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

  他只好继续说道:

  “内阁会推动重新修订《宗藩条例》。”

  这下子殷士儋抬起头看向李春芳,他追问道:

首节 上一节 314/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