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此之后实学就有了阵地,京师也就有了专门培育实学人才的基地,这1000点威望值花得值啊。
而且这一千点威望,也是高拱做了大量交易和妥协后的结果,如果全部由自己来支付,这恐怕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苏泽选择了“是”,接下来就看系统了。
【威望点已扣除,剩余威望点:490点。请尽快在现实中完成上书。】
——
正月二十六日。
苏泽的奏疏引起朝野哗然,礼部的反对上书堆满了通政司的案头。
通政司经历官徐叔礼正在慢悠悠的整理这些奏疏,听到又有礼部官员来询问上书什么时候递送到内阁,徐叔礼慢悠悠的走到通政司前,按照之前杨思忠的说法,对着围在通政司前的礼部官员说道:
“递送奏疏乃是通政邮递司内部事务,诸君想要知道进度,就申请调来通政司吧。”
徐叔礼说完,礼官官员立刻炸开了锅!
他们群情激奋,几乎要闯入通政司,等到下面的官员将情况报告给杨思忠,杨思忠气的差点晕过去。
他喊来徐叔礼,严厉的问道:
“礼部群起上书,你为什么不立刻将奏疏送到本官面前?”
徐叔礼委屈的说道:
“今日奏疏太多,下官还没来得及整理。”
杨思忠只觉得心累,换做是徐叔礼的前任,肯定干不出这样的事情。
他又严厉问道:
“就算是这样,为何要对司外官员那么说?”
徐叔礼更是委屈的说道:“这不是大银台教我的吗?”
“?”
徐叔礼认真说道:
“正月十五那天,下官来问大银台,大银台不是和我这么说的吗?”
杨思忠几乎要被徐叔礼气死,可这时候对徐叔礼发作也是于事无补,只好将他打发了。
再拖下去就连通政司也要被卷入进来,杨思忠命令人捧着奏疏,急匆匆向内阁而去。
等到隆庆皇帝看到如同小山一样的反对奏疏,也头疼起来。
殷士儋也是皇帝信重的大臣,皇帝就多次召见他入宫讲学,算是隆庆皇帝半个老师。
礼部这么反对,皇帝如果要强行支持,那免不了要被礼部官员记恨。
隆庆皇帝和他的父皇不同,生性不是一个爱折腾的。
被这帮大臣惦记上了,就和被苍蝇盯上一样,有个机会就会跳出来唱反调。
隆庆皇帝没有嘉靖和群臣斗法的精力,也没有严嵩这样能背锅镇压群臣的首辅,和外臣打口水仗,哪有在后宫有意思?
原本这事情也就这样了,皇帝会选择息事宁人,将苏泽的奏疏留中不发。
但是很快,通政使杨思忠又紧急送来一批奏疏。
杨思忠借此机会,直接向隆庆皇帝道:
“陛下,臣请辞官。”
隆庆皇帝大惊,连忙让人扶起杨思忠道:
“爱卿为何要辞官?”
杨思忠执掌通政司后,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他的疏通下,整个大明的行政效率提升不少。
海外通政署的建设也卓有成效,地方通政经历司也带来了地方上的消息,让皇帝和朝廷能掌握更多的地方情况。
这样的大臣,隆庆皇帝是万万舍不得让他走的。
杨思忠则说道:
“陛下,礼部官员弹劾臣勾结苏泽,切断言路,臣只要请辞避嫌,以证清白。”
隆庆皇帝这才翻开那批新送来的奏疏,原来这堆都是弹劾杨思忠的。
这下子可把皇帝气的不轻。
说杨思忠阻断言路,那还真是冤枉他了。
这帮礼部官员当真是疯狗,他又好言安抚好了杨思忠,这才让杨思忠退下。
“将弹劾杨爱卿的奏疏全部驳回!”
隆庆皇帝气的不轻,但是他也没到因为礼部胡乱弹劾,就直接和礼部唱反调的地步。
毕竟礼部弹劾苏泽的奏疏,还都是就事论事的。
就在这个时候,隆庆皇帝看向正在收拾御案的冯保,接着问道:
“冯保,国子监预科的事情,你怎么看?”
冯保低着头说道:
“此等大事,臣不敢多言。”
“朕让你说就说。”
冯保这才说道:
“仆臣以为,外朝争来争去,但是却忘了一件事。”
“什么事?”
“国子监是育才的地方。”
冯保说道:
“陛下,如果国子监预科能培育良才,那仆臣就支持,如果不能培育良才,仆臣就反对。”
冯保说的像是废话,但是隆庆皇帝却听进去了。
是啊,争来争去,苏泽奏疏开头说的很明白,开设国子监预科的目的是育才。
那苏泽的育才能力如何?
武监?
那自然不用说了,武监入学不到一年,结果就翻天覆地。
皇帝思考了一下,对着冯保说道:
“召太子过来。”
那苏泽育才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不就是太子吗?
隆庆皇帝才想起来,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考较太子的学问了。
按照苏泽的奏疏,预科培养的不就是太子现在这个阶段的读书人吗?
既然这样,那就看看苏泽教育太子的成果好了!
——
对于太子的学业,隆庆皇帝是龙颜大悦!
朱翊钧是刚刚开始学习四书,四书上的内容,太子都能准确回答,隆庆皇帝一问,原来是苏泽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
苏泽没有按照原来的顺序教学,而是将四书的内容分为“仁义礼智信”五个部分,互相交叉讲解,强化记忆。
对于太子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讲解要比直接背书要容易理解太多了。
此外太子对于《帝鉴图说》的内容也掌握的不错,对于历代帝王的得失都能掌握。
隆庆皇帝又问道:
“苏子霖又用了什么好办法?”
朱翊钧说道:
“苏师傅说,历代为政之得失,莫过于‘以此兴以此亡’。”
“如唐之府兵均田制,唐以此夺天下,也以此政败坏而衰亡。”
“任何朝代刚立国的时候,政令、军事、税制都有定制,后世能如父皇这样,居安思危,及时变法的,就是中兴明君。”
“循规蹈矩,也算守成之主。”
“虚耗国力,骄奢淫逸的,就是昏聩之君了。”
听完之后,隆庆皇帝十分高兴,下令赏赐詹事府官员,又给苏泽赐金奖励。
等送走太子后,冯保接到皇帝旨意,设立国子监预科!
第312章 礼部本意是坏的
“子霖兄,你的奏疏通过了!”
沈一贯冲到报馆的时候,苏泽也看到了系统的报告。
【《奏请开设国子监预科疏》通过,皇帝下旨在国子监设置预科,招收十四岁以下蒙童入学。】
【国子监预科成为近代中小学公立学校教育的雏形,开启市民知识普及的时代序曲。】
【国子监预科成为实学阵地,培养的人才极大的推动了实学发展。】
【市民知识时代的开启,促进了社会发展,也让市民阶层发出更多的声音,传统秩序面临更大的挑战。】
【国祚+1。】
【威望+200。】
【剩余威望:760。】
苏泽倒是不奇怪这个结果。
在原时空,近代历史就是伴随着知识的普及,而产生一系列的动荡。
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就是统治者的一部分,矛盾都是统治者内部矛盾。
在封建时代的史书里,“百姓”不过是描写帝王将相的点缀。
遇到要褒奖的人物,就说百姓多么爱戴,遇到要贬低的人物,就说百姓如何的痛恨。
反正笔都在史官的手里,任由他们随意书写。
但是知识普及以后,新的阶层也有了自己发声渠道,自然也会争取更多的利益。
近代几百年的大时代中,既有民族对抗,又有阶层之间的对抗。
这也是苏泽所预见的“大争之世”。
所以能加一年的国祚,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