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349节

  苏泽关闭系统,对着沈一贯说道:

  “师相一大早就派人来说了,让我好好筹建预科。”

  也对,沈一贯听说高拱对这件事十分重视,苏泽能比自己更早得到消息也正常。

  沈一贯接着说道:

  “京师都议论开了,就是不知道子霖兄要如何选拔蒙童入学?”

  国子监预科成立了,生源就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了。

  光有学校没有学生有什么用。

  苏泽站起来说道:

  “肩吾兄提醒我,我这就去礼部一趟。”

  “礼部!?”

  沈一贯拉着苏泽说道:

  “子霖兄现在去礼部?”

  苏泽说道:

  “事关学政,不去礼部难道去户部?”

  沈一贯说道:

  “子霖兄,你不知道礼部现在恨你入骨,你现在去礼部!?”

  苏泽说道:

  “君子动口不动手,我相信礼部的君子们,是不会揍我的吧?”

  “再说这件事,选拔蒙童这件事还真的要礼部来帮忙。”

  沈一贯劝不动苏泽,只好说道:

  “那我陪子霖兄去一趟礼部。”

  苏泽感动的说道:

  “多谢肩吾兄帮我‘助拳’!”

  沈一贯却摇头说道:

  “在你被打之前,我会跑出来请高阁老救你的。”

  ——

  果不其然,苏泽踏入礼部,这一次迎接的是不友善的目光。

  但是让沈一贯疑惑的是,这些不友善的礼部官员却没有围上来,而是远远的盯着苏泽。

  这个情况甚至出乎苏泽的意料。

  其实苏泽不知道,礼部官员原本也是要用强烈的态度反对苏泽的,甚至他们还准备冲到苏泽府上去闹事。

  但是当高拱将苏泽那一套“义利矛盾说”放出来之后,礼部上下开始研究这套理论。

  他们想要从中找到漏洞,却发现苏泽的这套学说逻辑上相当完备。

  不仅仅如此,有些人开始套用这套理论来分析具体问题,然后他们就发现这套理论出奇的好用。

  文史社科专业没有理科的公式,但是也有方法论。

  王阳明能开宗立派,就是一套“致良知”的方法论。

  虽然这套方法论心学各派都没辩论明白,各有各的理解,但是“致良知,致圣贤”,这套方法论提出了所谓“修行”的方法。

  而儒家的修行,莫过于入世解决实际问题了。

  所以心学在迅速传播,无论是什么学派的儒生,都不介意用心学的方法论来修行一下。

  而苏泽提出了另外一套方法论。

  这套方法论要比“致良知”这个抽象概念要好懂多了,又从“义利”这两个普通读书人都能理解的概念入手,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每一个人的看法不同,切入点不同,对同一问题也有不同的矛盾分析,甚至主次矛盾也会不同。

  但这已经足够让人震惊了!

  苏泽真的弄出了一套实学方法论,而且这套方法论还真的和“实”相符,是一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

  到了这里,礼部已经顾不得憎恶苏泽了。

  如果不能找出苏泽方法论中的破绽,那实学就要继心学之后,真正成为一门新的儒家学派了。

  所以礼部官员虽然憎恶苏泽,却不敢上前和他公开辩论。

  苏泽就这样,和沈一贯一路畅通无阻,来到了礼部尚书殷士儋的公房前。

  殷士儋也是儒学宗师,气度还是有的,直接让两人入内。

  “下官拜见大宗伯!”

  苏泽向殷士儋行礼,怎么感觉这位礼部尚书憔悴了很多?

  殷士儋看了一眼苏泽,他憔悴自然是苏泽害的。

  这些日子他都在钻研“义利矛盾论”,本来想要找出破绽写文章驳斥的,却发现这套方法论出奇的好用。

  这自然让殷士儋更加难受了。

  再套用苏泽一直以来的套路,他的奏疏,总能在一个“大义”的名义下,通过“利”来引诱所有人参与者,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也就是说,苏泽一直在用这套方法论来分析解决问题。

  这不是更加验证了这套方法论的可靠吗?每月两疏,无事不允的含金量,朝中谁人不知道?

  只不过殷士儋这些礼部官员,并不知道苏泽还有金手指在身,“义利矛盾论”不是万能的,就算是知道问题,分析问题,要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实干。

  这也是苏泽对于这些理论不感冒的原因。

  但是苏泽不喜欢,大明的读书人却爱的不行。

  殷士儋看向苏泽,内心也十分的复杂。

  这样的好苗子,怎么就拜入高拱门下?

  当年自己做翰林院掌院学士的时候,为什么不把苏泽收入门下?

  如果苏泽能为心学出力,那又是多好的事情?

  也不知道怎么的,殷士儋脑海中闪过这些想法,但是他还是很快的将这些想法给挤出去。

  事已至此,殷士儋只能看了一眼苏泽,然后用阴阳怪气的说道:

  “苏翰林大驾光临我们礼部,不知道有何见教?”

  苏泽见礼后说道:

  “下官来礼部拜见大宗伯,是为了国子监预科生源的事情。”

  殷士儋看着苏泽,这是来礼部嘲讽的吗?

  苏泽却说道:

  “陛下有旨意,要从寒门中选择有德有智的蒙童,选入国子监预科。所以下官想要请礼部学政官员帮忙,推举贤才入国子监预科。”

  殷士儋都快要被苏泽气笑了,他没想到苏泽竟然如此厚脸皮,狠狠抽了礼部一巴掌,还要礼部帮他揉手吗?

  殷士儋说道:

  “礼部本就反对国子监预科的事情,苏翰林还是另请高明吧。”

  苏泽却说道:

  “大宗伯,为国育才,本就是礼部之职,陛下如此重视国子监预科筹办,难道礼部连职权范围的事情都不愿意做吗?”

  殷士儋的脸色难看,苏泽说的没错。

  可越是想越是别扭,以往礼部参奏别人,都是站在道德高地上对付别人,但是这一次苏泽反而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那一个,对着礼部疯狂的输出。

  苏泽自顾自的说道:

  “第一批国子监预科,户部给的员额是一百人,所以下官想要从顺天府、山西、山东挑选十二到十四岁的蒙童。”

  “苏某的想法是,先选功臣之后,再选有早慧之名的寒门子弟,而这些都要请提学官举荐。”

  殷士儋张了张嘴,想要拒绝苏泽,可又找不到理由。

  而且现在拒绝苏泽,万一他回头再上奏疏,到时候礼部会更加被动。

  殷士儋这时候明白被苏泽针对是什么感觉了。

  “这件事本官还要和礼部上下商议一下,你先回去吧。”

  殷士儋只能用出缓兵之计,接着让苏沈二人离开礼部。

  等出了礼部,沈一贯抱怨说道:

  “子霖兄,为何要找礼部让学政官举荐人才?”

  “直接让吏部下公文,命令两省一府举荐人才就是了。”

  “学政官的考核都在吏部之手,还怕他们举荐不来合格的蒙童吗?”

  沈一贯说的没错,学政官名义上归礼部管理,实际上只是业务上指导,具体的任用和考核在吏部手里。

  如果苏泽真的要这些学政官员办事,请求吏部下发公文就是了。

  但是苏泽还有别的考量。

  ——

  殷士儋召集礼部官员,让他们通知山东、山西和顺天府的学政官员,举荐功臣子弟、早慧聪颖的蒙童,来国子监读书。

  这一套寻找神童的制度,其实大明早就有了。

  明代初期就有地方官员举荐“翰林院秀才”的制度。

  大明著名的神童李东阳,从小就有神童之名,被皇帝召入宫中,赐“翰林院秀才”的身份。

  大明朝对于神童非常的推崇,认为这是国家文教昌盛,上天赐予大明人才的祥瑞。

  等到了嘉靖年间,这项制度逐渐崩坏,各地都会想办法搜罗一些所谓的神童送到京师,冒充祥瑞来取悦皇帝。

  嘉靖皇帝废止了这个制度,从嘉靖朝之后,大明“神童井喷”的情况就一下子消失了。

  礼部官员听说,苏泽又要搞什么神童举,他们就本能的反对。

  甚至有的官员认为苏泽搞这个国子监预科,就是为了搜罗神童在诈称祥瑞,阿谀奉承皇帝。

  殷士儋咳嗽了一下,总算是压制住了礼部官员的声音。

  他说道:

  “无论如此,国子监预科已成定局,各地举荐的蒙童,不可有滥竽充数者,举荐失当的学政官员,由礼部下碟训斥。”

  礼部官员们都悻悻的回去,他们越想越气,干脆开始向认识的地方学政官员写信,告诉他们在京师发生的事情。

  ——

首节 上一节 349/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