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365节

  文官差不多是四百人的规模,武官和勋戚差不多有两百人。

  这么一想,苏子霖的办法还真是办公需要。

  要不然这五品以上官员的上书,能将通政司都淹没了。

  大家都分别上书,估计到明年都算不明白这个预算。

  但是联名公议,就意味着群臣可以公开结社讨论,这才是对大明政治生态影响最大部分。

  果不其然,申时行很快就受到同僚邀请,明日去户部共议预算案的事情。

  不用说,这就是张居正组织的共议。

  同样的共议,也发生在其他各部,京师看来要热闹起来了。

  申时行还是接受了同年的邀请,自己已经拒绝了师相一次了,再拒绝就不太好了。

  三月三日,京师车水马龙,官员们开始在各个衙门之间奔走。

  这番热闹中,苏泽却躲进了东宫。

  “苏师傅,您真的不上书吗?”

  小胖钧看向苏泽,他实在是不理解,这联名共议是苏泽提出来的,为什么他不去起草预算案?反而要躲在东宫给自己上课。

  苏泽说道:

  “殿下,臣以为群臣共议一定能商议出大部分人都满意的结果,臣就不掺和了。”

  不过是一笔一百万银元的预算,苏泽根本没有参与的意思。

  吏治改革、京营新军、水师、学政改革、水利,这哪个和他没关系,哪个不是他引导出的议题?

  手心手背都是肉,雨露均沾就是了。

  看到苏泽真的没兴趣,小胖钧说道:

  “苏师傅,上次孤说的那件事?”

第324章 两位兄台可是害苦了我

  小胖钧说的事情,是上个月制酸工厂发生的爆炸。

  工业制碱法的出现,让矾油(硫酸)的需求大增,影响到了东宫的酱油工厂。

  于是朱翊钧发出悬赏,尝试人工制酸。

  一个名叫陶观的方士接了榜,给出了制造矾油的办法。

  这个陶观给出的方法,在玻璃瓶中点燃硝石和硫磺,再加水获得硫酸。

  但是这个方法同样也有问题,就是太容易爆炸了。

  硝石加硫酸,再加木炭就是火药了。

  上个月的时候,制酸工厂发生爆炸,万幸没有出人命,但是依然有两名工匠受伤。

  而整个制酸工厂也停工了半个月,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小胖钧又让陶观改进,但是陶观折腾了几天,都没有好的办法。

  于是小胖钧又求到了苏泽头上。

  苏泽思考了一下,还是反应容器的问题。

  玻璃能耐受强酸,但是容易爆炸,这才导致了这次的事故。

  既然这样,那在一个坚固的,不与强酸反应的容器里进行反应就行了。

  结果就呼之欲出了,如今大明能够大规模提取冶炼制造的金属,又不和硫酸盐酸反应的金属,就只有铅了。

  苏泽又请来了工部的匠人,制造出了反应的铅室,果然成功制作出了硫酸。

  听完了苏泽的办法,小胖钧被一堆化学名词搞得头疼,他又喊来了陶观来听课。

  陶观听完了苏泽的办法,顿时两眼放光,他看向苏泽问道:

  “苏翰林,您是怎么知道,铅不与矾油交泰的?”

  “交泰?”

  陶观说道:

  “丹书上所云,两物相合名曰交泰。”

  原来是化合的意思啊。

  苏泽一时之间,都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

  这要怎么解释,难道从化学反应开始吗?

  陶观看到苏泽面色有异,连忙说道:

  “在下冒昧了,世人都说苏翰林有不传天书,在下不应该打听这些事情的。”

  “天书?”

  小胖钧在一旁说道:

  “是啊是啊,民间都说苏师傅有天书,所以才能通博万物的。”

  苏泽笑了笑说道:

  “殿下也信这个?”

  小胖钧想了想说道:

  “孤本来是不信的,但是苏师傅能解决矾油的问题,孤差不多要信了。”

  苏泽说道:

  “哪里有什么天书,这一切不过是实学而已。”

  陶观惊道:“实学?实学还能穷究阴阳之理?”

  苏泽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看向陶观,听太子说过几次这个方士,他倒是个奇妙的人。

  陶观是按照家传道书学习的方术,但是他对于那些长生不老的仙丹没有兴趣,他想要研究的是点石成金之术。

  他成年以后,就耗尽家财,试图研究炼金术。

  结果是陶观几近破产,只能来到京师寻找生计。

  然后就揭了太子的榜文,解决了制酸的问题。

  苏泽思考起来,也许这个陶观,可以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者。

  从炼金术到化学,有两步是最重要的。

  第一步是定量分析。

  原时空,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研究燃烧,发现了氧气的存在,又通过定量分析推导出了两份氢气和一份氧气能化合成水。

  从此以后,数学成了化学研究的工具,有了定量研究,化学不再是神秘学而是有了科学的方法。

  第二步则是要统一化学的语言。

  任何一门学科需要发展,都需要交流。

  而能够进行交流的前提,就是“书同文”。

  现在大明的化学还处于“炼丹术”时代,而丹方中对于各种物质的描述都不一样。

  比如硫酸叫做矾油,绿矾,矾精,胆精,这些名字会让基本的交流没办法进行。

  原时空同样是拉瓦锡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写了一本《化学基本论述》,对已知的化学物质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统一的命名规则。

  酸、碱这些命名规则,就是拉瓦锡提出来的。

  苏泽看向陶观,觉得可以引导他做这两件事。

  至于苏泽为什么自己不做,一是因为他自己没时间,二是因为他和这些方士圈子不熟,在圈子也没有影响力,不可能和这些方士交流。

  于是苏泽又在东宫上了一节化学启蒙课。

  听完之后,陶观全身颤抖,对苏泽更是佩服到五体投地。

  紧接着他又用炽热的看向太子朱翊钧。

  刚刚苏泽所说的,前一项是万物转化之术的精义!

  他原本也有些算学基础,听完苏泽的话他决定去好好研究算学,将苏泽说的“定量分析”,引入到自己的炼金实验中去。

  而苏泽后一件事,让陶观更兴奋了。

  苏泽说的,要统一所有的丹方,梳理物质和物质反应的结果,并且对物质进行分类,这不就是编纂一份“丹经”吗?

  如果自己真的能完成,那岂不是要成为青史留名的大方士?

  当然,这件事需要贵人资助才能完成,要知道这些实验可是很耗钱的。

  而眼前的太子,不就是最好的资助者吗?

  果不其然,小胖钧点头说道:

  “既然如此,那本太子就资助陶仙师了。”

  陶观激动到发抖,对着小胖钧就要拜。

  但是朱翊钧说道:

  “但是本宫的资助也不是直接出的。”

  “?”

  “陶仙师你按照苏师傅的办法,先将新的矾油工厂建造出来,这工厂由本太子出资,所得利润分你三成,用来资助你的实验。”

  陶观听完太子说的办法,也觉得这个办法十分可行,他向小胖钧立下了军令状,就匆忙出去筹办铅室制酸的工厂去了。

  等陶观走后,太子看向苏泽问道:

  “苏师傅,本太子的办法如何?”

  苏泽点头:

  “用分红激励来资助陶方士,能让他用心在矾油工厂上,解决太子矾油短缺的难题,确实是好办法。”

  朱翊钧得意洋洋的说道:

  “孤可是好好研究了苏师傅的‘义利之辩’。”

  “哦?太子有什么心得吗?”

  朱翊钧说道:

  “驭下之术,也要利义兼顾,但如果只谈利不谈义,那手下会因为利来,又因为利去。”

  “如果只谈义不谈利,那笼络的就是空谈之辈,阿谀之徒。”

  苏泽满意的点头说道:“殿下能有这样的认识,我大明就能盛业永隆了!”

  ——

首节 上一节 365/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