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372节

  但是这样张敬修更担忧了,一山不容二虎,自己父亲的性格他自然是了解,那位高首辅的性格也如自己父亲一样,也是认准了绝对不回头。

  这样争起来,也不知道朝局会怎么样。

  但是张敬修担忧也没用,他现在不过是个蓬莱水师学堂的教学长,从六品的武官,这些朝堂上的大事,距离自己还是太远了。

  最终张敬修还是忍着没见自己的弟弟妹妹,直接去见了申时行。

  申时行主持过张敬修的乡试,他坚持张敬修为解元,不是因为他是张居正的儿子,是欣赏张敬修的文章。

  所以当张敬修来访的时候,申时行十分热情的欢迎了他。

  听完了张敬修的话,申时行沉思说道:

  “这件事倒是不难,在我刚上任武选司郎中的时候,苏子霖找过我,说是准备在全国设立武学蒙童制度。”

  “武学蒙童?”

  事关苏泽,出现新名词很正常,可蒙童和武学这两个字,到底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申时行说道:

  “武学蒙童,就和国子监预科一样,挑选民间十四岁,身强体壮,能读书识字的蒙童,将他们召入武监预科读书。”

  “你们那个水师学堂,也可以分设一个预科班,从十四岁开始教起嘛。”

  张敬修傻了,他本来只是准备来京师招一批学员,先搞几个短期培训,填充紧缺的船上岗位。

  但是申时行直接提出一个计划,从十四岁的武学蒙童开始教。

  张敬修很快明白这样的好处。

  从十四岁开始教,这正是一个人最能接受新知识的时候。

  实际上水师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现在的水师学堂,其实只是军官短期速成班,将航海的诸多技能分拆成几个部分,分别培训专业的岗位。

  这样的速成班,培养一个导航的火长,一个操炮的火炮长还行,但是没办法培养出指挥整艘船的舰长。

  而且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培养的时间还在拉长。

  这些还只是航海技术,海军战术、海战操练,这些东西学习的时间更长。

  十四岁的蒙童,可以将一切从头学起。

  张敬修的眼睛亮了。

  身为水师学堂的教学长,让他亲手培养一名全面的海军军官,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恩师,水师学堂也能招收武学蒙童吗?”

  申时行点头说道:

  “这个自然,大明水师现在也划归兵部,水师学堂和武监一样,都是朝廷设立的武生学校。”

  张敬修又疑惑的问道:

  “这个武生蒙童的挑选标准是什么?”

  申时行说道:

  “也是按照国子监预科蒙童的标准,由地方学政官员推举,品学兼优的,身体强壮的少年。”

  “经过武监和水师学堂考核后,决定能不能留下来。”

  张敬修又问道:“那他们的学费呢?”

  申时行说道:

  “也和国子监预科一样,每月朝廷拨给廪饷,让他们能在学校安心学习。”

  “按照苏子霖的计划,武监预科读满了两年,经过考核合格就能升入武监。你们水师学堂预科也是同理。”

  听到这里,张敬修露出惊喜的表情。

  如果真的能这样,那水师学堂就能招收一批完全由学堂培养的学生。

  可以想见,这些学生日后一定能成为大明水师的人才。

  张敬修激动的看向申时行道:

  “恩师,苏翰林什么时候上书?我去劝说父亲支持他!”

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

  苏泽从申时行那边得到消息,也没想到会有张敬修这个意外之喜。

  张敬修竟然出任水师学堂的教学长了?

  果然新成立的水师就是机会多啊。

  新设部门就是这样,人才缺口大,空设的岗位多,一旦人才进入其中就能迅速升迁,而不需要像饱和部门一样,等待前面的人离开才有机会。

  张敬修的履历,就是最优异的水师人才。

  登莱海务教习所毕业,学历又是海军中独一档的举人,经历了水师初创,完整经历了第一次巡航琉球、澎湖、南洋的航程,算是将水师的学历和资历又刷满了。

  在水师学堂需要人才的时候,又被提督李超调入水师学堂,担任主管教学的教学长。

  这样一份履历,日后想要不发达都难。

  当然,任何机遇和风险都是并存的。

  这年头远航就是很危险的时候,大明水师的初航也绝非一帆风顺,沿途遇到的海盗就有十几股,而整个水师这一次巡航,因为伤病牺牲的水兵有上百人。

  这其中也不乏履历精彩,本应该成为水师未来之星的年轻人。

  但是他们可能就这样死在了海上的一场伤病中。

  只能说,张敬修的升迁,是对他冒险行为的嘉奖,也就是拿命换来的。

  苏泽也同意申时行的看法,应该将水师学堂也纳入到武学蒙生的招生计划中,招募水性良好的良家子弟,进入水师学堂学习。

  不过既然要办学堂,那苏泽干脆就弄个大的。

  他重新起草了奏疏,然后揣着奏疏来到走出了报官。

  ——

  礼部。

  “苏翰林要求见大宗伯?”

  礼部官员看向苏泽。

  高拱就任内阁首辅后,内阁只剩下四名阁臣。

  高拱、张居正、赵贞吉,还有专门负责水务的雷礼。

  增补阁臣已经提上了议题。

  礼部尚书殷士儋,也是热门的入阁人选。

  殷士儋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

  学历上满足阁臣的要求。

  殷士儋也是今上的潜邸旧人,曾长期担任裕王府讲官,皇帝登基后,殷士儋也担任皇帝的经筵官,经常入宫给皇帝讲学。

  和皇帝的私人关系也够。

  他身为礼部尚书,这也算是内阁的预配职位之一。

  殷士儋作为热门的阁老候补,这些日子有不少官员,打着公务的名义来找他。

  所以前些日子,殷士儋不胜其烦,禁止所有官员拜访。

  但是苏泽又和其他官员不一样,礼部官员也不敢硬拦着,只能先接待苏泽进入礼部,然后去通知殷士儋。

  “他怎么能进?”

  几个被拦在礼部外的官员义愤填膺的说道。

  这个官员身边的人连忙拦着说道:

  “你不要命了!那可是苏翰林!”

  “苏翰林?是那位大人?”

  “是啊,那位苏翰林想要见大宗伯,还不是想见就见?你我还是乖乖在门外等着吧。”

  果不其然,苏泽刚刚走进礼部,就有官员上前,说是礼部尚书殷士儋在偏厅见他。

  苏泽来到了礼部会客的偏厅,只看到殷士儋正在主座上等着自己。

  殷士儋看向苏泽,心情有些复杂。

  当年他在翰林院担任掌院学士的时候,苏泽刚当选庶吉士。

  那时候殷士儋也没看出苏泽有什么特殊的,可随着苏泽在翰林院写出《请罢早朝疏》后,就这样一路飞升。

  如今他已经官居五品了。

  当然,五品在殷士儋这个礼部尚书眼睛里也不算什么,但是苏泽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已经到了连九卿重臣都要重视的地步。

  前几天苏泽又上疏,请求皇帝恩准宫人出宫养老,内相李芳就此辞去了司礼监掌印。

  苏泽的奏疏,连内相去留都能影响,足以可见他的能量!

  但站在殷士儋的立场上,他和苏泽的关系微妙。

  苏泽协助高拱推动实学,殷士儋是心学宗师,学派上有冲突。

  苏泽的几次改革,侵夺了不少原本属于礼部的权力,这也让他这个礼部尚书不好办。

  见到苏泽后,殷士儋说道:“看茶。”

  “拜见大宗伯。”

  苏泽行礼之后,规规矩矩等待殷士儋赐座,这让重视礼法的殷士儋十分满意。

  在京师无论多少诋毁苏泽的传言,但是他礼数周全这件事都是被人称道的。

  比他级别高的官员前辈他都是一丝不苟的全礼,对于比他官位低的官员也从不拿大。

  “请坐吧,苏翰林这时候来礼部,是为何事?”

  面对老上级,苏泽也不卖关子,他掏出一份奏疏递给殷士儋,诚恳的说道:

  “下官是为了礼部的事务而来,也是为了老大人入阁的事情而来。”

  “入阁?”

  这两个字刺痛了殷士儋。

  在这个位置上,谁不想要更进一步?

  殷士儋原本就有入阁之心,高拱接任首辅之后,殷士儋更是想要入阁。

  如今阁臣中,高拱强推实学,张居正虽然对实学不感冒,但是也对心学不感冒。

  赵贞吉是心学宗师,但是他对心学的态度并不像是自己这么坚定,而是将心学当做一种学术工具,对心学事务也不上心。

首节 上一节 372/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