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373节

  而殷士儋自己,则是当年和徐阶一起主持灵济宫大会的心学宗师。

  就是为了心学,殷士儋也要拼着入阁!

  听到苏泽说到入阁二字,殷士儋拿起奏疏看了起来。

  《蒙学教育议》

  殷士儋一字一字的看完之后,他对着下属说道:

  “上好茶!把老夫珍藏的好茶拿上来!”

  紧接着,殷士儋用热切的眼神看向苏泽问道:

  “子霖,你有几分把握?”

  苏泽说道:

  “原本只有三分把握,如今有大宗伯支持,可有五分把握。”

  苏泽原本的奏疏,就是他和申时行商议的,在各地选派武学蒙生,由学政官员推荐良家子弟入学武监预科或者水师预科。

  但是意外得到了张敬修的支持后,苏泽的野心也大了起来。

  这份《蒙学教育议》,不仅仅是要成立武监预科和水师预科,苏泽干脆提出了在地方上成立小学。

  如此一来,苏泽对于大明的教育体系就塑造完毕。

  每个县设置小学,招募十岁的孩童读书开蒙识字,这个阶段主要是启蒙教育和德育为主,教授基本的算学知识。

  等到十四岁的时候,小学的孩童通过地方学政官员的考核,可以有四个去处。

  一个是去武监预科,读完两年考核合格升入武监。

  一个是水师预科,同样是读完两年升入水师学堂。

  另外可以留在本县继续读书,参加科举考试。

  最后就是升入国子监预科。

  和原时空对比,武监预科和水师预科都是专门的陆军和海军中学。

  国子监预科则是综合性的中学。

  国子监预科最后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大,包括苏泽创办的各类专门的学院,如果愿意也可以参加武监和水师学堂的考试,避免军队体系过于封闭。

  小学——预科(中学)——大学的三级体系就算是初步完成了。

  看完苏泽计划的殷士儋,又怎么能不激动。

  大明原本也有学校。

  县学、府学、国子监,以及各种私人书院。

  但是这些学校,和近代意义上的学校是不同的。

  县学府学都是有一定功名的读书人学习的地方。

  国子监在国初的时候也承担过培养人才的功能,但是也随着科举壮大而逐渐荒废。

  苏泽这一套体系,算是回归了教育的初衷,回到了教育人才上。

  小学需要教师,这些教师要怎么来?

  苏泽的奏疏中,各地小学的教师,分为两个途径。

  一个是原本地方上的蒙师,通过学政主持的教师资格考试,就可以去小学任教。

  另一个则是国子监预科的毕业生,如果也能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同样可以去小学任教。

  小学就是一个开蒙识字的机构,本身不需要太高的文凭。

  而小学时归属于礼部管理,这些教师同样被礼部管理。

  苏泽提出比照六等吏员,同样设置六等教师的待遇,比照当地县吏发放俸禄,按照资历和能力考核提拔。

  这是多么大的宏伟蓝图!

  对于礼部来说,这就增加了职权!

  如果各县设置小学,这就是多少个小学?

  这些小学如果都归属礼部管理,礼部就不再是一个虚浮的部门,而是拥有伸入地方触手的超级大部。

  苏泽的计划从人才培养到机构设置,都已经帮助礼部规划好了。

  殷士儋实在是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但是他还是冷静下来,苏泽奏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钱从哪里来?

  不解决这个问题,这份奏疏就是大饼。

  全国这么多县,就是一座小学十名教师,这也是一笔庞大的开销。

  殷士儋向苏泽问出关键的问题:“子霖,户部能同意吗?”

  苏泽这才说道:

  “这些是下官来找大宗伯的原因。”

  “如果这笔钱全部由国库所出,户部大概是不会同意的。”

  果然!

  殷士儋相当于被泼了凉水,逐渐冷静下来。

  苏泽继续说道:

  “但是,大宗伯,这笔银元,也不该都由国库出钱。”

  “教育本就是地方事务,地方学风也关系官员考核。”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地的教育惠及的是整个地区。”

  殷士儋想起自己的求学之路,深以为然的点头。

  明代士绅回报家乡的一个手段,就是致仕后归家办学。

  一个地方出的官员越多,当地不可避免的也会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

  古往今来,这都是人之常情。

  苏泽说道:

  “所以这笔钱,应该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分润支出。”

  “下官的想法,由礼部和户部牵头,在国库中专门拨出一笔银元来。”

  “地方上愿意设置小学的,那就可以申请这笔款项。”

  “地方出资十份,国库就补贴五份。”

  “如此一来,又可以倡导地方办学之风,又不用背上太大的负担。”

  “办学的费用,也要由当地学政官员负责,不能由官府挪用。”

  殷士儋听完,抚掌道:

  “妙啊!”

  苏泽的办法确实巧妙。

  朝廷出一半的钱,算是资助地方上办小学。

  这鼓励地方官员办学,但是也让他们尽量用自己本县的资金来办学。

  转而殷士儋又说道:

  “如此一来,开征商税的地区,不是更有优势?”

  苏泽微微点头,这下子殷士儋算是明白了。

  如今自愿开征商税的,只有两省一府,山西省、山东省和顺天府。

  对于这件事,苏泽的态度也是急不得。

  开征商税,必须要一个省达成共识才行。

  如果达不成共识,最后这商税能不能征上来都难说,强行推进还会引起抗税风潮。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地方官员都反对新法,在推行新法的时候按照使绊子,硬生生将一些良法执行成了恶政。

  所以朝廷的态度一直很明确。

  开征商税的好处都告诉你,各省到底要不要征收商税,当地官员士绅自己掂量。

  而小学这件事,就是给开征商税的好处再加一。

  征收商税,地方上才能有更多的财政盈余,这样就能更早的开设小学。

  苏泽这套小学-预科-学院的道路如果真的能成,那为了自家子弟的未来,士绅们也要考虑商税的事情。

  殷士儋隐约觉得,苏泽的四民道德论并不是那么简单。

  商人以纳税为德,这背后隐含的政治逻辑,似乎不仅仅适用于商人。

  权力来自于纳税的义务?

  这似乎通往一个更大逆不道的结论,殷士儋没有继续想下去,他开始思考可行性。

  苏泽的方案环环相扣,可行性是拉满了。

  而且户部也不需要出太多的银元,让一部分富庶地区的官府试点。

  等看到了成效,很多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自然也会想要办学校。

  礼部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逐步积累管理经验。

  苏泽下一句话,更是戳中了殷士儋。

  苏泽说道:

  “如此教育大计,朝堂上也需要有重臣推动。”

  “所以下官也建议,在内阁中设置教育专务大臣,比照水务专务大臣一职,总司整个大明的学政事务。”

  苏泽说到这里,殷士儋不再犹豫,说道:

  “子霖你将奏疏递上去,礼部将全力促成此事!”

第330章 吏部传说之其零

  苏泽回到詹事府,修改完奏疏后,塞入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蒙学教育议》

  苏泽写道:“为广植人才、厚培国本,请立学政三级之制事。”

  “一曰:设县立小学以开民智。”

  “请于各州县设‘小学’,收十龄童蒙。课业以识字明理为基,辅以算学启蒙及德行礼教。”

  “聘本地蒙师或国子监预科卒业者任教,由学政考选授职,比照六等吏员俸禄,依资历才学擢升。”

首节 上一节 373/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