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仪式在七月二日举行完毕,这一次皇帝没有出席,监副徐文壁和教务长苏泽出席了仪式,迎接了武监三百名新生。
同样是分为三科,李如松这一批的老生则升入二年级,成为新学弟们的学长。
武监也形成定例,以后每年都是七月二日新生入学。
武监有了一年的办学经验,这一次新生入学可要正规多了。
首先是每个人都配发了新军服,这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武监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日常军事训练,对于鞋子和衣服的磨损是很大的,骑兵科还需要昂贵的马靴,这些对于普通家庭都是一大笔费用。
如今武监生的衣服都由皇帝出钱了,自然没了后顾之忧。
二年级骑兵一班的班正朱时坤,看着刚刚入学的黔国公的弟弟沐昌佑,疑惑的问道:
“借钱?”
“朱世兄,实在是不好意思,这次来京师匆忙,没有带足够的银元,向您借钱周转一下。”
“这个好办,你要多少?”
“三千银元。”
“什么!?”
朱时坤看向沐昌佑,哪有上来开口借三千银元周转的道理。
没想到沐昌佑又说道:
“世兄,这也不是白借的,我会立字据,将京师的黔国公府别院抵押给你。”
朱时坤突然说道:
“我知道了,你不是要周转,是要买倭银公司的股票。”
“朱世兄明鉴。”
朱时坤对于投资什么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手上也确实有钱,对方又是现任黔国公的弟弟,信誉自然不是问题。
不过他还是问道:
“这倭银公司真能赚钱?沐兄也是家族次子,你真要投这么多吗?”
朱时坤这样的家族次子,在兄长承袭爵位后,一般都会获得一笔钱。
父亲在的时候,儿子的支出可以走国公府的公账,但是等父亲去世后,兄长掌家,这些开支就不能再走公账了。
这笔钱就类似于分家的钱。
黔国公府和成国公都是超品国公,家族次子的待遇都是差不多的。
沐昌佑要借的,几乎是他个人资产的大半了。
沐昌佑态度诚恳,既然要借钱就要说清楚,他说道:“世兄,这可是朝廷给京畿自己人的好处啊。”
“自己人?”
沐昌佑说道:
“世兄您想想,募资的时间只有二十天,入股还只能用现银元,除了京师和周围的地区,谁能这么快筹措到位啊?”
“说白了,这倭银公司根本就不缺钱,日后也不缺利,这募资就是给京师权门好处呢!”
朱时坤对商业没有任何天赋,他问道:
“为何要这么做?照你这么说,倭银公司完全不需要公开募资。”
沐昌佑说道:“倭银公司是无本万利的生意,必然有很多人眼红,这募资多一分,背后想要对付倭银公司的人就要多掂量一下。”
朱时坤看向沐昌佑,他没想到这个黔国公府的次子竟然有如此商业嗅觉。
“贤弟,你这份才能应该去营造学社,不该来武监。”
朱时坤心中对这个同圈子的学弟有了疏远的感觉。
上了武监之后,他在武监学习中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他更加向往纯粹的军旅生涯。
沐昌佑的心思太活泛,算计太多不像是军人。
当然人各有志,朱时坤也不做道德评判。
况且黔国公府内那个样子,没心眼子怕是也难长大成人。
朱时坤说道:
“那明日休沐,我陪你去钱庄取钱,抵押就算了,别院抵押就算了,黔国公府不会赖账的。”
“多谢世兄了!”
送走了沐昌佑后,二班班正李如松又来拜访。
比起沐昌佑,李如松就直截了当多了,他开口说道:
“朱班正,我爹来信说要买一千银元的倭银公司股份,我来向你借钱了!”
“李总兵知道这件事了?”
“是啊,俺爹也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消息,辽阳那边已经护送银子入京了,但是怕误了募资的时限,所以我爹让我先借银元。”
“思来想去,这武监内,也就只有朱班正能掏出这笔银元了。”
朱时坤盘算自己的资产,还是点头答应下来,明日武监休沐,自己要不要也跟着买点?
不过两人都对倭银公司的事情不太上心,话题很快还是回到了下月的挂职实训上。
“李班正准备去哪里?”
李如松说道:
“自然是去克虏军!李班正还记得上次击溃我的那位吴总旗吗?他这次也调入京营新军了!”
朱时坤想起来,李如松上次在京营挂职,被那些腐败的京营军官蛊惑,在京营哗变的时候,领着麾下士兵冲了戚继光的镇压军队,然后一败涂地。
领兵击溃他的骑兵将领,就是戚继光麾下的吴总旗。
李如松被俘后知道了真相,朝廷自然也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他还和这位吴总旗结识,了解到戚继光麾下训练骑兵的实战技法。
李如松又说道:“但是家父让我去镇北军,我是不想去,打那些雪地里的女真野人有什么意思?”
“朱班正呢?我听说你们勋臣子弟,很多都想去禁卫营?”
朱时坤也露出迷茫的表情,他也是想要去一线部队的,但是身为家族成员,也无法拒绝兄长。
而且他也知道兄长说的对,在皇帝身边参谋军政,肯定要比去一线军队打生打死强多了。
战场之上刀剑无眼,管你什么身份,也有可能死在沙场。
那时候任凭你才智通天,也不过是白骨一捧。
朱时坤迷茫的说道:
“我也不知道怎么选。”
李如松倒是洒脱说道:
“朱班正,你有犹豫就是有想去的地方,既然如此还要问我做什么?”
“人活一世,想那么多干什么,吾等军人就是从心而行,要不然还读什么武监,去科举不好吗?”
说完这些,李如松也不再多言,向朱时坤行了一个军礼扬长而去。
朱时坤思考半天,终于下定了决心。
——
七月二十三日,倭国贸易公司正式募股最后一天。
“号外号外!倭国贸易公司募股总额超过六十万银元!”
内阁中,当阁臣打开报纸,看到这个募资总额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倒吸一口。
从铁路公股的火爆,阁臣们对于这个倭银贸易公司的火爆有所预感。
但是他们也没想到,总募资额能到这个地步。
六十万银元!
这是什么概念!
京营积弊那么久,朝廷用了那么大力气,砍掉一百万银元的开支。
组建京营新军,年预算也不到六十万银元!
当然,朝廷的预算是每年都给的,而倭银公司的募资是一次性的。
但六十万银元,依然是一笔朝野都难以想象的巨款!
执掌户部大权的张居正,比别人更能明白这样一笔巨款,会对整个大明北方局势的影响力!
倭银公司的章程规定,公司的总部设在京师,但是主要运营事务会在莱州港进行。
这六十万银元,会拉动莱州的造船业发展。
而新船也会需求更多的航海人才。
张居正从儿子张敬修的来信中得知,如今一名有经验的海员,薪水已经超过了吏员。
登莱市舶司在海务教习所升格为水师学堂后,又出资办了一座航海学校,报名的人也踏破了学校大门。
就在张居正思考,倭银公司会给大明水师带来什么的时候。
通政使李一元带着一堆奏疏来到内阁,将最上面苏泽的奏疏递给了高拱。
《请巡疆东洋以固商路疏》
第349章 《请设公私协商制度疏》
高拱看完了苏泽的奏疏,紧接着就让中书舍人传给诸位阁臣,然后轻轻咳嗽一声说道:
“诸位阁老,议一议苏子霖这份奏疏吧。”
众阁老都是一目十行的政务高手,苏泽这份奏疏的内容也很简单,大家很快就看完了。
简单地说,就是在倭银公司成立后,苏泽建议为了保证前往倭国的航线通畅,派遣大明水师巡航。
前往琉球一般有两条路,北线和南线。
南线就是从东南沿海出发,抵达琉球以后继续北上。
北线则是先抵达朝鲜沿海,然后沿着朝鲜的海岸线绕过朝鲜半岛。
这两条线路都很成熟,但是也随着大明-朝鲜-倭国的贸易兴盛,出现了不少盘踞在贸易路线上的海盗。
这些海盗其实来源也很复杂,大明人、朝鲜人、倭人都有,甚至还有南洋北上的海盗。
但是由于大明和朝鲜都会清剿海盗,但是倭国还处于内战的时期,所以很多海盗都会将据点设置在倭国。
其实嘉靖年间的倭寇,成分也是这样的。
比如最有名的大海盗汪直,他就是大明人,他起家时候是做走私贸易的,“置硝黄丝棉等违禁货物,抵日本、暹罗、西洋诸国往来贸易”。
汪直受到宇久盛定的引荐,并接受日本战国大名松浦隆信的邀约,以九州岛外海的平户岛为基地,从事海上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