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钧突然说道:
“对了,孤帮了苏师傅这么大的忙,苏师傅是不是也要帮孤一次?”
张宏和陶观面面相觑,这时候还能怎么办,只能附和太子了。
——
“真拿太子没办法,这件事苏某就应下了吧。”
听到苏泽这么说,太监张宏明显松了一口气。
自己终于可以回去向太子交差了。
“但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请太子殿下耐心多等一段时间。”
张宏也十分通情达理的说道:
“这是自然,只要苏翰林肯出手相助,殿下就能耐心等下去。”
送走了张宏之后,苏泽开始思考起来。
最近前后没什么国家庆典,也挨不上什么节日,还是要等个由头才行。
在苏泽看来,小胖钧读书还算是刻苦,搞点课外娱乐活动也是无可厚非。
只能说大明皇室教育太过于极端,要么就是彻底放养,要么就是窒息高压。
彻底放养的就是嘉靖对隆庆,以及原时空万历对自己的儿子。
窒息高压就是自己这个好弟子了,要说有一个美满童年的,怕只有在兴献王府长大的道爷了。
看来童年也不能决定性格啊,道爷这性格不也和他的童年没什么关系吗?
苏泽收起了杂乱的心思,自己前几天的上奏已经有了结果。
这一次苏泽没用系统,但是工部随着自己也上奏,请求朝廷委派重臣,负责管理铁路事务。
苏泽和工部的奏疏在内阁没有什么阻碍,迅速送入宫中。
隆庆皇帝也接到了铁路的试运行的报告。
整个房山铁路长约百里,试运营期间,铁路公司规定用四匹马拉四节货运车厢,装满矿石从房山出发。
四节货运车厢,足足装了100石(10吨)的矿石,用了八个小时从房山运到了京郊铁厂。
这个速度和运货量,已经让朝廷上下都傻眼了!
八个小时在苏泽这个穿越者看来堪称龟速,但是以前这样的路程,如果用货运马车需要至少2日的时间!
而且一辆马车的载重量差不多是10石,也就是说,如果要运送100石的货物,需要十辆马车同时出发,两日时间才能抵达。
而且马车运输的费用是很高的。
除了马的饲料之外,马车运输还要经常维修更换,以大明官道糟糕的道路状况,一次运输就要更换几次车辙车轮,一旦发生倾覆还要人工来装卸,效率非常的低下。
但是马拉轨道车不同。
马拉轨道车的铁轨都是一次性投入的,新的车厢暂时也不需要维护,就是每隔两个小时,需要更换一次马。
这些在沿途的站台就能完成,而且耗时也很短。
八个小时,四匹马,就能运输以往十辆马车两日运输的货物,而且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重要的是,铁路可以重复发车。
每隔半个小时发车,基本上就能保证车距安全。
马拉轨道车还无法保证夜间行驶,也就是说以现在夏季时长,可以保证一天六次发车。
当这份结果放在皇帝的御案上的时候,由重臣专门管理铁路事务,已经成了定局。
从皇帝和重臣们,都在思考应该在哪里建设第二条铁路!
铁路实在是太香了!
可以想见,今年京师采暖不再成为问题,今年再也不会因为百姓采暖而让铁厂停工了。
除此之外,房山的玻璃使用铁路,运送的损耗更低,玻璃的价格又要下降。
京郊的铁厂可以炉火不歇的工作,大明的钢材产量又要攀上一个新的高峰。
隆庆皇帝这次没有犹豫,直接由雷礼专门负责铁路事务。
就这样,雷礼变成了铁路和水利专务大臣,专门负责水利和铁路事务。
而这位铁路和水利专务大臣正式任命后不久。
八月二十七日,他接到了第一份兴建铁路的请愿。
第354章 吴淞铁路协商之议
苏泽被请到了内阁会客偏厅。
“南京送来的请愿书?江南士绅请修吴淞铁路?”
让京师朝廷没有想到的是,北方各地都还在为了铁路纠结踟蹰的时候,江南竟然跳出来请修铁路。
这条铁路的路程比房山铁路还要短,就是从松江府城到松江府的港口吴淞口,全程大概只有房山铁路的一半。
江南士绅请修吴淞铁路的原因也很简单,松江府是江南丝绢棉布的集散中心,但是从松江府到吴淞口海运出港,这段五十里的路上运输拥挤淤塞,严重影响了丝绢棉布出口的效率。
所以从房山铁路开始兴建的时候,江南士绅就开始关注,在得到了的房山铁路的具体运营情况后,江南士绅也提出兴建铁路。
甚至不仅仅是兴建,这份应天巡抚衙门送来的请愿书中,就连资金都已经募集好了,江南士绅已经承诺认购十万银元,建设这条铁路。
甚至这份请愿书,连铁路道路勘探都做好了,从松江府城到吴淞口,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唯一的难点就是有几条小河需要跨越。
苏泽看完只能感慨,江南这个地方怎么能不繁荣。
一流的人才储备,风调雨顺的气候,这简直就是天选之地。
北方兴建铁路最大的难处就是山地。
房山到京师还算是好的,如果要兴修前往宣府(张家口)的铁路,山地的线路就没办法通过。
原时空詹天佑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已经有了蒸汽机车,还用了“之”字型的方式,才能攀越八达岭段的山路。
在发明高性能火药解决开山问题,蒸汽机头出现之前,前往宣府的铁路是注定无法建设的。
江南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到处都是平原,这里建设铁路不仅仅成本低,运行也更加的平稳。
除了铁路之外,还有黄金的长江运河航道,长江出海口还有太仓、吴淞口这个天然良港。
这里的条件,天生就是给工业准备的。
工业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越来越精细的分工。
只有越来越精细的分工,生产才能更高效,而这些精细分工外,就要求畅通的物流。
否则你生产的东西,需要极高的成本才能运输出去,刚起步的工业化如何能竞争过人力?
苏泽在北方搞了这么半天,夯实北方的基础建设,也比不上江南天然的条件。
而现在江南的士绅,也比北方士绅更精准的看到了铁路的价值,直接豪掷十万银元,抢着修建大明第二条铁路。
雷礼等苏泽看完,这才开口问道:
“子霖你怎么看?”
苏泽立刻说道:
“雷阁老,这是好事儿啊。”
“南直隶请修铁路,连勘探和募资工作都完成了,朝廷自然应该准其所奏。”
雷礼看向苏泽。
从苏泽入仕以来,他在江南士绅中的形象一直很割裂。
他是苏州府的进士,不少好友也都是出身江南,按理说他这样的后起之秀,应该得到江南士绅的鼎立支持。
但是苏泽的几个大政策,都没有带上江南,也就是说他从没有为家乡献策。
开海奏疏选的是山东的莱州,吏科试等改革也是山西山东两省。
而且苏泽主张开征商税,这个观点也一直被江南士绅抵制。
明明是江南的读书人,却事事帮着北方,这是江南士绅暗中对苏泽的评价。
只是苏泽似乎也不在意这一点。
不过雷礼还是隐约明白苏泽的用意。
南北平衡,是大明政治的暗线,苏泽这么做,是为了平衡南北的实力。
试想一下如果铸币所设在江南,那大明会是什么样子?
苏泽似乎明白了雷礼的疑惑,继续说道:
“江南是我大明的财赋重地,朝廷又岂能不顾江南士绅的请愿?”
“不过。”
果然,雷礼看向苏泽,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苏泽话锋一转说道:
“不过这十万银元,怕是不够。”
“房山铁路的造价低,是因为房山有煤矿铁矿,工部又兴建了新式炼钢厂,才能产出低廉的钢铁用来修建铁轨。”
“江南可没有这样的炼钢厂,如果铁轨都由北方制作完成,再运输到江南,那成本可要翻几倍了。”
“如此一来,营造费用就远不止十万银元了。”
雷礼连连点头,苏泽的计算不错。
苏泽又说道:“如果让工部在江南投资设厂,那似乎也不妥,江南又不纳商税,这炼钢厂都是用工商所得投资建造的。”
雷礼点头,自然是这个道理。
“朝廷可以批准这个项目,但是如果要从北方购买铁轨,江南铁路公司就要按照市价购买,朝廷不可能在这方面补贴。”
“要么就由江南商人出资,在江南筹建炼钢厂,用炼钢厂的产出来建造铁路。”
雷礼也觉得苏泽说的有道理,点头说道:
“子霖说的有理,铁路建设也要按照市场价格来,朝廷总不能贴钱给所有铁路吧?”
雷礼下了决心,苏泽说的没错,你江南要修铁路,京师自然不反对。
但是修铁路的钱就要你江南自己募资了。
如果要买北方的铁轨,就要按照市场价格来,朝廷也不能亏本帮着江南修铁路。
次日,雷礼向皇帝上书,支持修建吴淞铁路,但是雷礼也在上书中列举了工部计算的修造成本,列明了如果从京师的炼钢厂运送铁轨去江南修造,十万元的股本不够建造的费用。
也就是说,江南如果要修吴淞铁路,要么建造炼钢厂自己制造铁轨,要么用市场价格从北方购买,那吴淞铁路就要追加投资了。
雷礼本来以为这是个简单的奏疏,却没想到引起了朝野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