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江南,想要吃到一口新鲜鲥鱼都难,活着送到京师的鲥鱼,想想都知道有多珍惜。
苏泽的门客徐渭就有诗:
“鳞中许贡止常鳞,但取冰鲥片厣新。
五马敢团茶叶饼,一车不动荔枝尘。”
改革就是这样。
政治是关系到所有人的事情,看起来宏大的政治改革,最后落实点就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实行纳贡折银,能让很多百姓免于劳役运输之苦,不会因为征税官吏的贪婪而倾家荡,这也是苏泽一系列改革的初心了。
苏泽也看到了结算报告。
【《吴淞铁路协商记录》通过。】
【江南贡税折银开始执行,大大减轻了江南百姓的负担,释放了经济活力。】
【最终江南士绅接受了你的建议,最后直沽铁路和吴淞铁路,合并为直吴铁路公司,共同在京师大宗贸易市场募股。】
【直沽铁路和吴淞铁路,这两条重要的线路完工后,所有人都看到了铁路的重要作用,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风潮。】
【贡税折银,成为日后执行全面折银纳税的源头。】
【直吴铁路公司在京师大宗交易市场募股后,大型项目在京师大宗市场募股成为惯例。】
【京师大宗交易市场中,也开始出现倒卖股票的交易,这里成为近代意义上第一所股票交易市场。】
【国祚+2。】
【威望值+500】
【剩余威望:1260】
苏泽合上系统,这两件事情都是小事,但是探索出系统的新功能,日后自己就能用这个协商会议,推动更大规模的改革了。
另外就是自己的官职也可以考虑升一升了,如果能独立执掌一个部门,也能做更多的事情。
——
“又募股?”
范宝贤听到范宽的消息,内心首先就是苦涩。
范宽也是同样的无奈。
倭银公司的募股才结束,他们的口袋几乎都空了。
作为走南闯北的商人,两人都能看到直沽铁路和吴淞铁路的价值。
这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直沽铁路修成,停靠在直沽的海船,卸货之后直接上马拉轨道车,就能直接送到京师。
京师附近的物产,也可直接装上马车,然后送到港口装船。
吴淞铁路就更重要了。
松江、苏州、常州三府,是丝绸、棉布的主产区,吴淞铁路修成之后,松江的棉布就能更快的送到港口。
范宝贤又说道:
“而且这一次的募股是两个月后,摆明了是要让南方士绅商贾也参与进来。”
范宽安慰说道:
“族长,钱是赚不完的,这次直吴铁路定然要均衡南北,但是我们有房山铁路的建设和运营经验,怎么都不可能将族长撇开的。”
范保贤得意的点头。
房山铁路是第一条铁路,范保贤全程参与了铁路从征地、建设,以及到了现在的运营维护的过程。
所有东西都是新的!
协商征地,铺设铁路,解决工程中的问题。
现在范宝贤还要管理整个房山铁路的运营,可以说在大明,除了提出铁路构想的苏泽,没人比范宝贤更懂铁路了!
范宝贤也明白,这份经历,比房山铁路公司的股份更值钱。
直吴铁路募资完毕,无论是开工建设还是日后运营,都要仿效自己搭起来的蓝图,甚至要聘请自己过去指导。
“族长,其实我有个想法。”
“仲立(范宽字)兄请讲。”
范宽说道:
“族长,我建议在直沽,建设一座铁路学校。”
“铁路学校?”
范宽说道:
“铁路运营管理调度,车夫的培训,这些都是要专业人才的。”
“这学校不需要像读书人的学校那样学习很久,仿效吏科班,三个月到六个月为期,专门培养这类专项人才。”
“如今在直沽和莱州,民办的航海学校可是不少,很多都已经做出了名声,船东更愿意招募学校毕业的船员。”
听完了范宽的话,范宝贤的眼睛也亮了。
正如范宽所说的那样,可以直沽和吴淞铁路的修建,必然会需要更多的铁路人才。
铁路学校如果能建立起来,那日后这两家铁路自然会从学校中招人。
这也就意味着,范氏能将影响力渗透到两条铁路中去。
也和范宽所说的那样,其实钱财对于范氏一族也只是个数字了。
范氏需要的是影响力,如果办学校,即使不能成为这家铁路公司的董事,也同样能影响直吴铁路公司。
范宝贤连连点头说道:
“这个办学的成本高吗?”
范款摇头说道:
“族长,要看办什么学校了,铁路学校雇佣几个教师,弄几间屋子就可以了。”
“咱们办学还有一个优势,可以让学生去房山铁路上实操。”
“等直吴公司成立后,族长可以和他们董事会谈判,甚至培养的费用都可以由他们出。”
范宝贤连连点头。
范宽又说道:
“办学也是朝廷倡导的事情,到时候在报纸上宣传一番,也能让朝廷知道族长的贡献。”
这下子范宝贤下定决心,对着范宽说道:
“仲立兄回头去票号支取五千银元,这办学的事情就有劳你了!”
第360章 《请榷卖硝石疏》
苏泽早早来到詹事府,今日又是给太子讲学的日子。
他刚刚在公房坐下,太子身边的太监张宏就过来请他过去。
一边走,张宏一边说道:
“苏翰林,武清伯世子来了。”
原来是李国舅来东宫。
苏泽连连点头,顺手将一小袋子银元塞进了张宏的怀里,张宏默契的一笑,就将银元塞进兜里。
两人一前一后来到明伦堂,苏泽见到了国舅李文全。
李文全比起上次更要意气风发了。
倭银公司的筹备委员会在协商会议后,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接着倭银公司发布章程,出资五千银元以上的,且本身没有担任朝廷官职的出资人,自动成为董事会董事。
经过统计,剔除掉一些有职位在身的勋贵官员出资人,以及不愿意露面的隐形出资人,最终倭银公司确定了董事七十五人。
这七十五人组成的董事大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倭银公司的重大事务。
仅仅依靠董事大会是无法控制庞大的倭银公司的,在这次董事会上,选出了七名常任董事。
常任董事才是负责日常运营的人,这七名常任董事组成的董事局,将会决定倭银公司的日常工作。
李文全自然高票当选,他也成为倭银公司的首任董事长。
在当选之后,李文全立刻前往莱州,购买倭银公司的商船。
倭银公司手握六十万银元的巨款,这几乎抵上大明一省一年的赋税总额了。
而各省的赋税,省布政司衙门只能动用很少一部分,李文全这个董事长却能完全控制这笔巨款。
倭银公司财大气粗,不仅仅买下莱州造船厂两年内的民船订单,又直接通过购买的方式,买下了十艘武装商船。
再加上倭银公司董事们,纷纷将自己旗下的船队也挂靠在倭银公司下,整个倭银公司瞬间就有了四十艘商船!
当然,这个数字只是看起来夸张而已,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只能近海航行的小船,但是经过报纸的一番宣传,也足以让人感叹倭银公司财大气粗了!
就在前段日子,大明水师全歼了济州岛附近海盗,现在前往倭国的航线安全了不少。
李文全向苏泽说道:
“李某今日来,是向太子和苏翰林辞行的,我要随船队前往堺港。”
苏泽有些意外,他没想到李文全竟然要亲自去倭国。
要知道这个时代航海可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不过想想也是,李文全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冒险精神,也不能在澎湖闯下那么大的事业了。
李文全紧接着又说道:
“此外李某今日来,还有一件事想要劳烦苏翰林。”
“世子请讲。”
李文全说道:
“这次前往倭国,朝廷特批了倭银公司经营硝石许可,但是如今官方硝石价格大涨,工部硝石都短缺,所以李某想请苏翰林想想办法。”
硝石?
苏泽这才想起来,这种火药时代的硬通货,大明竟然也短缺了?
产硝法,本就是中国的发明。
明代硝石,主要提取自硝土。
硝土,其形成依赖微生物分解作用。
在厕所、猪圈边上,老墙根上,会形成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