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张居正也已经从兵部知道了一些水师学堂的情况,他的好弟子申时行就是在兵部武选司当武选郎。
比起武监,水师学堂起步晚,得到的资源也少,朝廷的支持力度有限。
自己的儿子能将学堂办成这样,其实张居正是十分欣慰的,他在张敬修这个年纪,可没有机遇去从无到有创办一家学校的。
大部分都是一些日常的琐事,但是张居正却看得津津有味。
张敬修自从去了水师后,发现自己更能理解父亲办事的难处。
而他有了自己的事业,也会将事业上烦恼写信给父亲,张居正总能给出指点。
父子感情反而更加融洽了。
今天张敬修在信中,也写了几件水师的难处。
第361章 张居正的退让
张敬修在给张居正的信中,说了水师学堂的几件事。
其中一件就是炮术科的问题。
张敬修向张居正抱怨,工部提供的火药质量越来越差,经常会出现火药哑火的情况。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水师学堂炮术科的教官,在向水师学堂新生演示火炮的时候,火药哑火后又突然引爆,差点将这位教官射成马蜂窝。
这件事之后,张敬修严禁在学堂校内再进行火器实弹射击,又将靶场都迁到了蓬莱岛的海岸上。
张敬修后来也组织教官,对火药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火药中的硝石品质不够。
为此,张敬修也曾经向上级部门写信过,但是对方看他只是个小小的水师学堂教学长,也只是敷衍的回上几句,甚至有的衙门就是回个信表示自己收到,也就再无下文了。
看完了儿子的信之后,张居正的心情也不太好。
从抗倭战争以来,火器是国之重器已经在文武官员之间已经达成了共识。
而在几次大明水师的作战总结中,也都着重说明了火器在海上作战中的作用。
所以武监和水师学堂都设立炮术科,专门操练使用火器。
如此重要的火器,却在火药供应上出了问题,张居正自然为此心忧。
等张居正看完,他本来想要将儿子的信拿回书房再好好看一遍,但看向身边眼巴巴等着读信的次子张嗣修,张居正最后还是将信递给次子。
——
次日,张居正在去内阁之前,先来到了户部,找到了负责硝石的四川司主司蔡力行。
这位四川司的主司也是户部的老资格了,在同僚之中口碑不错。
可是张居正问了几个户部硝石统购的问题,这位蔡主司都一问三不知。
看到张居正越来越阴沉的脸色,蔡主司又开始将责任扣在苏泽头上。
“阁老,硝石问题根源还是苏翰林上疏废除贱籍,硝户逃亡,以至于朝廷的硝场无法正常生产,与我户部无干啊!”
蔡力行这下说完,张居正的脸色更难看了。
对于张居正这类实干的官员来说,做错事并不是什么大事。
户部四川司的工作繁多,又不是专门盯着硝石,出点问题也是正常的。
但是蔡力行这样将责任往外推,就让张居正很不高兴了。
陪同在张居正身边的户部侍郎张守直是最了解张居正脾气的,他连忙说道:
“闭嘴!取消贱籍是陛下御准、朝廷公议的结果!岂容尔等置喙!”
听到张守直的斥责,蔡力行也知道自己犯了错,不该攻击苏泽,他连忙又说道:
“阁老、侍郎!我户部只负责购买硝石,这硝石质量的问题,吾等也不懂啊。”
这下子张居正反而平静下来,他也没有继续和蔡力行纠缠,直接放他离开。
张守直满脸的羞愧。
“阁老,是本官御下不严。”
张居正摆手说道:
“这非是张侍郎的过错,也并非蔡力行一人的问题。”
张居正说道:
“这些年来户部扩权,朝廷财源又大增,让户部官员对朝廷政务有了轻慢之心,这样的事情也绝非蔡力行一人。”
“朝廷这么多公帑在他们手里过,谁都会有骄纵之气,硝石不过是四川司下的一个小盘子,怕是日常的工作蔡力行都不会过问。”
张守直也低下头,阁老就是阁老,看问题的高度确实不同。
但是张居正说的确实不错。
户部的职责繁多,可说是整个大明所有经济活动无所不包。
户部的十三清吏司,不仅仅要负责对应省份的财政工作,同时还需要兼管其他的专门工作。
但是一个清吏司有多少人呢?
主司,也就是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三到九人。
这就是一个职权极大的清吏司,正品官员的人数。
四川清吏司是人数最少的,合计只有五名正品官员。
当然,仅仅靠几个人,是无法维持一个清吏司的运转的。
每一个清吏司下,还有人数众多的吏员队伍,他们负责各种基础的工作。
张居正说道:
“但是有过还是要罚,蔡力行在户部任职多年了吧?将他调外任用吧。”
张居正发话了,张守直自然应下。
就这样,刚刚一个执掌大明四川财政的五品官员,前途命运就这么决定了。
张居正又说道:“蔡力行的失职失责,也要向其他清吏司通报,各清吏司也要梳理自己的兼管事务,如果有哪些清吏司的职责过重,行文送到本阁老这里。”
张守直明白,张居正这是动了梳理户部职权的心思了。
一个部门运转久了,自然会有很多冗余的事项。
张守直应了下来,张居正这才离开户部。
等到张居正回到内阁,正好遇到通政使李一元带着奏疏过来。
没过多久,首辅高拱开口道:“诸位阁老请看一下苏子霖这份奏疏。”
听到苏子霖三个字,在场的阁臣都放下手里的公务。
凡是苏泽的奏疏,阁老都要亲自审阅几次,这已经成了阁臣们的习惯。
更何况这一次的奏疏,不仅仅有苏泽的签名,还有太子的签名。
等看完之后,张居正对苏泽更满意了。
上一次苏泽协商中提出了贡税折银,正好和张居正心中的财政改革不谋而合!
一条鞭法并不是张居正的原创,折银征税在大明已经在很多地区、很多税种上执行了很久了,财政官员几乎都知道。
但是进行全面的税收改革,一直都是张居正的政治理想。
当然,一条鞭法不仅仅有折银征税这么一个主张。
折银征税,能方便钱粮统计,减少实物征税的腐败,是一条鞭法的表现形式。
但是一条鞭法最重要的主张,还是将徭役和杂税统一进税收中,减轻徭役对百姓的盘剥。
这是张居正在年轻时候,游历了很多地方后,最终形成的政治理想。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税并不是最重的那座山。
真正能让普通百姓破产的,实际上官府无休无止的徭役。
有的地方官员为了政绩,无休无止的征发徭役,普通百姓要应对这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政绩工程,还要面对田租田税的压榨。
当一户男丁被征发徭役后,家中就失去了劳动力,而且以大明的徭役施工条件,若是役夫死伤也不会赔偿,但是一个家就垮了。
江南富庶地区,很多中农都会花钱雇人来替役。
就是因为官府徭役压榨百姓,浪费了服役百姓的时间。
但这也是官场强烈反对一条鞭法的原因。
以大明的地方财政状况,如果地方官员要做成政绩,大兴徭役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而且有些徭役也不是地方政府要征的,比如工部准备修建的水利工程,最核心大部分自然由工匠完成,但是更多的体力劳动,还是需要征发沿途的劳役。
还有就是打仗的时候,也需要从后方征发劳役来押送军粮。
可以说,徭役是大明的隐形赋税,想要废除的阻力非常大。
但是苏泽这一次废除实物贡税,倒是给了张居正一个启发。
全面性的推广时机还不成熟,那可以一步步的开始,从一些容易改革的地方改起。
这也是他要求张守直梳理户部职权的原因,他需要户部统计一下,哪些赋税制度可以先进行改革。
而今天这份奏疏,也正中张居正的下怀。
他刚刚因为长子来信,忧虑硝石问题,苏泽就提出了解决方案。
张居正又看了一眼高拱。
他日自己就算是掌权,苏子霖也必须要留下!
高拱清了清嗓子说道:
“诸位有什么想法就说一下吧。”
张居正正准备发言,水利和铁路大臣雷礼首先说道:
“首辅,本官以为苏子霖此疏切中时弊,硝石关系到火器,乃是国之命脉,必须要严加管理。”
“下官以为,应该在工部下设硝石榷卖局,将硝石榷卖交给工部管辖。”
雷礼一说完,在场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张居正。
榷卖,这两个字一听就是户部的职权范围。
张居正在内阁中十分的强势,凡是和户部有关的事情都不容别人染指。
如今雷礼提出要在工部设立榷卖局,这不是在打户部的脸吗?
就连高拱这个首辅都看向张居正。
在高拱看来,有雷礼跳出来和张居正打擂台,对于他这个首辅是一件好事。
张居正这些日子,也不止一次拿着户部预算,卡着别的阁臣顺从他的意见了。
虽然张居正也是就事论事,但是内阁的火药味道也越来越大。
作为内阁首辅,高拱自然也不愿意张居正利用户部,影响所有的国政,那样谁才是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