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本能的想要反对。
但是刚刚张开嘴,他又闭上了。
如果不是今日去户部,见到了四川司的样子,张居正自然不介意给户部增加一项职权。
但是今日所见,让张居正对户部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如果这个榷卖局交给户部,最后还是办不好呢?
也正如蔡力行说的那样,户部官员又不懂硝石,人手又紧张,最后影响了硝石生产怎么办?
所以这一次张居正没有发言。
张居正不表态,其他阁臣自然赞同雷礼的意见。
最后票拟的时候,张居正也在支持意见上签名。
就连首辅高拱都十分的奇怪,张阁老今日改性子了?
但是内阁达成一致意见,又是苏泽和太子的上疏,司礼监自然也没有其他意见,隆庆皇帝果断批准了奏疏。
——
【《请榷卖硝石疏》通过。】
【工部下设的硝石专卖局成立,各地纷纷开设硝石工坊。】
【正规化的硝石专卖制度,加强了商人投资硝石厂的热情,更多新技术被用在了硝石生产中,“窖土培硝法”、“洞穴培硝法”陆续出现。】
【硝石提纯技术也取得进展,淋硝法获得改进,硝石纯度进一步提升。】
【大明硝石的产量和质量都赢来了增长。】
【但硝石专卖制度形成的利益团体,在日后发现南美洲硝石矿后,阻止南美硝石矿进口。】
【国祚不变。】
【威望值+200】
【剩余威望:1260】
果然,任何集团,在利益板结后,都会利用垄断地位来压制新的生产力。
南美硝石矿,才是最方便的硝石来源。
看来等点出远洋贸易的科技后,要让舰队前往南美采矿,到时候就可以可以废止硝石专卖了。
——
九月末,太子在东宫为武清伯世子李文全送行。
李文全即将前往莱州,带领倭银公司的商队前往倭国。
这一次出航,李文全给船队满载了货物。
房山的玻璃制品,畅销欧陆的红茶,各种廉价的铁制品,畅销草原的蔗酒,高档香皂。
还有大明的传统特产,丝绸、棉布、瓷器。
朝廷特许经营的硝石、淘汰鸟铳和佛郎机炮。
甚至这一次李文全还带上了一批倭刀。
以往倭刀都是倭国出口给大明的,但是在炼钢技术取得飞速发展后,大明的工匠发现制作倭刀其实很容易。
高品质的钢材其实不需要太多的锻打,自然就能制造出好的武器。
倭刀本身作为一种奢侈品,在大明也是有需求的,于是在京畿就有工匠开始仿制倭刀。
明明是大明工匠的作品,却打上了倭刀的名义,竟然也能卖出高价。
后来这件事发也很搞笑。
一名买了“大明倭刀”的勋贵,向另外一名藏有真倭刀的勋贵炫耀。
两人相约比刀,最后大明的钢刀竟然将真的倭刀给斩断了!
这家藏有真倭刀的勋贵得知真相后不服气,直接举报到了巡捕营,这才将这家制作假倭刀的工坊给查封了。
李文全得到消息后,找到这家工坊,让他们打造了200把倭刀。
反正大明的钢材价格便宜,这批倭刀成本非常的低。
就是卖不掉,那去倭国转一圈回来,那也是真倭刀了。
当然,最好还是这批倭刀能出口成功。
倭人卖大明倭刀这么多年,也该将这笔钱讨回来了。
小胖钧对这个每次回来,都会带来很多新奇故事的舅舅十分不舍,最后李文全约定会经常写信回来,小胖钧这才舍得分别。
第362章 新式军队的缔造者
十月,京营新军的营房中。
武监一期的学员们,九月末结束了校园内的学习,派入京营新军中担任基层军官。
这一次京营练军,朝廷是下了大力气的,军官都是抽调的全国精锐,所以武监学生只能担任副手。
李如松就成了克虏军的一个骑兵旗的副总旗,而总旗就是上次京营叛乱的时候,亲手俘虏他的戚继光部将赵伦。
军人都是崇拜强者的,上次李如松在京营练兵,他本以为自己的士兵已经是精锐了,冲向了赵伦带领的西北边军,最后一败涂地,李如松才知道自己在武监所学,终究还是纸上谈兵,和赵伦这种跟随戚继光南征北战,在各地战场上千锤百炼出的军人没法比。
所以李如松成为赵伦的副手后,对赵伦非常的尊重,向他学习练兵之术。
而赵伦和李如松的教官是好友,也听说了不少李如松的事迹,看到他如此虚心好学,更是当做自家的子侄晚辈一样,将很多生死战场上才能领悟的道理,毫不藏私教给了李如松。
而李如松这类科班出身的军官,本身也适合做练兵、军纪、后勤之类的岗位,赵伦发现李如松不仅仅对骑兵操典倒背如流,管理士兵也很有一套,更放心将日常操练都交给了李如松。
一个愿意学,一个愿意教,李如松感觉到自己进步飞快。
在读书的时候,《操典》上的很多的规定,李如松都不理解。
等到和赵伦交流之后,李如松才知道,这些看起来不合理的规定,在战场上都有血一样的教训。
可以说,这份《操典》是前人用血泪堆积起来的。
李如松对于合作编写操典的戚继光和苏泽更加钦佩。
戚继光自不用说了,这是李如松的偶像,王阳明后军功封爵第一人。
但是苏泽一个从没有带过兵的文人,为什么能和戚继光讨论兵法,还和戚继光合作编写《操典》啊?
而且随着李如松对于兵法的了解深入,他更加发现苏泽的恐怖!
军队体系的建设,武监体系的创建,如今大明这一套新军事体制,几乎全部出自苏泽之手。
苏泽也许不会亲自指挥打仗,但说他是大明新军的缔造者一点不为过。
今天一大早,李如松被赵伦喊到了营帐。
“这份申请状你去送到营部去。”
李如松接过申请状,心中明白赵伦的用意。
赵伦不是简单的让他跑腿,这种去营部跑腿的事情,是青年军官趋之若鹜的事情。
这种跑腿能够在京营上层那边露脸,日后提拔的时候自然更容易想到你。
不过李如松并不是很乐意的样子,赵伦忍不住说道:
“你这厮这样整日里蒙在军营中,等武监毕业授职怎么办?别以为你是个破锣班正,日后就能得授美职!”
听到赵伦骂自己,李如松也知道对方是为了自己好,连忙赔笑说道:
“送,总旗,我去送还不行吗?”
赵伦也是为了李如松好,他忍不住说道:
“当年我也是吃了这等亏,好些年都得不到提拔。”
李如松忍不住问道:
“后来呢?总旗是开始往上面走动?”
赵伦说道:
“后来戚帅来了军中,简拔了我等,这才有了今日。”
李如松:
“。。。”
赵伦又忍不住踹他一脚:“老子能遇到戚帅,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你小子能有这份福分吗?还快滚去营部!”
李如松连忙说道:
“末将这就去!”
“把你这张傲脸收起来,对人陪着点笑!”
等到李如松走后,赵伦这才露出笑容,他也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副手,这才事事为他考量。
“这帮小崽子们,也是赶上好时代喽,老子当兵那阵子,哪里还有武监!”
赵伦露出艳羡的表情。
虽然李如松因为缺乏临阵经验,带兵经验不如自己。
但是经验这个东西,是最不值钱的。
南征北战这么多年,打仗打到想吐!
赵伦发现,武监这些学员,学起任何东西都接受极快,而且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套章法。
这才是最重要的。
赵伦其实也曾经得过戚继光的亲自点拨,但是他的悟性太差了,所以止步于总旗这个级别,再往上就不能胜任了。
实际上这也是大部分普通人的极限了。
管理一个总旗,也就是五十人,这是最基层的指挥岗位,一个总旗在大部分时候只要跟着上级的命令从事就行了。
但是管理五十人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再往上走,那就需要天分了。
赵伦认为李如松就是这样有天赋的,或者说武监体系培养出来的军官,就是能往上走的。
从古至今,赵伦没有听说过将帅能够量产的。
甚至别说是量产将帅了,就是量产中级军官都不行。
可偏偏武监似乎能做到。
就是不能产几个名将,能批量产出合格的中层军官,那也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而一直在前线的赵伦更是知道,大明是如何的紧缺中层军官。
李如松这小子,只要能在战场上活下来,日后的前途远在自己之上。
而李如松这样的,武监两年可以培养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