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437节

  这时候举办正旦大朝会,大概是为了应对外朝皇帝身体状况的流言,隆庆皇帝大概是要借此安定朝廷内外人心。

  可越是这样,那些人精一样的文官越是要多想。

  苏泽只能希望隆庆皇帝在正旦大朝会上的时候表现好一点,压下那些蠢蠢欲动的野心家。

  苏泽也开始思考起来,一旦隆庆皇帝驾崩,朝局又会面临如何的变化。

  原时空,隆庆皇帝驾崩后,张居正联合冯保,驱逐了高拱,从而开启了张居正时代。

  这显然不是有利苏泽的结果。

  且不说苏泽和高拱的关系,张居正这样强势的性格,在他执政时期必然要按照他的政治理想来进行改革。

  苏泽就算是有系统在身,那每一次上奏的成本必然会增大。

  最好的结果,还是维持如今的现状,让高拱继续留在内阁。

  可如果要干涉这样的大事,苏泽就必须要换一个位置了。

  毕竟以苏泽现在的职位,距离权利中心还是太远了。

  一旦宫内发生什么变故,他根本就没办法第一时间知道,更别提插手影响了。

  看来是时候要升官了!

  可是什么职位,才能在波云诡谲的隆庆朝后期占得先机?

  苏泽思考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了一个位置。

  这个位置好!

第375章 升官从四品,新道具

  通政司内。

  李一元正在头疼。

  这些日子朝廷的奏疏是少了,但是苏泽月初上疏,请求开通南北二京邮政,这差事落在了通政司的头上。

  但是苏泽的奏疏只说了开放官方邮政,可没说具体要怎么办。

  信件要如何运送?运送到地方的信件要怎么派发?

  邮票怎么收费,邮政人员如何招募?

  这些全部都要通政司自己想办法。

  别的不说,京师和金陵这么大的城市,如何将邮件送到收信人手里,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总不能所有邮件都放在邮局,让人上门来取吧?那样效率也太低了吧。

  就在李一元头疼的时候,手下的经历官徐叔礼突然来通传:

  “大银台,苏翰林来了。”

  也许是李一元这两天思考邮政迷糊了,他闻言后问道:“哪个苏翰林?”

  徐叔礼也愣了一下,连忙说道:“就是上疏要办两京邮政的苏翰林啊。”

  听到这里,李一元立刻惊醒,他咬牙切齿说道:

  “给我们通政司搞了这么麻烦的事情,他还敢来?”

  徐叔礼连忙问道:

  “那大银台的意思是不见?”

  李一元瞥了一眼这个手下,更是确定了他的情商之低下,他挥挥手说道:

  “把苏子霖赶走了,谁来帮本官搞邮政!?”

  “速速请进来,将老夫的好茶拿出来!”

  等苏泽来到了李一元的会客偏厅,这位大银台已经满脸笑容的在等着自己了。

  苏泽连忙上前两步行礼道:

  “大银台,苏某的奏疏,给通政司平添了不少麻烦吧?今日苏某是来登门谢罪的。”

  李一元也是老油条了,他拉着苏泽说道:

  “子霖这是哪里的话,你上疏是为了国事,我通政司乃是九卿衙门,都是为了国事计,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

  徐叔礼叹为观止,他不止一次听到李一元在公房内抱怨苏泽,今日又这副样子,当真是变脸高手。

  两人坐下后,李一元忙着问道:

  “子霖啊,这邮政是你所倡的,本官有一难题。”

  “大银台请讲。”

  李一元说道:

  “这南北二京城市庞大,这信件如何送到收信人手里呢?总不能所有人都去邮政局拿吧?那样光是找信,邮政都要瘫痪。”

  苏泽笑着说道:

  “大银台,这个好解决。”

  “可以按照唐代里坊的制度,将南北二京划成多个区域。”

  “寄信的时候,需要写上收信人所在的区,信件送到区邮局,然后再让收件人来取。”

  李一元眼睛一亮,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但是他很快又说道:

  “可邮件送到两京,还要再分区,这不是还需要大量人力吗?”

  苏泽说道:

  “下官也有一个办法,将这些区编成数字,寄信的人要按照收件人所在的区,在信封上填写数字。”

  “等到了收件的城市,按照数字归类,同样编号的信件放在一起,然后送到邮区就行了。”

  “按照数字分拣,甚至连读书人都不需要,只要简单教授一些数字,任何人都能做到。”

  李一元听完,越想觉得越妙,他抚掌道:

  “妙啊!子霖你早点来通政司,也不用老夫想这么久了。”

  苏泽喝着茶,等到李一元夸赞完毕,这才说道:

  “苏某今日来,是有一件事想要请大银台帮忙。”

  苏泽态度如此谦卑,李一元更是高兴,他连忙说道:

  “子霖客气了!只要是能帮的,本官一定鼎力相助!”

  紧接着李一元说道:“就是这两京邮政的事情,还邀请子霖多参详参详。”

  苏泽说道:

  “大银台,只要这个忙您帮了,这两京邮政的事情,苏某一定会出全力的。”

  等听完了苏泽的话,李一元傻了。

  原来苏泽的请求,是请李一元上书,将他调来通政司。

  李一元觉得怪怪的。

  前些日子,也有同乡为子侄求官,请李一元帮忙将人调到通政司,当时李一元是义正言辞的拒绝的。

  通政司可是大九卿衙门,这种请托在李一元看来是不正之风,怎么能随意调人过来呢?

  可是听到苏泽自己要求来通政司,李一元的想法是,“苏泽竟然愿意来我们通政司这个小衙门?”

  李一元担忧的说道:

  “子霖,来通政司是不是委屈你了?”

  “如今通政司内,左右通议空缺,虽然这两个职位都是从四品,但是会不会委屈你了?”

  苏泽看中的,就是通政司左右通议这个职位。

  自己是正五品,升迁从四品难度不大,唯一的困难就是要越过前科的天花板,毕竟前科的申时行等人还在正五品的位置上。

  但是这类规则也算是潜规则,并不是官场上的明规则。

  如今皇帝身体不好,政治斗争日趋严重,那打破规则的难度就要降低很多。

  苏泽看中这个职位,除了官品适合之外,还因为通政司是个要害衙门。

  通政司掌“掌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通政使在宋代被称呼为大银台,这个职位其实是很重要的。

  明代的通政使之所以弱势,是因为通政使主动放弃了一项权利,“封驳”之权。

  封驳,就是封还皇帝的圣旨。

  封驳权,就是不奉诏的权利!

  唐宋的宰相权力就来自于这项权利,理论上,唐宋圣旨如果没有宰相赞同,无法变成有效力的圣旨,也就是宰相们集体反抗,可以否决皇帝的圣旨。

  当然,这也是理论上而已,皇帝可以提拔自己中意的宰相,只要有宰相支持皇帝,其他宰相也没办法反抗。

  宋代的中书舍人,同样也是宋代政治的核心,也是因为宋代的中书舍人拥有封驳权。

  中书舍人的封驳权称之为“封还词头”。

  词头是两制舍人撰拟制诏时所依据的摘由或提要,内容多为皇帝下达的有关人事任免方面的处理意见。

  如果舍人对于当草制书的决策有异议,可以将词头封还,不予草制,即所谓“封还词头“。

  不过封驳权到了大明,已经基本上没人使用了。

  理论上,大明能使用封驳权的,有三个衙门。

  分别是通政司、六科和都察院。

  六科和都察院没有苏泽合适的位置,所以只剩下通政司了。

  通政司还有一个好处,通政司的官员拥有出入宫禁的权利。

  因为通政司需要传递奏疏,所以拥有如初宫廷的腰牌,可以进入皇帝的办公区域。

  这是内阁重臣才能拥有的权利。

  普通的外朝官员,就是杨思忠这样的吏部尚书,如果没有皇帝的召见,都是不能进入内廷的。

  这也是苏泽看中通政司的原因。

  在政局动荡的时期,大义是最重要的。

  原时空,不就是张居正和联合冯保,控制了内廷,这才成功驱逐了高拱吗?

  所以通政司的这项进出宫闱的权力也十分重要。

  苏泽连忙说道:

  “大银台,邮政乃是苏某所倡,苏某也想要为两京邮政做点事情。”

首节 上一节 437/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