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446节

  雷礼拱手问道:

  “高首辅,下官前往淮安后,朝中的协调事务?特别是两大工程的预算?”

  高拱笑着说道:

  “本官也已经草拟好了奏疏,从今年开始,湖广、河南、山东、南直隶的赋税,两成直接解送到淮安,交由两大工程支使。”

  “另外都察院会选派一些御史,到地方上担任巡案,如果有办事不力的地方官员,雷阁老可以先罢免再弹劾。”

  “以上这些事情,本官已经和陛下面议过了,陛下也基本上应允了。”

  “雷阁老以为如何?”

  雷礼倒吸一口气,高拱开出的代价确实很有诚意了。

  这四省是大明最富庶的几个省了,两成赋税直接押解淮安,这可是一大笔银元,等于将这笔银元的财政权都交给了雷礼。

  而派遣巡案巡视地方,这又等于给了雷礼地方官员的监察权。

  这么大的支持力度可是前所未有的。

  而这两大工程一旦完工,作为主持者的雷礼也必然名流千古。

  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果然,雷礼躬身说道:

  “下官愿意前往淮安。”

  张居正知道,自己已经失去这个盟友了。

  雷礼外放,虽然还有内阁大臣的名头,但是不可能再和自己一起反对高拱了。

  不过张居正脸上依然没有任何表情,他也不是容易气馁的人,政治上你来我往也是正常的,如果高拱不还击,这才说明他这个首辅水平不够。

  ——

  沈一贯冲入报馆:“子霖兄,雷阁老要去淮安督办两大工程了!高阁老下手了!”

  雷礼要前往淮安的消息,迅速引起了朝廷的地震。

  这一次高拱的动作非常快,隆庆皇帝也迅速批准了他的奏疏。

  沈一贯刚刚进门,却见到了坐在一边喝茶的申时行,他也有些尴尬起来。

  随着朝堂的分化,就连苏泽的圈子也都产生了变化。

  罗万化还好,他和朝中大员没有什么瓜葛,基本上是站队苏泽的。

  沈一贯的成分复杂,如今算是鸿胪寺卿王世贞的亲信。

  王世贞也是半步入阁的人,也算是半个山头了,沈一贯也要跟随他的脚步。

  申时行是典型的张党,他是张居正的得意门生。

  张四维是高党,他是高拱的门生,又在高拱手下任职多年。

  万敬和傅顺是雷礼的门生故吏,雷礼又和张居正结盟。

  剩下的众人,也各有立场,比如都察院的王任重和沈藻。

  王世贞和张居正的关系从好友走向陌路,今日王世贞甚至公开反对过张居正几次,这自然也影响了沈一贯和申时行的关系。

  “肩吾兄,汝默兄今日来,是和我商议会试的事情。”

  苏泽打了圆场,说明了申时行的来意,尴尬的气氛消散了一些。

  “恭喜两位兄台了。”

  沈一贯语气中充满了羡慕。

  身为读书人,谁不想要做一任考官啊!

  大家都是千辛万苦读书出头的,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主宰几千名考生的考官,这想想都让人兴奋。

  申时行却苦着脸说道:

  “我问过翰林院的前辈了,这阅卷可是个苦差事啊。”

  苏泽也点头。

  申时行说道:

  “礼部的同僚告诉我,这一次会试人数超过四千人,阅卷压力之大超越历代。”

  沈一贯也倒吸一口气:“这么多?”

  他们这一届的会试,总共才3000多人,如今已经膨胀到4000人了?

  申时行说道:

  “说起来,还有子霖兄的功劳。”

  “这和子霖兄有什么关系。”

  申时行说道:

  “这一次广东、福建、浙江和南直隶的考生增长不少。”

  沈一贯疑惑道:“这和子霖兄的关系?”

  还是罗万化给了答案。

  罗万化说道:

  “这些都是沿海的省份,子霖兄推动开海,这些地方的考生赶考更方便了。”

  沈一贯立刻明白了,他说道:

  “是啊,当年我进京赶考,路上就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听说现在坐船去宁波老家,坐海船二十天就能抵达,确实方便多了。”

  参加会试是需要成本的。

  在这个时代长途旅行成本是高昂的,很多穷举人都是要借钱才能进京赶考的。

  发达的海运交通,还是方便了沿海身份的考生,他们不需要翻越难走的陆路,直接坐船就能来京师,而且还能节约时间,这自然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赶考热情。

  苏泽也没想到这个结果。

  只能说,沿海地区的发展,真的有其必然的趋势。

  没办法,海运的优势太大了。

  而物资和人员的流动,自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

  如果这样下去,原本大明南北不平衡的局势,是不是会被东西不平衡取代?

  申时行说道:

  “这次会试,诸位知道卖得最火的书是什么吗?”

  沈一贯说道:“肯定是张阁老的文集了!”

  “错矣。”

  罗万化说道:“肯定是历代会试的八股汇编了。”

  各大报馆在会试前夕,都整理了历代会试的真题,还邀请一些名人写了真题解析。

  如今四大报馆都专门发行了书籍,销售十分的火爆。

  申时行还是摇头。

  众人猜不出来,申时行才说道:

  “是子霖的奏疏集。”

  “?”

  沈一贯和罗万化也傻了。

  就连苏泽也愣住了。

  申时行说道:

  “子霖要出任同考官,众考生都认为子霖肯定会在这次科举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都买他的奏疏集参详。”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子霖的奏疏都能通过,对于写策论是个好参考。”

  这下子苏泽也懵了,他也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不过好像也是,策论其实是考察学子的议政能力,一篇好的奏疏就是好的策论。

  那么如今整个大明,谁的奏疏写得最好?

  那自然是苏泽了。

  每月两疏,疏疏皆允。

  还有什么比苏泽的奏疏更有含金量?

  还有什么比苏泽的奏疏更能看清朝廷的施政方向?

  反正研究苏泽的奏疏就没错了!

  苏泽也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申时行说道:

  “锁院半个多月,子霖要准备好换洗的衣物,另外进了贡院就不能向外传消息了,家里的事情可安顿好了?”

  苏泽说道:

  “家里的事情已经安顿好了。”

  ——

  二月初七,总裁官张居正、副总裁官吕调阳,从知贡举高拱手里接过了圣旨,宣布今年的会试开始。

  包括苏泽在内的二十名阅卷官,随同张居正一起,先去拜谒了文庙。

  在张居正的带领下进香之后,由礼部官员从文庙中请出了孔子的牌位,然后一行人再次来到贡院。

  张居正拿出高拱交给他的钥匙,打开贡院的大门,再安排将孔子的牌位放在贡院中,又领着众考官拜祭孔子。

  贡院日常也是有人维护的,所以开启贡院其实也就是一个仪式。

  苏泽作为同考官,分到了一个单独的矮小房间用来休息。

  这也是同考官才有的待遇,贡院之中还有大量的书吏,他们是负责誊抄考卷和其他文书工作的书吏,工作量要比阅卷官大多了。

  他们要将四千多名考生的考卷全部誊抄、弥封,然后再考官阅卷完成之后再拆封核对。

  但是这些书吏只能住在八人一间的集体班房中休息。

  文署就是阅卷的场所了。

  所有的考官都要在文署阅卷,而卷子也不能带出文署。

  接下来还有誊录所、对掌(核对)所,弥封所,监试道署,这些机构。

  苏泽在贡院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会试期间监考巡考,在会试结束后阅卷。

  放下行囊之后,张居正先将所有人都集合到了明选楼前。

首节 上一节 446/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