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445节

  只能说张居正的操作,让都察院又回到了大家都无法控制的状态。

  不过这些暂时都和苏泽没关系了。

  二月份就要会试了,在会试之前,苏泽要忙着京师邮政的事情。

  最终的方案出炉,整个京师按照东西南北,分别设置四个邮政总局。

  每一个邮政总局下,都设置10个邮政分局。

  每一个邮政分局,都是有自己的邮编号码,寄邮件和收邮件都是通过这个号码,送到相应的邮政分局,再由收件人上门来取件。

  紧接着是邮票的问题。

  其实苏泽本来是想要按照里程长短,设置不同的费用。

  但是最后经过讨论,苏泽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

  没办法,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教育率太低了,如果按照里程计算邮费,这不仅仅对收寄件人造成麻烦,连邮政的工作人员也会弄错,增加成本。

  反正目前的邮政系统,就是南北二京之间。

  苏泽干脆就定下了无论远近,都是一枚邮票的政策。

  原时空,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英国发行的黑便士。

  而黑便士也是价值一便士,而且无论远近,只要寄信都是一便士。

  这大概也是为了迁就当时的普通人和邮政人员的计算能力,简化工作上的麻烦。

  如何制造邮票,也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

  大明的第一枚邮票价值1黄铜币,这也不是一笔小钱了。

  同样也需要防伪的手段。

  这件事最后还是报馆印刷坊的匠官张毕,和太子身边的方士陶观给了苏泽解决方案。

  张毕找到了一种很厚的纸,他为邮票设计了一种压印机,可以在纸上印刷出浮雕一样的质感,这算是防伪的手段。

  而陶观则给苏泽弄来了一种新的染料。

  原来上一次苏泽从炼焦工厂中发现了氨气之后,陶观也迷上炼焦工厂。

  他发现,炼焦工厂有一种副产物。

  焦炭在产生的煤气反应后,会形成一种黑色的粘稠液体,这种液体被炼焦厂的工人称之为煤焦油。

  这种煤焦油有难闻的味道,工人们会将它们当做灯油,用在一些室外照明的地方。

  陶观对于煤焦油产生了兴趣,开始尝试分离煤焦油中的物质。

  陶观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紫色染料。

  这是煤焦油中提取的物质,和钒油反应后生成的一种紫色物质。

  陶观发现,这种染料非常鲜艳,染色效果非常的好,一旦沾染上就很难祛除,只有加热到一定温度才会褪色。

  于是陶观将这种紫色染料献给了苏泽。

  苏泽也没想到陶观竟然捣鼓出这东西来,他一边让陶观向太子进献,将这种染料用在染坊之中,一边又开始实验制作邮票。

  至于邮票的版面样式。

  苏泽最后定下的方案是生肖。

  今年是隆庆六年,正好是壬申猴年。

  苏泽请人画了一只惟妙惟肖的猴子,作为这方世界第一份的邮票。

  等到邮票印刷出来后,苏泽也十分的满意,立刻将邮票献给了通政使李一元。

  李一元对于苏泽的高效率也是非常的满意,苏泽担任右通议的时间,就将京师邮局和邮票的问题搞定了。

  李一元又和苏泽联名将这份邮票的样板送到内阁,果然也得到了内阁的一直夸赞。

  隆庆皇帝也非常的满意,就这样世界上第一版猴票就定了下来。

  就这样一直忙碌到了月底,京师各大衙门也逐步开始恢复工作,苏泽终于偷闲回到了报馆。

  沈一贯也相约来到报馆。

  “子霖兄过些日子就要去贡院了吧?”

  沈一贯和罗万化的眼神中都充满了羡慕。

  入仕四年,就从新科进士变成了会师的同考官,这绝对足以载入大明史册了。

  要知道除了三甲进士之外,普通庶吉士还需要两年馆选才能转正。

  而且作为科场前辈,两人也对这次的会试十分关注。

  苏泽理解他们的心情,这大概就和刚上大学关注下一届高考的心态差不多。

  苏泽也有些忐忑。

  他穿越前看过很多科举文,可都是教着人怎么参加科举,有的书到完结也才中进士!

  可没有书教人怎么做考官的啊!

  而且历史上这一届的进士好像没什么名人。

  苏泽也猜到了原因,这一届的主考官是张居正,这一届的进士很多都在成长中卷入到了原时空万历亲政的党争中,没能走上高级岗位就染上了污点,也就没了翻身的机会。

  “子霖兄是治的《易经》吧?这次你会被分到《易经》的那房吧?”

  苏泽点点头。

  会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考生提前一天入场,十六日出场,这期间都会留在贡院。

  但是考官就苦逼了,从会试前一天,也就是初七就要进贡院。

  而考生考完之后,考官的痛苦才开始。

  考生十五日考完,但是会试榜单在月底之前就要出来。

  沈一贯说道:

  “听说这一次张阁老主考,会更重视策论。”

  苏泽想了想,好像这是张居正的作风。

  会师和前面的科举一样,分为三场。

  第一场考试,考生需做三篇四书文,四篇五经文,这要求用八股文作答。

  第二场考试,考的是“论”“诏诰表”“判语”。

  “论”可以简单理解为议论文,虽然出题也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取,但并无规定得用八股文来答,自由发挥即可。

  “诏表”即“诏”、“诰”、“表”的合称,可以简单理解为公文,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写出相应的诏、诰、表,也就是公文写作,主要是看格式。

  “判语”可以简单理解为对下级递呈上来的文件所下的批语,考察士子对《大明律》等法律条文的熟悉度。

  第三场是“策问”,“策问”的题目,每一道题都是以“问”来开头,即给你一段材料,阅读后回答问题或写出自己理解。

  因为批改任务紧,加上第一场考试的四书五经八股文有比较好的评判标准,所以大部分时候,大明科举最重视的还是第一场考试。

  第一场考试决定高下,第二场考试筛选掉不合格的考生,第三场策问算是附加题。

  所以明清科举,和唐宋科举是截然不同的。

  罗万化说道:

  “重策问?这会不会重蹈鬻题案?”

  沈一贯也点头说道:

  “是啊,但是我听说张阁老特意请示了陛下,这次的策问题目是陛下亲自出的,这段时间市面上张阁老的文集都卖疯了!”

  鬻题案,是弘治十二年的科举弊案。

  这场案件,主考官出了一个刁钻的策问题目,最后只有几个考生答出来。

  后来主考官又以策问来录取考生,引起大量的考生不满,最终主考下狱,这次会试成绩作废。

  鬻题案中也有一个名人,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他就是那个少数答出来的考生之一,后来被禁止科举,无缘仕途。

  而隆庆皇帝同意张居正的请求,以第三场策问来决定会试名次的原因,苏泽大概也清楚。

  殿试只考策问。

  殿试,等于是皇帝考问学子治国理政的想法,所以都是天子出题考察策问。

  但是今年天子的情况,估计殿试就走个形式,所以将会试中的策问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上。

  这对于苏泽这类的同考官来说,是一个糟糕的消息。

  苏泽不由感慨,张居正实在是太会抓机会了!

第381章 锁院

  如果会试重视策论,那身为主考官的张居正,就能根据考生的策论内容,筛选自己想要的人才。

  这才是张居正的目的。

  在会试的时候,就将和自己政治理念相近的人选中,那这些人自然会向张居正这个座师靠拢。

  而张居正主持的这届科举,就能极大的壮大他麾下的势力。

  甚至换句话说,就算是张居正倒台,这一届进士中还能留下大量和他理念相近的种子,他的政治理念也能延续下去。

  真是一步好棋啊!

  苏泽如今才明白,张居正为何能在原时空留下那么大的名气,他的手腕实在是太厉害了。

  明知道这是一场对赌,张居正也要将赌注加到最大。

  接下来高拱要怎么应对呢?——

  二月初三,工部侍郎,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王之桓上书,黄淮冲沙和引淮入海的两大工程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高拱立刻召开内阁会议,在会议上,高拱对着雷礼说道:

  “雷阁老,黄淮冲沙和引淮入海两大工程事关国本,这项工程串联湖广、河南、山东、南直隶诸省,仅仅是淮抚怕是镇不住地方。”

  “所以本官想要问问雷阁老的意见,请您以阁臣身份前往淮安,协调工程,如何?”

  内阁中一下子沉默了。

  张居正暗道不好,他看向雷礼,以他对雷礼的了解,雷礼动心了。

  雷礼确实动心了。

  雷礼本来就有辞官的想法,是被苏泽的奏疏抬进了内阁。

  进入内阁之后,因为高拱不肯将治河的工作放在前面,才逐渐和张居正达成政治同盟。

  但是现在高拱开价了。

  让雷礼去地方坐镇协调监督河工,这是一个让雷礼无法拒绝的请求。

首节 上一节 445/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